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林而猎

fén lín ér liè [ fen lin er lie]
繁体 焚林而獵
注音 ㄈㄣˊ ㄌ一ㄣˊ ㄦˊ ㄌ一ㄝˋ
词性 成语

词语释义

烧毁树林,猎取禽兽。比喻只图眼前的小利,不考虑长远的利益。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西汉 刘安《淮南子 主术训》:“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

成语用法

焚林而猎偏正式;作谓语;比喻只图眼前利益。

引证解释

⒈ 同“焚林而田”。

《淮南子·主术训》:“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

焚林而猎的网络释义

焚林而猎

  • 焚林而猎为现代成语,较少使用,比喻只图眼前利益,不作长久打算。
  • 焚林而猎造句

    焚林而猎不但害己,亦害子孙。
    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
    我们要树立可持续发展观,不能焚林而猎!
    我曾经听过两句古话,叫‘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
    我族必上体天心,不焚林而猎,不竭泽而渔,不取牡幼,网三而厥一。
    畋不掩群,不取麋禾;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
    我听说竭泽而渔,并不是打不到鱼,但明年无鱼;焚林而猎,并不是捕不到兽,但明年无兽。
    不知??呆头呆脑焚林而猎竭泽而渔黎丘丈人买椟还珠冥顽不灵明珠暗投弄巧成拙陪了夫人又折兵亲痛仇快网漏吞舟枉己正人无的放矢愚不可及。
    够了就行了,做人不能太贪,不能涸泽而渔、焚林而猎……
    他们打猎,遇到幼崽向来都是放过,跟打渔的、采药的一样,一般不会涸泽而渔,焚林而猎,或者将未够年份的草药给连根挖走。

    汉字详情

    fén [fen]
    部首: 414
    笔画: 12
    五笔: SSOU
    五行:
    仓颉: DDF
    四角: 44809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从火,从林。甲骨文字形,象火烧丛木。古人田猎,为了把野兽从树林里赶出来,就采用焚林的办法。本义:烧山)

    (2) 用火烧山林宿草。

    焚,烧田也。——《说文》

    焚咸丘。——《公羊传·桓公七年》。传:“焚之者何,樵之也;樵之者何,以火攻也。”

    焚林而田。——《韩非子·难一》

    (3) 烧

    焚,烧也。——《广雅》

    焚如死如弃如。——《易·离》

    遂从而尽焚之。——《左传·成公十三年》

    乃焚大槐。——《庄子·外物》。司马注:“谓霹雳时烧大树也。”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汉· 贾谊《过秦论》

    焚拜如前人。——《聊斋志异·促织》

    (4) 又如:玩火者必自焚;焚舟(烧毁渡船);焚池(祭祀时焚化祭品的器物);焚黄(烧掉黄表纸。祭告家庙祖坟,祷文写在黄表纸上);焚灼(烧、焚烧);焚帛(焚烧纸帛)

    (5) 旧时的一种酷刑。用火烧死

    焚炙忠良。——《书·泰誓上》

    凡杀其亲者焚之。——《周礼·掌戮》

    (6) 炙;烤 。如:焚枯(烤煮干鱼);焚枯食淡(烤干鱼,食薄味)

    英文翻译

    burn

    方言集汇

    ◎ 粤语:fan4
    ◎ 客家话:[陆丰腔] fun3 [宝安腔] fun2 [台湾四县腔] fun2 [梅县腔] fun2 [沙头角腔] fun2 [客语拼音字汇] fun2 fun4 [海陆丰腔] fun2 [东莞腔] fun2 [客英字典] fun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二十文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符分平聲合口三等byon/biunbʰĭuən
    lín [lin]
    部首: 420
    笔画: 8
    五笔: SSY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DD
    四角: 44990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二木。表示树木丛生。本义:丛聚的树木或竹子)

    (2) 同本义

    林,平土有丛木曰林。——《说文》

    野外谓之林。——《尔雅·释地》

    有鹤在林。——《诗·小雅·白华》

    每大林麓。——《周礼·地官·序官·林衡》。注:“竹木生平地曰林。”

    山中丛木曰林。林,森也。——《释名》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晋· 陶潜《桃花源记》

    蔽林间窥之。——《黔之驴》

    (3) 又如:竹木林;山林(有山有树林的地方);深山老林;防护林;林落(树林,丛林);林浪(林琅、琳琅、林郎。丛林);林麓(森林与山脚);林泉(林木与泉石);林错(林中树木交错,形容众多)

    (4) 指野外或退隐的地方

    富贵还乡国,光辉满旧林。——张说《和魏仆射还乡》

    (5) 又如:林木(指山林田野退隐之处);林下人(退隐之人。林,指退隐之地);林丘(指隐居的地方)

    (6) 泛指人或事物的会聚,汇集处

    士有此五者,然后可以托于世,而列于君子之林矣。——司马迁《报任安书》

    (7) 又如:林府(事物众多之处);林薮(比喻事物聚集的处所)

