熏蒸

xūn zhēng [ xun zheng]
注音 ㄒㄨㄣ ㄓㄥ
词性 形容词

词语释义

熏蒸 xūnzhēng

(1) 用烟、蒸气或毒气熏

fumigate;fume;steam

词语解释

  1. 见“ 熏烝 ”。

引证解释

⒈ 见“熏烝”。

熏蒸的网络释义

熏蒸

  • 所谓熏蒸就是采用熏蒸剂这类化合物在能密闭的场所杀死害虫、病菌或其它有害生物的技术措施。熏蒸剂是指在所要求的温度和压力下能产生使有害生物致死的气体浓度的一种化学药剂。
  • 这种分子态的气体,能够渗透到被熏蒸的物质中去,熏蒸后通风散气,非常容易扩散出去。
  • 熏蒸造句

    春季养生正当时,情浓秘诀分享你;薄荷玫瑰花熏蒸,清洁皮肤助排毒;莴苣菠菜绿叶蔬,贴心补充维生素;保护肝胆少油腻,一把坚果每天记。愿快乐安康!
    加湿器不能乱添“料”!使用加湿器时不能随意添加消毒杀菌剂、醋、香水、精油等。很多人认为,在加湿器里加几滴醋,能杀菌防流感,这样做很欠妥。用醋做消毒,熏蒸房间时人最好离开,杀完菌通风后再进入室内。香水和精油多含有芳香剂、防腐剂,不宜添加在加湿器中。
    当服丹之后,灵根真种落于黄庭,七日来复,微阳潜生,遵《参同》之理,以水火熏蒸,不使丝毫渗漏,渐生渐长,阳气充足,百关齐开,百神俱集,霎时胎结。
    介绍目前国际上散粮筒仓常用的两种熏蒸方式、两种熏蒸剂及筒仓气密性的有关问题,并提出散粮筒仓适合采用以熏蒸剂为溴甲烷的强制循环熏蒸方式。
    医院方面表示,男子所喝的农药是消毒土壤的土壤熏蒸剂,主要成分是被用来当杀虫剂等的“氯化苦”,属剧毒。
    结论中药熏蒸疗法治疗痹证疗效确切,使用方便,值得临床推广。
    采用三角瓶熏蒸法、滤纸药膜法、选择饲料法和药剂拌粮法,分别测定了黄荆挥发油对玉米象成虫的熏蒸、触杀、驱避和种群控制作用。
    这里,市质监局教大家识别几种硫磺熏蒸或添加色素的蔬菜制品和干制品。
    智云达食品安全检测专家告诉记者,在硫磺熏蒸食品中产生的二氧化硫是强还原剂,能起到漂白和保鲜食品的作用,通过熏蒸的食品会显得更白亮、鲜艳。
    磷化铝用作粮仓熏蒸杀虫剂,与氨基甲酸铵的混合物可作为一种农药,也用于焊接。
    据业内人士介绍,为了让一次性木筷看起来洁白干净,要用硫磺熏蒸漂白,残留的二氧化疏成分严重超标,危害人体健康。
    遇欺诈的人,以诚心感动之;遇暴戾的人,以和气熏蒸之;遇倾邪私曲的人,以名义气节激励之。
    沿两条经络路线发力揉按,配合用指腹对鱼际穴、劳宫穴、郄门穴进行点穴手法,另外用熏蒸及药浴帮助驱寒恢复经络气血运行顺畅,一个疗程即可见到效果。
    此外,为了更好地进行文物的保护和修复工作,该馆还建立了藏品保护修复场所,配备有熏蒸机、体视显微镜、恒温恒湿箱、无边距扫描仪等设备。
    麦莛经过熏蒸熨烫、漂染切剪后光泽明亮,适合表现亭台楼阁、高山飞瀑、花鸟虫鱼等,其制成品自然古朴、生动逼真、典雅大方。
    医院方面表示,男子所喝的农药是消毒土壤的土壤熏蒸剂,主成分是被用来当杀虫剂等的“氯化苦”,属剧毒。
    因为使用硫黄熏蒸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硫是强还原剂,可使食品表面颜色显得白亮、鲜艳。
    创造“蛇伤中草药配方、穴位种植、药物熏蒸泡脚、中医割治”四联创新疗法,治癫痫有良好效果。
    目的:弄清爱婴病房艾条熏蒸对病毒的灭活效果。
    太仓港进口木材检疫除害处理区拥有先进的熏蒸处理设施。

    汉字详情

    xūn,xùn [xun]
    部首: 403
    笔画: 14
    五笔: TGLO
    五行:
    仓颉: HGF
    四角: 20331

    详细解释

    xūn

    动词

    (1) (俗作燻。会意。金文,上面象火烟冒出,中间是烟突(本古“窗”字),两点表示烟苔,下面是火焰。合起来是烟突冒烟。本义:火烟向上冒)

    (2) 同本义

    熏,火烟上出也。——《说文》。俗字作燻。

    炎炎,熏也。——《尔雅》

    金炉扬熏。——陶弘景《许长史旧馆坛碑》

    (3) 又如:熏天(上蒸而弥漫于天);熏烝(热气升腾)

    (4) 烧灼,火烫

    我心惮暑,忧心如熏。——《诗·大雅·云汉》

    (5) 又如:熏土(用杂草、落叶、稻杆等熏烧泥土。亦指熏烧过的泥土)

