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伯夷列传》:“贪夫徇财,烈士徇名,夸者死权,众庶冯生。”
成语用法
烈士徇名作宾语、定语;指人重名声。
烈士徇名的国语词典
忠贞义烈之士为保全名节而牺牲性命。
烈士徇名的网络释义
烈士徇名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一,从十。善于做事情,从一开始,到十结束。本义:古代男子的美称)
(2) 同本义
士,事也。——《说文》
通古今,辩然不,谓之士。——《白虎通·爵》
学以居位曰士。——《汉书·食货志》
以才智用者谓之士。——《后汉书·仲长统传》
太子晋,胄成人,能治上官,谓之士。——《周书》
是以为大夫卿士。——《书·牧誓》
列国之大夫,入天子之国,曰某士。——《礼记·曲礼》
其士女之问桃叶渡游 雨花台者,趾相错也。——《马伶传》
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唐· 韩愈《原毁》
(3) 又如:士子(男子的美称,多指年轻人;士大夫官僚阶层);士夫(青年男子);勇士;壮士;士三日不见,当刮目相待(男儿相别三天,就应另眼相看,极言进步之速)
(4) 将领
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孟子·梁惠王上》
(5) 又如:士臣(将士)
(6) 兵士;武士
下军之士多从之。——《左传·宣公十二年》
在车曰士,步曰卒。——《吕氏春秋·简选》注
驱中国士众这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资治通鉴》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汉· 贾谊《过秦论上》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楚辞·国殇》
革车百乘,甲士千人。——《左传·成元年·三月作丘甲·注》
(7) 又如:士兵;士众(众士兵);上士;中士;下士
(8) 古代指掌管刑狱的官员
其附于刑者,归于士。——《周礼·大司徒》
管夷吾举于士, 孙叔敖举于海。——《孟子·告子下》
(9) 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
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臧使者枉用三尺以仇一言之憾,固贼戾之士哉!—— 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10) 又如:士夫(士大夫);士田(古代卿、大夫、士及其子弟所领有的田地);士民(古代四民之一。泛指士大夫阶层和普通读书人);士行(士大夫的操行);士论(士大夫的舆论、评论)
(11) 中国古代社会阶层的名称
(12) 先秦时期贵族的最低等级,位次于大夫
荆州与国相邻接,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资治通鉴》
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 徐尚、 苏秦、 杜赫之属为之谋。—— 汉· 贾谊《过秦论》
(13) 又如:士庶(贵族和平民)
(14) 古代四民之一。指农工商以外学道艺、习武勇的人。或称“士民”以区别于“庶民”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战国策·魏策》
(15) 知识分子的通称
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江表英豪,咸归附之。——《资治通鉴》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16) 又如:士子(对读书人的通称);士林(学术界;知识界);士品(读书人的品行);士风日漓(读书的风气一天天淡薄了);士流、名士;士农工商
(17) 古代诸侯士大夫对天子的自称
列国之大夫入天子之国,曰某士。——《礼记》
(18) 对品德好、有学识、有技艺的人的美称
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史记·魏公子列传》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战国策·燕策》
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遏也。——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19) 又如∶志士、勇士、谋士、医士
(20) 卫兵,尤指将帅身旁的卫兵,特指中国象棋中的一个只能在将帅近旁活动的棋子 。如:将、士、相
动词
作官。通“仕”
以宅田士田贾田任近郊之地。——《周礼·地官·载师》
古者匹夫五十而士。——《荀子·大略》
夫不以其道进者,必不以其道士。——《风俗通义·穷通》
重争士橐,非下也,权重也。——《韩非子·五蠹》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sii6 [梅县腔] se5 [东莞腔] su3 [客英字典] sii5 [宝安腔] su3 [沙头角腔] su5 [台湾四县腔] sii5 [客语拼音字汇] si4 [陆丰腔] sii6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士 | 鉏里 | 崇 | 之 | 上聲 | 紙 | 開口三等 | 止 | 之 | dʒʰĭə | zrix/driio |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从彳(
),旬声。“彳”与行有关。本义:迅速,敏捷) 同本义侚,疾也。从人,旬声,字亦误作徇。——《说文》
黄帝幼而徇齐。——《史记·五帝纪》。集解:“疾也,失之。”
年逾五十则聪明思虑徇通矣。——《墨子》
(2) 又如:徇通(敏捷通达);徇智(敏慧);徇齐(疾速)
动词
(1) 巡行
王乃徇师而誓。——《书·泰誓中》
将兵徇蕲以东。——《史记·陈涉世家》
(2) 又如:徇铺(巡查街市里巷);徇察(巡行察访)
(3) 巡行示众
