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烧祆庙
词语释义
《渊鉴类函》卷五八引《蜀志》:“昔蜀帝生公主,诏乳母陈氏乳养。
词语解释
《渊鉴类函》卷五八引《蜀志》:“昔 蜀帝 生公主,詔乳母 陈氏 乳养。
陈氏 携幼子与公主居禁中约十餘年。后以宫禁出外,六载,其子以思公主疾亟。 陈氏 入宫有忧色,公主询其故,阴以实对。公主遂托幸祆庙为名,期与子会。公主入庙,子睡沉,公主遂解幼时所弄玉环附之子怀而去,子醒见之,怒气成火而庙焚也。” 元 曲中常用此典,比喻爱情受挫折。 元 无名氏 《争报恩》第一折:“我今夜著他个火烧祆庙,水淹断了 蓝桥 。”按,《法苑珠林》卷三十引《智度论》:“如説国王有女,名曰 狗牟头 。有捕鱼师,名 术波伽 ,随道而行,遥见王女,在高楼上窗中见面,想像染著,心不暂捨。弥歷日月,不能饮食。母问其故,以情答母:‘我见王女,心不能忘。’母喻儿言:‘汝是小人,王女尊贵,不可得也。’儿言:‘我心愿乐,不能暂忘。若不如意,不能活也。’母为子故,入王宫中,常送肥鱼鸟肉以遗王女,而不取价。王女怪而问之:‘欲求何愿?’母白王女:‘愿却左右,当以情告。我唯有一子,敬慕王女,情结成病,命不云远,愿垂愍念,赐其生命。’王女言:‘汝去,至月十五日,于某甲天祠中,往天像后。’母还语子:‘汝愿已得。’告之如上。沐浴新衣,在天像后住。王女至时,白其父王:‘我有不吉,须至天祠,以求吉福。’王言大善。即严车五百乘,出至天祠。既到,勑诸从者,齐门而止,独入天祠。天神思维,此不应尔,王为施主,不可令此小人毁辱王女。即厌此人,令睡不觉。王女既入,见其睡重,推之不寤,即以瓔珞,直十万两金,遗之而去。后此人得觉,见有瓔珞,又问众人,知王女来。情愿不遂,忧恨懊恼,婬火内发,自烧而死。”或以为《类函》所载《蜀志》事即出于此。参阅 庞俊 《养晴室笔记·元曲用火烧祆庙事出处》。
引证解释
⒈ 《渊鉴类函》卷五八引《蜀志》:“昔蜀帝生公主,詔乳母陈氏乳养。 陈氏携幼子与公主居禁中约十餘年。后以宫禁出外,六载,其子以思公主疾亟。或以为《类函》所载《蜀志》事即出于此。参阅庞俊《养晴室笔记·元曲用火烧祆庙事出处》。
引陈氏入宫有忧色,公主询其故,阴以实对。公主遂托幸祆庙为名,期与子会。公主入庙,子睡沉,公主遂解幼时所弄玉环附之子怀而去,子醒见之,怒气成火而庙焚也。”
元曲中常用此典,比喻爱情受挫折。 元无名氏《争报恩》第一折:“我今夜著他个火烧祆庙,水淹断了蓝桥。”
按,《法苑珠林》卷三十引《智度论》:“如説国王有女,名曰狗牟头。有捕鱼师,名术波伽,随道而行,遥见王女,在高楼上窗中见面,想像染著,心不暂捨。弥歷日月,不能饮食。母问其故,以情答母:‘我见王女,心不能忘。’母喻儿言:‘汝是小人,王女尊贵,不可得也。’儿言:‘我心愿乐,不能暂忘。若不如意,不能活也。’母为子故,入王宫中,常送肥鱼鸟肉以遗王女,而不取价。王女怪而问之:‘欲求何愿?’母白王女:‘愿却左右,当以情告。我唯有一子,敬慕王女,情结成病,命不云远,愿垂愍念,赐其生命。’王女言:‘汝去,至月十五日,于某甲天祠中,往天像后。’母还语子:‘汝愿已得。’告之如上。沐浴新衣,在天像后住。王女至时,白其父王:‘我有不吉,须至天祠,以求吉福。’王言大善。即严车五百乘,出至天祠。既到,勑诸从者,齐门而止,独入天祠。天神思维,此不应尔,王为施主,不可令此小人毁辱王女。即厌此人,令睡不觉。王女既入,见其睡重,推之不寤,即以瓔珞,直十万两金,遗之而去。后此人得觉,见有瓔珞,又问众人,知王女来。情愿不遂,忧恨懊恼,婬火内发,自烧而死。”
火烧祆庙的国语词典
蜀公主乳母之子因思念公主而成疾,公主假幸祆庙之名,前去探视,时子沉睡,公主遗玉环而去,待子醒而见之,怨气成火而庙焚的故事。见《渊鉴类函.卷五八.公主三》。后多用以比喻感情受挫或好事多磨。
火烧祆庙的网络释义
火烧祆庙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火焰。汉字部首之一。本义:物体燃烧所发的光、焰和热)
(2) 同本义
火,南方之行也。炎而上,象形。——《说文》
火之为言委随也,故字人散二者为火也。——《春秋·元命苞》
离为火。——《易·说卦》
火水妃也。春秋感情符,火者阳之精也。——《左传·昭公九年》
火,日气也。——《论衡·诘术》
人火曰火,天火曰灾。——《左传·宣公十六年》
国曰灾,邑曰火。——《谷梁传·昭公九年》
大者曰灾,小者曰火。——《公羊传·襄公九年》
火烧令坚。——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火令药熔。
