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宋·秦观《李训论》:“焚林而畋,明年无兽;竭泽而鱼,明年无鱼。”
成语用法
焚林而畋作谓语、定语;比喻只图眼前利益。
引证解释
⒈ 同“焚林而田”。
引宋秦观《李训论》:“焚林而畋,明年无兽;竭泽而渔,明年无鱼。”
焚林而畋的国语词典
焚毁山林以猎取野兽。比喻索取一空,不留余地。宋.秦观〈李训论〉:「焚林而畋,明年无兽;竭泽而渔,明年无鱼。」也作「焚林而田」。
焚林而畋的网络释义
焚林而畋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从火,从林。甲骨文字形,象火烧丛木。古人田猎,为了把野兽从树林里赶出来,就采用焚林的办法。本义:烧山)
(2) 用火烧山林宿草。
焚,烧田也。——《说文》
焚咸丘。——《公羊传·桓公七年》。传:“焚之者何,樵之也;樵之者何,以火攻也。”
焚林而田。——《韩非子·难一》
(3) 烧
焚,烧也。——《广雅》
焚如死如弃如。——《易·离》
遂从而尽焚之。——《左传·成公十三年》
乃焚大槐。——《庄子·外物》。司马注:“谓霹雳时烧大树也。”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汉· 贾谊《过秦论》
焚拜如前人。——《聊斋志异·促织》
(4) 又如:玩火者必自焚;焚舟(烧毁渡船);焚池(祭祀时焚化祭品的器物);焚黄(烧掉黄表纸。祭告家庙祖坟,祷文写在黄表纸上);焚灼(烧、焚烧);焚帛(焚烧纸帛)
(5) 旧时的一种酷刑。用火烧死
焚炙忠良。——《书·泰誓上》
凡杀其亲者焚之。——《周礼·掌戮》
(6) 炙;烤 。如:焚枯(烤煮干鱼);焚枯食淡(烤干鱼,食薄味)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陆丰腔] fun3 [宝安腔] fun2 [台湾四县腔] fun2 [梅县腔] fun2 [沙头角腔] fun2 [客语拼音字汇] fun2 fun4 [海陆丰腔] fun2 [东莞腔] fun2 [客英字典] fun2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汾 | 符分 | 並 | 文 | 平聲 | 文 | 合口三等 | 文 | 臻 | byon/biun | bʰĭuən |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二木。表示树木丛生。本义:丛聚的树木或竹子)
(2) 同本义
林,平土有丛木曰林。——《说文》
野外谓之林。——《尔雅·释地》
有鹤在林。——《诗·小雅·白华》
每大林麓。——《周礼·地官·序官·林衡》。注:“竹木生平地曰林。”
山中丛木曰林。林,森也。——《释名》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晋· 陶潜《桃花源记》
蔽林间窥之。——《黔之驴》
(3) 又如:竹木林;山林(有山有树林的地方);深山老林;防护林;林落(树林,丛林);林浪(林琅、琳琅、林郎。丛林);林麓(森林与山脚);林泉(林木与泉石);林错(林中树木交错,形容众多)
(4) 指野外或退隐的地方
富贵还乡国,光辉满旧林。——张说《和魏仆射还乡》
(5) 又如:林木(指山林田野退隐之处);林下人(退隐之人。林,指退隐之地);林丘(指隐居的地方)
(6) 泛指人或事物的会聚,汇集处
士有此五者,然后可以托于世,而列于君子之林矣。——司马迁《报任安书》
(7) 又如:林府(事物众多之处);林薮(比喻事物聚集的处所)
(8) 郊外,野外 。如:林坰(郊野。野外称林,林外称垌)
(9) 林业 。如:农林牧副渔各行各业
(10) 姓
形容词
(1) 众多的样子
林者,众也。万物成熟,种类众多也。——《白虎通》
惟人之初,总总而生,林林而群。——柳宗元《贞符》
(2) 又如:林戈(如林之多。极言其多);林立(如同树林一样密密麻麻地竖立着,形容数量很多)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东莞腔] lim2 [台湾四县腔] lim2 [梅县腔] lim2 [宝安腔] lim2 [客英字典] lim2 [沙头角腔] lim2 [客语拼音字汇] lim2 [陆丰腔] lim3 [海陆丰腔] lim2
◎ 潮州话:lim5(lîm) [澄海]ning5(nîng)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林 | 力尋 | 來 | 侵A | 平聲 | 侵 | 開口三等 | 深 | 侵A | lĭĕm | lim |
详细解释
名词
(象形。小篆字形,象胡须形。上面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内外两层,外层象两腮的胡子,内层象生在嘴下的胡子。“而”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颊毛) 同本义
而,颊毛也。——《说文》
(1) 从古沿用下来的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2) 表示并列关系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3) 表示递进关系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4) 表示承接关系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宋· 苏轼《石钟山记》
(5) 表示转折关系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6) 表示假设关系
诸君而(如果)有意;瞻余马首可也。——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7) 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
吾恂恂而起。——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代词
(1) 你;你的
予岂不知而作。——《诗·大雅·桑柔》
余知而无罪也。——《左传·昭公二十年》
子归,殁而父母之世。——《国语·吴语》
尽于酒肉,入于鼻口矣,而何足以知其所自来?——《庄子·徐无鬼》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聊斋志异·促织》
(2) 又如:而翁(你的父亲)
(3) 这样,此
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4) 又如:而夫(此人;这人)
助词
(1) 表示偏正关系,相当于“之”,“的”
虞之与 虢,相恃而势。——《淮南子·人间》
(2) 与“上”、“下”、“前”、“后”、“来”、“往”连用,相当于“以”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系辞上》
(1) 用于句中,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岂”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2) 用于句末,相当于“耳”,“哪”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论语·微子》
动词
(1) 如,好象
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吕氏春秋》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ji2 [客英字典] ji2 lu2 [海陆丰腔] ri2 [梅县腔] j2 [沙头角腔] ji2 [陆丰腔] ji3 lu5 [东莞腔] ji2 [宝安腔] ji2 [客语拼音字汇] yi2
◎ 潮州话:re5 (zûr)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而 | 如之 | 日 | 之 | 平聲 | 支 | 開口三等 | 之 | 止 | nji/rio | nʑĭə |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从攴(
)田。“攴”表示手的动作。本义:打猎)(2) 同本义
畋,取禽兽也。——《广韵》
畋于有洛之表。——《书·五子之歌》
以畋于云梦。——《吕氏春秋·直谏》
与使者出畋。——司马相如《子虚赋》
外绝畋猎之源。——魏征《士渐不克终疏》
(3) 又如:畋弋(打猎);畋犬(猎犬);畋狩,畋猎(打猎);畋马(用于打猎的马匹);畋游(畋猎游乐);畋渔(打猎和捕鱼)
(4) 通“佃”。平田;耕种
畋,平田也。——《说文》
今尔尚尔宅,畋尔田。——《书·多方》
孙权自十数年以来,大畋江北,缮治甲兵。——《三国志·齐王芳纪注》
(5) 又如:畋食(谓以耕营田地为生)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英字典] tien2 [海陆丰腔] tien2 [梅县腔] tien2 [台湾四县腔] tien2 [宝安腔] ten2 [客语拼音字汇] tian2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田 | 徒年 | 定 | 先開 | 平聲 | 先 | 開口四等 | 山 | 先 | dʰien | de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