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橐

lú tuó [ lu tuo]
繁体 鑪橐
注音 ㄌㄨˊ ㄊㄨㄛˊ

词语释义

1.冶炉与风箱。 2.指冶炉旁吹火令炽的风箱。

词语解释

  1. 冶炉与风箱。

    《墨子·备穴》:“具鑪橐,橐以牛皮,鑪有两缻。”《淮南子·齐俗训》:“鑪橐埵坊设,非巧冶,不能以冶金。” 高诱 注:“鑪、橐、埵皆冶具。” 汉 王充 《论衡·量知》:“铜锡未採,在众石之间,工师凿掘,鑪橐铸鑠,乃成器。”

  2. 指冶炉旁吹火令炽的风箱。

    唐 白居易 《同微之赠别郭虚舟炼师》诗:“鑪橐一以动,瑞气红辉辉。”

引证解释

⒈ 冶炉与风箱。

《墨子·备穴》:“具鑪橐,橐以牛皮,鑪有两缻。”
《淮南子·齐俗训》:“鑪橐埵坊设,非巧冶,不能以冶金。”
高诱注:“鑪、橐、埵皆冶具。”
汉王充《论衡·量知》:“铜锡未採,在众石之间,工师凿掘,鑪橐铸鑠,乃成器。”

⒉ 指冶炉旁吹火令炽的风箱。

唐白居易《同微之赠别郭虚舟炼师》诗:“鑪橐一以动,瑞气红辉辉。”

炉橐的网络释义

炉橐

  • 炉橐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lú tuó,是指冶炉与风箱;冶炉旁吹火令炽的风箱。
  • 汉字详情

    [lu]
    部首: 414
    笔画: 8
    五笔: OYNT
    五行:
    吉凶:
    仓颉: FHS
    四角: 93807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火,盧声。本义:贮火的器具,作冶炼、烹饪、取暖等用)

    (2) 火炉

    鑪,金鑪也。——《说文》

    炉,火所居也。——《声类》

    邾庄公废于鑪炭。——《左传》

    鑪橐埵坊。——《淮南子·齐俗》

    奉炽炉,炭火尽赤红。——《韩非子》

    左手抚炉。——清· 张潮《核舟记》

    (3) 又

    炉上有壶。

    (4) 又

    为炉,为壶。

    即炉火烧绝。——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5) 又如:炉鸭(放在火炉上烧烤出来的鸭子);炉饼(烧饼);炉的(蒸的);炉铫(煎药或烧水用的器具);炉火(炉中之火);炉灰(燃料在炉内燃烧后所剩的粉状物);炉匠(铁匠)

    (6) 古代酒店前放置酒坛的土台子

    买一酒舍酤酒,而令文君当炉。——《史记》

    (7) 香炉、熏炉 。如:炉香(熏炉里的香气);炉瓶三事(香炉、香盒及放香铲的瓶子三件凑成一套的烧香工具);炉柱(炉中香)

    量词

    熔炼的炉次,每次的熔炼量 。如:一炉钢

    英文翻译

    fireplace, stove, oven, furnace

    方言集汇

    ◎ 粤语:lou4

    宋本广韵

    tuó [tuo]
    部首: 420
    笔画: 16
    五笔: GKHS
    五行:
    仓颉: JBMRD
    四角: 50904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槖省,石声。)

    (2) 同本义

    槖,囊也。——《说文》。按,小而有底曰橐,大而无底曰囊。

    宁子职纳槖饘焉。——《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乃裹糇粮,于橐于囊。——《诗·大雅·公刘》

    负书担橐。——《战国策·秦策》

    田乞盛阳生橐中,置坐中央。——《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卬家将军以为(张) 安世本持橐簪笔,事 孝武帝数十年。——《汉书·赵充国传》。 颜师古注:“橐,所以盛书也,有底曰囊,无底曰橐。簪笔者,插笔于首。”

    橐金数千。——清· 张廷玉《明史》

    (3) 鼓风吹火器

    具炉橐,橐以牛皮。——《墨子·备穴》

    象词

    象声词 。如:橐橐的皮鞋声

    动词

    通“托”,依附

    重争士橐。(指依附诸侯或卿大夫。)——《韩非子·五蠹》

    英文翻译

    a sack, a bag opening at both ends

    方言集汇

    ◎ 粤语:tok3
    ◎ 客家话:[陆丰腔] tok7 [客语拼音字汇] tog5 tog6 [宝安腔] tok7 [客英字典] tok7 [海陆丰腔] tok7 [梅县腔] tok7 [台湾四县腔] tok7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十九鐸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他各鐸開入聲開口一等thaktʰɑk

    炉橐的同拼音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