(3) 又如:火链(旧时打火用的火力);火厝(火葬);火筒(烟筒);火火烛烛(火势很大);火厄(火灾);火备(防火设施)
(4) 火灾;发生火灾
凡四遭火。——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5) 又如:火兵(负责救火的兵);火事(失火事故);火殃(古时指预兆火灾的天象);火所(发生火灾的地方)
(6) 灯火,指灯烛或火把
江船火独明。——唐· 杜甫《春夜喜雨》
拥火以入。——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火且尽。
火尚足以明。
(7) 又如:火鼓(火炬和战鼓);渔火;火燎(竹烛;火炬)
(8) 光芒 。如:火眸(火眼金睛)
(9) 热;热气 。如:火杂杂(形容非常热);火流(形容酷热);火风(炎热的风)
(10) 五行 ——中国古代哲学的五个基本要素(金、木、水、火、土)之一。如:火欲殂(指汉朝将亡。因古代用五行生克来讲朝代兴亡替代的道理);火位(五行中火行的方位)
(11) 中国古代兵制单位, 十人为 “火”
皆解甲,散还火伍中。——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
(12) 火星之简称。又名大火 。司南方,主夏季。而古恒星之名,心宿二,古称“大火”,亦简称火
七月流火。——《诗·豳风·七月》
大火谓之大辰。——《尔雅·释天》。按:“东方之宿三星,中一星色赤而大,故命之曰火。”
火为口舌之象。——《论衡·言毒》
(13) 又如: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火角(火星芒角);火官(古时掌祭火星、行火政之官);火房(火星的分野)
(14) 指枪炮弹药 。如:军火
(15) 比喻战争 。如:交火;开火;停火
(16) ∶指阳性、热性一类的物象或亢进的状态 。如:上火,败火
(17) 古时通“伙” 。如:火家(伙计帮工);同火;合火;一火贼;火计(火家。伙计);火仓(伙食)
动词
(1) 焚烧;烧毁
火,燬也。——《说文》
火,言毁也,物入中皆毁坏也。——《释名·释天》
(2) 又如:火人(以火烧人);火库(焚烧敌方兵库);火队(焚烧敌方队伍,以乱其行阵);火积(焚烧敌方的储备)
(3) 用火烧物使熟 。如:火灶(烧火做饭的设备。多以砖坯砌成)
(4) 生气 。如:他火了;火冒(发火;生气);火剌剌(发火忿怒的样子)
形容词
(1) 形容像火那样的颜色,一般指红色的
朱鳞火鬣。——唐· 李朝威《柳毅传》
(2) 又如:火云(红云);火采(红光);火狐;火旆(红色的旌旗);火树(形容开满红花的树)
(3) 紧急 。如:火匝匝(火杂杂。形容紧张、急迫);火崩崩(形容十分紧急);火签(差役办理紧急公务的凭证);火牌兵符(最紧急的命令;通知)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东莞腔] fo3 [沙头角腔] fo3 [梅县腔] fo3 [海陆丰腔] fo3 [客语拼音字汇] fo3 [陆丰腔] fo3 [宝安腔] fo3 [台湾四县腔] fo3 [客英字典] fo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火 | 呼果 | 曉 | 戈一合 | 上聲 | 哿 | 合口一等 | 果 | 戈 | xuɑ | huax/xuaa |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火,尧声。本义:使物着火)
(2) 同本义
烧,爇也。——《说文》
雏烧。——《礼记·内则》。注:“烧烟,于火中也。”
齐之北泽烧火。——《管子·轻重甲》。注:“猎而行火曰烧。”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唐· 白居易《卖炭翁》
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资治通鉴》
(3) 又如:干柴好烧;他把衣服烧了一个洞;烧葬(烧焚祭品);烧丹炼汞(道家用朱砂水银等物炼成金丹以求长生不老);烧糊了卷子(喻外貌丑陋);烧埋钱(烧化埋葬死人的费用);烧冷灶(敷衍不得时的人);烧利市(商人在开始营业时烧纸祭献福神);烧琴煮鹤(比喻糟蹋美好的事物)
(4) 烘烤;曝晒 。如:烧炙(烧烤);烧猪(烧烤猪肉);烧鸭(即烤鸭)
(5) 照耀;照射 。如:烧空(映红天空);烧眼(耀眼)