    (8) 郊外,野外 。如:林坰(郊野。野外称林,林外称垌)

    (9) 林业 。如:农林牧副渔各行各业

    (10) 姓

    形容词

    (1) 众多的样子

    林者,众也。万物成熟,种类众多也。——《白虎通》

    惟人之初,总总而生,林林而群。——柳宗元《贞符》

    (2) 又如:林戈(如林之多。极言其多);林立(如同树林一样密密麻麻地竖立着,形容数量很多)

    英文翻译

    forest, grove; surname

    方言集汇

    ◎ 粤语:lam4
    ◎ 客家话:[东莞腔] lim2 [台湾四县腔] lim2 [梅县腔] lim2 [宝安腔] lim2 [客英字典] lim2 [沙头角腔] lim2 [客语拼音字汇] lim2 [陆丰腔] lim3 [海陆丰腔] lim2
    ◎ 潮州话:lim5(lîm) [澄海]ning5(nîng)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二十一侵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力尋侵A平聲開口三等侵Alĭĕmlim
    ér [er]
    部首: 604
    笔画: 6
    五笔: DMJJ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MBLL
    四角: 10227

    详细解释

    名词

    (象形。小篆字形,象胡须形。上面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内外两层,外层象两腮的胡子,内层象生在嘴下的胡子。“而”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颊毛) 同本义

    而,颊毛也。——《说文》

    (1) 从古沿用下来的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2) 表示并列关系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3) 表示递进关系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4) 表示承接关系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宋· 苏轼《石钟山记》

    (5) 表示转折关系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6) 表示假设关系

    诸君而(如果)有意;瞻余马首可也。——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7) 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

    吾恂恂而起。——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代词

    (1) 你;你的

    予岂不知而作。——《诗·大雅·桑柔》

    余知而无罪也。——《左传·昭公二十年》

    子归,殁而父母之世。——《国语·吴语》

    尽于酒肉,入于鼻口矣,而何足以知其所自来?——《庄子·徐无鬼》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聊斋志异·促织》

    (2) 又如:而翁(你的父亲)

    (3) 这样,此

    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4) 又如:而夫(此人;这人)

    助词

    (1) 表示偏正关系,相当于“之”,“的”

    虞之与 虢,相恃而势。——《淮南子·人间》

    (2) 与“上”、“下”、“前”、“后”、“来”、“往”连用,相当于“以”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系辞上》

    (1) 用于句中,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岂”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2) 用于句末,相当于“耳”,“哪”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论语·微子》

    动词

    (1) 如,好象

    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吕氏春秋》

    英文翻译

    and; and then; and yet; but

    方言集汇

    ◎ 粤语:ji4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ji2 [客英字典] ji2 lu2 [海陆丰腔] ri2 [梅县腔] j2 [沙头角腔] ji2 [陆丰腔] ji3 lu5 [东莞腔] ji2 [宝安腔] ji2 [客语拼音字汇] yi2
    ◎ 潮州话:re5 (zûr)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七之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如之平聲開口三等nji/rionʑĭə
    liè [lie]
    部首: 324
    笔画: 11
    五笔: QTAJ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多用男性
    仓颉: KHTA
    四角: 44261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犬,巤( liè)声。本义:打猎,捕捉禽兽)

    (2) 同本义

    猎,放猎逐禽也。——《说文》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诗·魏风·伐檀》

    执弓挟矢以猎。——《礼记·月令》

    楚蒍艾猎,字叔敖。——《左传·宣公十一年》

    吏所猎也。——《太玄·毅》。注:“捕也。”

    将军猎渭城。—— 唐· 王维《观猎》

    单于出猎。——《汉书·李广苏建传》

    教我猎虫所。——《聊斋志异·促织》

    (3) 又如:猎火(打猎时焚山以驱兽的火);猎围(猎捕禽兽的围子);猎士(打猎的壮士);猎夫(猎手、猎民、猎者、猎客、猎师、猎徒。猎人);猎食(捕捉或寻找食物;谋食)

    (4) 搜求,追求

    猎德而得德。——扬雄《法言·学行》

    (5) 又如:猎酒(索取酒食);猎精(撷取精华);猎俊(搜求有才智的人)

    (6) 夺取

    方将上猎三灵之流,下决醴泉之滋。——《文选·扬雄·羽猎赋》

    (7) 又如:猎取(夺取);猎鹿(喻夺取天下);猎古调(迅速地拨腿转身)

    (8) 通“躐”。踩,践踏

    不杀老弱,不猎禾稼。——《荀子·议兵》

    (9) 越过;掠过

    猎蕙草。——宋玉《风赋》

    不躐(猎)等也。——《礼记·学记》

    (10) 用手捋齐

    猎缨正襟危坐。——《史记·日者传》

    英文翻译

    hunt; field sports

    方言集汇

    ◎ 粤语:lip6
    ◎ 潮州话:la6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二十二昔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秦昔昔開入聲開口三等ziek/dziekdzʰĭɛ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