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燧

fēng suì [ feng sui]
注音 ㄈㄥ ㄙㄨㄟˋ

词语释义

烽燧 fēngsuì

(1) 即“烽火”。古代边防报警的两种信号,白天放烟叫“烽”,夜间举火叫“燧”

修烽燧。——《后汉书·光武帝下》
beacon fire;signal fire

词语解释

  1. 古代边防报警的信号,白天放烟叫烽,夜间举火叫燧。

    《墨子·号令》:“与城上烽燧相望。” 汉 桓宽 《盐铁论·本议》:“修塞障,飭烽燧,屯戍以备之。”《明史·王翱传》:“五里为堡,十里为屯,使烽燧相接。” 清 昭槤 《啸亭杂录·乌提督》:“各堞丘熢燧,造火器及击木礌石等具,严察奸谍。”

  2. 指战乱。

    元 周昂 《晚望》诗:“音书云去北,烽燧客愁西。” 清 冯桂芬 《费树臣饮马长城小影序》:“﹝洎庚申之难﹞侧身波涛烽燧之中。” 郭沫若 《骆驼集·访日杂咏六》:“八年烽燧生灵苦,两弹铀鈈井灶空。”

引证解释

⒈ 古代边防报警的信号,白天放烟叫烽,夜间举火叫燧。

《墨子·号令》:“与城上烽燧相望。”
汉桓宽《盐铁论·本议》:“修塞障,飭烽燧,屯戍以备之。”
《明史·王翱传》:“五里为堡,十里为屯,使烽燧相接。”
清昭槤《啸亭杂录·乌提督》:“各堞丘熢燧,造火器及击木礌石等具,严察奸谍。”

⒉ 指战乱。

元周昂《晚望》诗:“音书云去北,烽燧客愁西。”
清冯桂芬《费树臣饮马长城小影序》:“﹝洎庚申之难﹞侧身波涛烽燧之中。”
郭沫若《骆驼集·访日杂咏六》:“八年烽燧生灵苦,两弹铀鈈井灶空。”

烽燧的国语词典

敌人来犯,燃火示警,夜间举火为烽,白天燔烟为燧。

烽燧的网络释义

烽燧

  • 烽燧也称烽火台、烽台、烟墩、烟火台。如有敌情,白天燃烟叫烽,夜晚放火叫燧,是古代传递军事信息最快最有效的方法。
  • 烽燧的翻译

    英语: fire beacon tower (used in frontier regions in former times to relay information about the enemy, using smoke by day and fire at night)​
    德语: Signalfeuer

    烽燧造句

    谨烽燧,严斥堠,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
    《万籁无声》作者烽燧火浴已经更新了最新章节第二十九章。
    第二部对汉代居延地区候望系统的运作方式进行研究,由侦察与巡逻、烽火传递与烽燧自身的防御等几个方面的内容构成。
    长城、关楼、垛堞、烽燧,都是历史的产物,漫步在关城中,只觉得时光、岁月、历史,从那厚重古拙的城砖缝隙里丝丝地流淌着。
    俯瞰楼兰古城,城中东北角有一座烽燧,虽然经过历代不同时期的补修,但依然从它身上可以看出是最早汉代建筑的风格。
    一日,李陵举目南望,远处祁连雪山皑皑生辉,近处烽燧岿然耸立,想到征战匈奴的赫赫功绩,不禁豪情顿生,萌发了勒石记功的念头。
    积薪和苇苣均是烽燧所用燃料,用以点火或举烟传递报警信号。
    王者轩辕兽、圣灵烽燧鸟,绝兽之图腾!
    烽燧上,战地只剩残阳。断刃旁,岁月悄然流淌。唯独他,容颜清冷风云不动。沧海遗墨。
    敦煌的古烽燧遗迹,诉说着历史的沧桑。
    同时在附近屯以重兵,在关城以北山川路口、交通要道上修建墩台、烽燧,数策并施,则京师必定固若金汤、稳如磐石了。
    遗址内有古城、佛寺、墓葬以及烽燧。
    自兹密迩京邑,时纵寇掠,虽每遣行人,来修旧好,玉帛才至于上国,烽燧已及于近郊,背惠食言,不顾礼义,即可知也。
    秦末烽燧之霸王传说互动信息。
    这说明汉代边防最基层的烽燧约十人为一个编制单位,由燧长统领。
    一座风蚀雨剥的烽燧伫立在四野茫茫的龙勒岗上,即将沉入库姆塔格沙漠的夕阳孤独地注视着它。
    一日,祁连山兰鸟口来了一队影视班子,他们依托古烽燧拍摄一段古战争场面。