杀颠颉以徇于师。——《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以徇三军。——《史记·司马穰苴传》
徇诸市。——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4) 又如:徇首(传首示众);徇罚(示众处罚)
(5) 对众宣示
遂斩队长二人以徇。——《史记》
(6) 又如:徇众(示众)
(7) 顺从、依从
知县又徇了顾佥事人情。——《古今小说》
(8) 又如:徇世(随顺世俗);徇庇(徇私包庇);徇物(曲从世俗);徇俗(顺随时俗)
(9) 舍身
陛下舍万乘之躯,而徇小义,古人所不取也。——《三国演义》
(10) 又如:徇名(舍身以求名);徇利(不惜身以求利);徇命(捐躯)
(11) 炫耀;夸示
徇蹲鸱之沃,则以为世济阳九。——《文选·左思·吴都赋》
(12) 又如:徇陈(遍示列队部伍);徇铎(振铎以警众)
(13) 谋求
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史记》
(14) 又如:徇情枉法(为私情而违法);徇私偏向(曲从私情,偏袒一方)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英字典] sun2 [台湾四县腔] sun2 [梅县腔] sun2 [客语拼音字汇] sun2 [沙头角腔] sun2 [海陆丰腔] sun2 [宝安腔] sun2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殉 | 辭閏 | 邪 | 諄 | 去聲 | 震 | 合口三等 | 臻 | 諄 | zĭuĕn | zsynh/szvinn |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口夕。本义:自己报出姓名;起名字)
(2) 同本义
名,自命也。——《说文》
黄帝正名百物。——《礼记·祭法》
名之曰幽厉。——《孟子》
名公器也。——《庄子·天运》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 罗敷。——《乐府诗集》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名之者谁。——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自名“蟹壳青”。——《聊斋志异·促织》
(3) 又如:名品(辨明品级)
(4) 称说;说出
不能名其一处。——《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5) 又如:不可名状;莫名其妙;名状(形容描述)
(6) 出名,有名声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刘禹锡《陋室铭》
(7) 以私人名义占有
不名一钱。——王充《论衡》
(8) 通“明”。明白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老子·四十七章》
名词
(1) 名字;名称
请问名。——《仪礼·士昏礼》
记百名以上书于策。——《仪礼·聘礼》
慎器与名。——《左传·昭公三十二年》。注:“爵号也。”
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周书·谥法》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木兰诗》
(2) 又如:名榜(名帖);名物(物品的名称及形状);名纸(名片);名象(泛指称谓、法制、器物等。名,指称;象,法象)
(3) 名门,名家 。如:名胤(名门的后裔);名迹(名家的手迹);名画(名家的图画);名书(名家的墨迹)
(4) 名人, 杰出的人 。如: 名彦(名人才士);名俊(俊杰,杰出的人);名场(名人聚会之所);名贤(名人贤士);名辈(名流)
(5) 名声,名誉,名望
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史记·滑稽列传》
名达于缙绅间。——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6) 又如:名宿(有名誉、负众望的读书人);名实(声誉与真才。或指名称与实质);名体(声名与实才)。如:名父(指人父有名望);名分(名望和身分)
(7) 功业,功名 。如:名心(求功名之心);名品(名位品级);名级(名位品级);名烈(功业);名业(功名业绩)
(8) 名义
名曰馆伴。(名义上是招待使者的官员。)——宋· 文天祥《后序》
(9) 又如:名分(名义);名田(以私名占有田地);名色(名义)
(10) 对人在数列中位置的规定 。如:第三名
猗嗟名兮,美目清兮。——《诗·齐风·猗嗟》
形容词
(1) 有名的,著名的;名贵的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有仙则名。——唐· 刘禹锡《陋室铭》
(2) 又如:名姝(著名的美女);名宿(有名的老前辈);名素(一向有名望的人);名族(著名的家族;名字姓氏);名花(名贵的花。俗称美女、名妓为名花);名贵(著名而显贵的人;贵重难得的器物);名都(著名的都市)
(3) 大的
因名山升中于天。——《礼记·礼器》。注:“犹大也。”
环如因而赂一名都。——《战国策·秦策》。注:“大也。”
(4) 又如:名山(大山);名川(大河);名藩(重要的大藩镇);名器(大器)
量词
用于人的数量 。如:二十名工人;三十名学生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沙头角腔] miang2 [海陆丰腔] miang2 [梅县腔] miang2 [东莞腔] miang2 [客英字典] miang2 [台湾四县腔] miang2 [客语拼音字汇] miang2 [陆丰腔] miang3 [宝安腔] miang2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名 | 武并 | 明 | 清開 | 平聲 | 庚 | 開口三等 | 梗 | 清 | mĭɛŋ | mjeng/mie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