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爇

fén ruò [ fen ruo]
注音 ㄈㄣˊ ㄖㄨㄛˋ

词语释义

犹烧毁。

词语解释

  1. 犹烧毁。

    《三国志·魏志·公孙瓒传》“ 绍 遣将攻之,连年不能拔” 裴松之 注引 晋 习凿齿 《汉晋春秋》:“足下志犹未厌,乃復纠合餘烬,率我蛑贼,以焚爇 勃海 。” 唐 苏鹗 《杜阳杂编》卷下:“章奏有不欲左右见者,率皆焚爇。”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辛十四娘》:“翼日, 楚公子 驰函来,女焚爇不以闻。”

引证解释

⒈ 犹烧毁。

《三国志·魏志·公孙瓒传》“绍遣将攻之,连年不能拔” 裴松之注引晋习凿齿《汉晋春秋》:“足下志犹未厌,乃復纠合餘烬,率我蛑贼,以焚爇勃海。”
唐苏鹗《杜阳杂编》卷下:“章奏有不欲左右见者,率皆焚爇。”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辛十四娘》:“翼日, 楚公子驰函来,女焚爇不以闻。”

焚爇的网络释义

焚爇

  • fén ruòㄈㄣˊ ㄖㄨㄛˋ
  • 焚爇
  • 犹烧毁。《三国志·魏志·公孙瓒传》“ 绍 遣将攻之,连年不能拔” 裴松之 注引 晋 习凿齿 《汉晋春秋》:“足下志犹未厌,乃复纠合馀烬,率我蛑贼,以焚爇 勃海 。” 唐 苏鹗 《杜阳杂编》卷下:“章奏有不欲左右见者,率皆焚爇。”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辛十四娘》:“翼日, 楚公子 驰函来,女焚爇不以闻。”
  • 汉字详情

    fén [fen]
    部首: 414
    笔画: 12
    五笔: SSOU
    五行:
    仓颉: DDF
    四角: 44809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从火,从林。甲骨文字形,象火烧丛木。古人田猎,为了把野兽从树林里赶出来,就采用焚林的办法。本义:烧山)

    (2) 用火烧山林宿草。

    焚,烧田也。——《说文》

    焚咸丘。——《公羊传·桓公七年》。传:“焚之者何,樵之也;樵之者何,以火攻也。”

    焚林而田。——《韩非子·难一》

    (3) 烧

    焚,烧也。——《广雅》

    焚如死如弃如。——《易·离》

    遂从而尽焚之。——《左传·成公十三年》

    乃焚大槐。——《庄子·外物》。司马注:“谓霹雳时烧大树也。”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汉· 贾谊《过秦论》

    焚拜如前人。——《聊斋志异·促织》

    (4) 又如:玩火者必自焚;焚舟(烧毁渡船);焚池(祭祀时焚化祭品的器物);焚黄(烧掉黄表纸。祭告家庙祖坟,祷文写在黄表纸上);焚灼(烧、焚烧);焚帛(焚烧纸帛)

    (5) 旧时的一种酷刑。用火烧死

    焚炙忠良。——《书·泰誓上》

    凡杀其亲者焚之。——《周礼·掌戮》

    (6) 炙;烤 。如:焚枯(烤煮干鱼);焚枯食淡(烤干鱼,食薄味)

    英文翻译

    burn

    方言集汇

    ◎ 粤语:fan4
    ◎ 客家话:[陆丰腔] fun3 [宝安腔] fun2 [台湾四县腔] fun2 [梅县腔] fun2 [沙头角腔] fun2 [客语拼音字汇] fun2 fun4 [海陆丰腔] fun2 [东莞腔] fun2 [客英字典] fun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二十文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符分平聲合口三等byon/biunbʰĭuən
    ruò [ruo]
    部首: 403
    笔画: 18
    五笔: AFWO
    仓颉: TGIF
    四角: 44331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本义:烧)

    (2) 同本义

    爇,烧也。——《说文》

    然火曰爇。——《通俗文》

    爇僖负羁氏。——《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毋爇五谷。——《淮南子·兵略》

    遂令攻郤氏,且爇之。——《左传·昭公二十七年》

    问者爇香于鼎,再拜。——《聊斋志异·促织》

    (3) 又如:爇烧(燃烧);爇薪(用为家贫而好学的典故);爇客(指自称能用丹头把铁点成金子的人)

    (4) 烘烤 。如:爇鸡(烤鸡。后用以计谋破敌之典)

    英文翻译

    burn

    方言集汇

    ◎ 粤语:jyut3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ngiet8 [梅县腔] nget8 [海陆丰腔] ngiet8 [客英字典] ngiet8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十七薛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如劣薛A合入聲合口三等仙Anʑĭwɛtnjyet/rvet

    焚爇的同拼音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