    汉字详情

    fēng [feng]
    部首: 414
    笔画: 11
    五笔: OTDH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FHEJ
    四角: 97854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火,夆( fēng)声。本义: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

    (2) 同本义

    公子与魏王博,而北境传举烽,言“ 赵寇至,且入界。”——《史记·魏公子列传》

    (3) 又如:烽警(报警的烽火)

    (4) 指战火 。如:烽火连天(形容战火到处燃烧);烽燹(战火)

    (5) 指烽火台 。如:烽子(守卫烽火台的士兵);烽侦(烽火台);烽候(指烽火台);烽台(即烽火台);烽墩(烽火台)

    (6) 泛指举火

    后 章坐走马 上林下烽驰逐,免官。——《汉书》

    英文翻译

    signal fire; tower where signal

    方言集汇

    ◎ 粤语:fung1
    ◎ 客家话:[陆丰腔] fung1 [梅县腔] fung1 [宝安腔] fung1 [客英字典] fung1 [海陆丰腔] fung1 [客语拼音字汇] fung1 [台湾四县腔] fung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三鍾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敷容平聲開口三等pʰĭwoŋphyung/phivng
    suì [sui]
    部首: 414
    笔画: 16
    五笔: OUEP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多用男性
    仓颉: FYTO
    四角: 98833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火,遂声。本义:古代取火器)

    (2) 同本义

    燧,塞上亭守烽火者。——《说文》

    燧,以取火于日。——《玉篇》

    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韩非子·五蠹》

    钻燧取火。——《论语·阳货》

    命夙驾载燧。——《左传·文公十年》

    钻燧取火,以化腥臊。——《人类的出现》

    幽王为熢燧。——《史记·周本纪》。正义:“炬火也。”

    (3) 又如:燧(铜)镜(古代用以向日取火)

    (4) 火炬之类

    前驱举燧,后乘抗旌。——曹植《应诏诗》

    (5) 烽火台

    南朝自 武昌至 京口,列置烽燧,此山当是其一也。—— 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6) 古代边防报警的信号。白天放烟告警叫“烽”,夜间举火告警叫“燧”

    幽王欲悦之,数为举燧火。——《后汉书·孽嬖传》

    有寇则燃火,举之以相告,曰烽。又多积薪,寇至即燔之望其烟,曰燧。昼则燔燧,夜则举烽。——《后汉书·光武纪》注

    (7) 又如:燧火(古代边防报警的烟火);燧堡(烽火台)。后泛指报警的烽火,不分昼夜

    与城上烽燧相望。——《墨子·号令》

    (8) 守望烽燧的基本组织 。燧是最基本的组织,专司本烽燧的守望职责,设燧长,其秩位相当于亭长

    动词

    燧松明而识浅,散星宿于亭皋。——宋· 苏轼《中山松胶赋一首》

    英文翻译

    flintstone; beacon, signal fire; torch

    方言集汇

    ◎ 粤语:seoi6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sui5 [客英字典] sui3 sui5 [海陆丰腔] sui6 [客语拼音字汇] sui4 [宝安腔] sui5 [梅县腔] sui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六至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徐醉脂A合去聲合口三等脂Azwizsyih/szvi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