    (6) 熏制;焙制

    穹窒熏鼠,塞向墐户。——《诗·豳风·七月》

    (7) 又如:熏穴(烟熏洞穴);熏烧(烟熏火烧);熏鱼;熏肉;墙熏黑了

    (8) 气体侵袭;侵染

    鄣气昼熏体。——鲍照《苦热行》

    (9) 又如:熏天(一用于形容气势极盛;或用于形容气味浓重)

    (10) 用言语、行动逐渐影响、说服人

    众口熏天。——《吕氏春秋·离谓》。注:“感动也。有始东南曰熏风。”

    欲以熏轑天下。——《汉书·杜钦传》

    (11) 又如:熏心(迷住了心窍);熏天赫地(形容气焰炽盛,威势逼人);熏浸(熏陶浸染)

    (12) 同“薰”,以香料涂身

    方将坐足下三浴而三熏之。——韩愈《答吕毉山人书》

    (13) 又如:薰香;薰沐

    名词

    (1) 黄昏。通“曛”

    至熏夕,极欢而去。——《后汉书·赵壹传》

    (2) 又如:熏夕(黄昏)

    (3) 熏炉。用于熏香的炉子 。如:熏笼(有笼覆盖的薰炉。可用以熏烤衣服)

    形容词

    (1) 温和,和暖

    熏风自南至,吹我池上林。——白居易《首夏南池独酌》

    (2) 和悦的样子

    公尸来止熏熏。——《诗·大雅·凫鷖》

    (3) 另见 xùn

    xùn

    动词

    (1) 〈方〉∶煤气使人窒息中毒 。如:炉子安上烟筒,就不至于熏着了

    (2) 另见 xūn

    英文翻译

    smoke, fog, vapor; smoke, cure

    方言集汇

    ◎ 粤语:fan1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hiun1 [东莞腔] hun1 [宝安腔] hiun1 [梅县腔] hiun1 [海陆丰腔] hiun1 [客语拼音字汇] hiun1 [客英字典] hiun1 fun1 fun5
    ◎ 潮州话:heng1(hurng) [揭阳]hêng1(heng) [潮阳]hing1(hing)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二十文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許云平聲合口三等xĭuənhyon/xiun
    zhēng [zheng]
    部首: 301
    笔画: 13
    五笔: ABIO
    五行:
    仓颉: TNEF
    四角: 44331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烝声。本义:麻秆)

    (2) 同本义

    蒸,析麻中干也。——《说文》。今俗谓之麻骨棓,古烛用之,故凡用麻干葭苇竹木为烛皆曰蒸。

    蒸,炬也。——《广雅》

    故云烛用蒸也。——《仪礼》疏

    (3) 细小的木柴

    共祭祀之薪蒸材木。——《周礼·委人》。注:“给炊及燎,粗者曰薪,细者曰蒸。”

    蒸间容蒸然者处下。——《管子·弟子职》。注:“细薪也。”

    以薪以蒸。——《诗·小雅》

    (4) 又如:蒸薪(木柴)

    (5) 以麻秸、竹木制成的火炬 。如:蒸烛(古指以麻秆、竹木等制成的火炬)

    (6) 中药炮制法之一 。将药物隔水蒸熟,以便于制剂。如茯苓、厚朴蒸后易于切片。或加酒拌蒸,如大黄、地黄经蒸制后,熟大黄的泻下减弱,熟地黄便成温性而滋肾补血

    动词

    (1) 假借为“烝”。气体上升

    蒸灵液以播云。——嵇康《琴赋》。注:“气上貌。”

    阴阳陶蒸。——张华《鹪鹩赋》。注:“气上山貌。”

    日气蒸云。——《广东军务记》

    (2) 又如:蒸樊(热气郁勃上升);蒸郁(湿气旺盛上升)

    (3) 同“烝”。古代祭祀时以牲之全体置于俎上

    冬祭曰蒸。——《尔雅》

    (4) 又如:蒸禋(祭祀)

    (5) 烧煮

    素汤米饭蒸卷馒头。——《西游记》

    (6) 又如:蒸粟(蒸熟的粟子是黄色的,因以蒸粟比喻黄色);蒸暑(闷热,暑热如蒸);蒸黎(蒸煮野菜)

    形容词

    (1) 同“烝”。众,多

    天生蒸民。——《孟子·告子上》

    立我蒸民。——《列子·仲尼》

    莘莘蒸徒。——左思《魏都赋》

    (2) 又如:蒸天价(满天地;通天地);蒸人(众人);蒸民(众民,人民);蒸庶(百姓,众民);蒸黎(民众)

    (3) 热 。如:蒸炎(形容气候闷热);蒸暑(形容盛暑天气闷热);蒸闷(闷热);蒸溽(湿热)

    (4) 兴盛的样子 。如:蒸蒸(兴盛的样子)

    英文翻译

    steam; evaporate

    方言集汇

    ◎ 粤语:zing1
    ◎ 客家话:[沙头角腔] zin1 [客英字典] zhin1 [台湾四县腔] tsiin1 [梅县腔] zhin1 [海陆丰腔] zhin1 [宝安腔] zin1 [东莞腔] zin1 [客语拼音字汇] zin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六蒸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煑仍平聲開口三等cjing/tjongtɕĭə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