熏炉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亦作“燻炉”。用以熏香或取暖的炉子。
唐 卢照邻 《释疾文·悲夫》:“御燻炉兮长不暖,对巵酒兮忧恒满。” 唐 张曙 《浣溪沙》词:“枕障熏炉隔绣帷,二年终日苦相思,杏花明月尔应知。”《新唐书·仪卫志上》:“朝日,殿上设黼扆、躡席、熏炉、香案。” 宋 李清照 《浣溪沙》词:“玉鸭熏炉閒瑞脑,朱樱斗帐掩流苏,遗犀还解辟寒无?” 宋 范成大 《卜算子》词:“半夜清香入梦来,从此燻炉冷。”
引证解释
⒈ 亦作“燻炉”。用以熏香或取暖的炉子。
引唐卢照邻《释疾文·悲夫》:“御燻炉兮长不暖,对巵酒兮忧恒满。”
唐张曙《浣溪沙》词:“枕障熏炉隔绣帷,二年终日苦相思,杏花明月尔应知。”
《新唐书·仪卫志上》:“朝日,殿上设黼扆、躡席、熏炉、香案。”
宋李清照《浣溪沙》词:“玉鸭熏炉閒瑞脑,朱樱斗帐掩流苏,遗犀还解辟寒无?”
宋范成大《卜算子》词:“半夜清香入梦来,从此燻炉冷。”
熏炉的网络释义
熏炉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xūn
动词
(1) (俗作燻。会意。金文,上面象火烟冒出,中间是烟突(本古“窗”字),两点表示烟苔,下面是火焰。合起来是烟突冒烟。本义:火烟向上冒)
(2) 同本义
熏,火烟上出也。——《说文》。俗字作燻。
炎炎,熏也。——《尔雅》
金炉扬熏。——陶弘景《许长史旧馆坛碑》
(3) 又如:熏天(上蒸而弥漫于天);熏烝(热气升腾)
(4) 烧灼,火烫
我心惮暑,忧心如熏。——《诗·大雅·云汉》
(5) 又如:熏土(用杂草、落叶、稻杆等熏烧泥土。亦指熏烧过的泥土)
(6) 熏制;焙制
穹窒熏鼠,塞向墐户。——《诗·豳风·七月》
(7) 又如:熏穴(烟熏洞穴);熏烧(烟熏火烧);熏鱼;熏肉;墙熏黑了
(8) 气体侵袭;侵染
鄣气昼熏体。——鲍照《苦热行》
(9) 又如:熏天(一用于形容气势极盛;或用于形容气味浓重)
(10) 用言语、行动逐渐影响、说服人
众口熏天。——《吕氏春秋·离谓》。注:“感动也。有始东南曰熏风。”
欲以熏轑天下。——《汉书·杜钦传》
(11) 又如:熏心(迷住了心窍);熏天赫地(形容气焰炽盛,威势逼人);熏浸(熏陶浸染)
(12) 同“薰”,以香料涂身
方将坐足下三浴而三熏之。——韩愈《答吕毉山人书》
(13) 又如:薰香;薰沐
名词
(1) 黄昏。通“曛”
至熏夕,极欢而去。——《后汉书·赵壹传》
(2) 又如:熏夕(黄昏)
(3) 熏炉。用于熏香的炉子 。如:熏笼(有笼覆盖的薰炉。可用以熏烤衣服)
形容词
(1) 温和,和暖
熏风自南至,吹我池上林。——白居易《首夏南池独酌》
(2) 和悦的样子
公尸来止熏熏。——《诗·大雅·凫鷖》
(3) 另见
xùn
动词
(1) 〈方〉∶煤气使人窒息中毒 。如:炉子安上烟筒,就不至于熏着了
(2)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hiun1 [东莞腔] hun1 [宝安腔] hiun1 [梅县腔] hiun1 [海陆丰腔] hiun1 [客语拼音字汇] hiun1 [客英字典] hiun1 fun1 fun5
◎ 潮州话:heng1(hurng) [揭阳]hêng1(heng) [潮阳]hing1(hing)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薰 | 許云 | 曉 | 文 | 平聲 | 文 | 合口三等 | 臻 | 文 | xĭuən | hyon/xiun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火,盧声。本义:贮火的器具,作冶炼、烹饪、取暖等用)
(2) 火炉
鑪,金鑪也。——《说文》
炉,火所居也。——《声类》
邾庄公废于鑪炭。——《左传》
鑪橐埵坊。——《淮南子·齐俗》
奉炽炉,炭火尽赤红。——《韩非子》
左手抚炉。——清· 张潮《核舟记》
(3) 又
炉上有壶。
(4) 又
为炉,为壶。
即炉火烧绝。——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5) 又如:炉鸭(放在火炉上烧烤出来的鸭子);炉饼(烧饼);炉的(蒸的);炉铫(煎药或烧水用的器具);炉火(炉中之火);炉灰(燃料在炉内燃烧后所剩的粉状物);炉匠(铁匠)
(6) 古代酒店前放置酒坛的土台子
买一酒舍酤酒,而令文君当炉。——《史记》
(7) 香炉、熏炉 。如:炉香(熏炉里的香气);炉瓶三事(香炉、香盒及放香铲的瓶子三件凑成一套的烧香工具);炉柱(炉中香)
量词
熔炼的炉次,每次的熔炼量 。如:一炉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