(6) 加热使物体发生变化 。如:烧丹(犹炼丹。指道教徒用朱砂炼药);烧汞(指道教徒用水银炼药);烧金(指方术之士炼丹砂为黄金);烧银(指炼丹);烧炼(冶炼);烧药(炼制丹药;煎药);烧铄(炼熔)
(7) 烹调方法之一。先用油炸,再加汤汁炒或炖,或先煮熟再用油炸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饷春耕。——苏轼《新城道中诗》
(8) 体温升高,得热病 。如:孩子连烧两天了;现在还烧着呢
名词
(1) 野火
夕照红于烧,晴空碧胜蓝。——白居易《秋思诗》
(2) 指烧酒 。用蒸馏法制成的酒,透明无色,酒精含量较高,引火能燃烧。也称“白酒”。又如:烧刀(强烈的酒。也称烧刀子)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名词
(1) 祆教,拜火教 。波斯人琐罗亚斯特所创立,崇拜火,南北朝时传入中国。今印度、伊朗还有信徒
祆,故神也。——《说文新附》
(2) 又如:袄庙(拜火教的庙宇);祆祠(祆教祭祀火神的寺院)
(3) 关中称天为祆
祆,关中谓天为祆。——《集韵》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hien1 [客英字典] hien1 [海陆丰腔] hien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祆 | 呼煙 | 曉 | 先開 | 平聲 | 先 | 開口四等 | 先 | 山 | hen/xen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广(
),朝声。“广”与建筑物有关。本义:宗庙,供奉祭祀祖先的处所)(2) 同本义
廟,尊先祖貌也。——《说文》。按,当作宗庙尊先祖貌也。
庙祧坛墠,鬼祭先祖也。——《广雅·释天》
室有东西厢曰庙,无曰寝。——《尔雅·释宫》
寝庙必备。——《礼记·月令》。注:“前曰庙,后曰寝。”
复于小庙。——《周礼·祭仆》。注:“高祖以下也。始祖曰大庙。”
太庙,天子明堂。——《礼记·明堂位》。按,周制: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
庙成。——《战国策·齐策四》
一夫作难而七庙堕。——贾谊《过秦论》
庙在山之西蔍,额曰“惠济”。——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至八月朝,诣庙中坐。——《搜神记》
藏之于庙。——宋· 欧阳修《伶官传》序
(3) 又如:少年告庙;庙视道士(庙中管香火的道人);庙主(庙中的牌位;总管全庙事务的僧道);庙见(新妇谒见祖庙);庙祝(管庙里香火的人);庙貌(宗庙中供奉的祖先像);庙堂(宗庙);庙社(宗庙和社稷)
(4) 古时供奉神佛的处所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水浒传》
庙在山之西。——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5) 又如:庙有小姑像;小艇游庙中;方立庙门;土地庙;城隍庙
(6) 古时供奉祭祀历史上有名人物的处所
诏为亮立庙于 沔阳。——《三国志》
(7) 又如:文庙(孔庙);武庙(关公庙);岳庙
(8) “朝廷”的代称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9) 又如:庙算(朝廷议定的克敌谋略);庙谋(朝廷的谋略);庙朝(专指朝廷);庙略(朝廷的谋略);庙廊(朝廷;借指天子)
(10) 古代贵族住房的前厅,王宫和庙宇的前殿都称庙
宫前曰庙,后曰寝。今王宫之前殿,士大夫之听事是也。——《六书故》
(11) 已死皇帝在宗庙中的称呼
及英庙崩, 溥预有入阁之喜。——《典故纪闻》
(12) 又如:庙号;庙讳
(13) 庙会 。如:赶庙;去庙买点东西
动词
(1) 祭祀;立庙祭祖
(季春之月)以共郊庙之服。——《吕氏春秋》
(2) 又如:庙祀(即太祝;立庙奉祀);庙食(谓死后立庙,受人奉祀,享受祭飨)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英字典] miau5 [台湾四县腔] meu5 miau5 [梅县腔] miau5 [海陆丰腔] miau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