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烛

huǒ zhú [ huo zhu]
繁体 火燭
注音 ㄏㄨㄛˇ ㄓㄨˊ

词语释义

火烛 huǒzhú

(1) 通称能引起火灾的易燃物;照明用的灯烛

王掌柜到来时,前厅已亮起了火烛
things that may cause a fire

词语解释

  1. 泛指照明的灯烛。

    宋 文同 《织妇怨》诗:“不敢輒下机,连宵停火烛。”

  2. 指失火焚烧。

    宋 苏辙 《论雇河夫不便札子》:“及其觉之欠少,或託以火烛,或因河流向著,一经卷归,大破数目。” 明 张居正 《京师重建贡院记》:“易旧制板屋以瓦甓,可以避风雨,防火烛。”《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七回:“有一个听説火烛,连忙把些被褥布衣服之类,归在一隻箱子裡,扛起来就跑。”

引证解释

⒈ 泛指照明的灯烛。

宋文同《织妇怨》诗:“不敢輒下机,连宵停火烛。”

⒉ 指失火焚烧。

宋苏辙《论雇河夫不便札子》:“及其觉之欠少,或託以火烛,或因河流向著,一经卷归,大破数目。”
明张居正《京师重建贡院记》:“易旧制板屋以瓦甓,可以避风雨,防火烛。”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七回:“有一个听説火烛,连忙把些被褥布衣服之类,归在一隻箱子裡,扛起来就跑。”

火烛的国语词典

用火照明。

火烛的网络释义

火烛

  • 火烛:汉语词语
  • 火烛:中国乐队组合小巫师演唱歌曲
  • 火烛 (汉语词语)

  • 火烛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huǒ zhú,泛指照明的灯烛。
  • 火烛造句

    他挨家挨户地通知人们要当心火烛。
    火烛小心,这屋子里可全是书。
    小心火烛,稻草很容易着火。
    而他们首先要进行一个恐怖的变态考试,继而根据分数获取在死者世界工作的资格,而靠工作获取冥钞才能购买灵魂火烛延续自己的生命。
    王府内火烛萤亮,乌云珠正和丫鬟们一起做绣品,一针针,一线线,都看得出做工的精美和大气。
    天干物燥,小心火烛小心火烛,预防盗贼,一更。
    延青三年锻练出来的坚强意志,在这一刻终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任凭光芒怎样冲击,延青的灵魂即便是如同风中火烛一样摇摆,但也始终不曾熄灭,依然存在着。
    春回大地,万物苏醒,清明时节悄然来临;上山祭祖,追忆先人,缅怀离开的生命;清明节,中国传统习俗,汇聚无数纪念;天干物燥,请小心火烛。
    这次的火灾虽然没有造成重大的损失,但是惩前毖后,以后对于火烛可不能大意。
    巫有德眼中的红晕似火烛般轻轻摇曳了一下,人已经飘了出去,如鬼似魅,几下飘动,就消失于高耸繁密的树木之间。
    恶魔的地狱烈焰竟不再煌煌,你的生命火烛也要黯然无光,救赎仍在继续,迅速将冥府的面罩褪下,点亮最后的南瓜灯,在万圣伊始举起手机大喊:我要请你吃饭!
    宋朝女诗人朱淑贞在所作元夜诗中云,“火烛银花触目红,揭天鼓吹闹春风”,形容了元宵佳节的热闹情形。
    随着一阵刺耳的摩擦声,赵枢推门走进大殿,却见昏昏默默,杳杳冥冥,半点火烛略照,丝丝青烟弥漫。
    当下回房取了些银两,命一名外门弟子采买火烛绳索等物,准备等到深夜子时,夜阑人静时方才动手。
    当走进大门时,两壁的火烛霍然一亮,身后大门轰然关闭。
    蛇当然是不会帮忙的,大概董澜的后人一直火烛小心吧。
    夜沉寂下来,坤宁宫中火烛银花,上官若兰一袭红绸金丝礼服端坐在凤塌之上,耳边能听到红烛火星迸裂的声音,老人们常说这是好兆头。
    酒楼外,从中街开始,一直到通往袁记酒楼门前的定淮渠渠岸上,沿路两边每隔十米就插有一支浸过油的火烛,将大道照得亮如白昼。
    圣诞老人圣诞鹿,圣诞袜子圣诞树。圣诞钟声圣诞歌,圣诞大餐秉火烛。圣诞卡片写吉祥,圣诞口袋装礼物。圣诞气氛渐渐浓,圣诞祝福别耽误!
    天干物燥,火烛小心,各家各户,各自小心。

    汉字详情

    huǒ [huo]
    部首: 414
    笔画: 4
    五笔: OOOO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F
    四角: 90800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火焰。汉字部首之一。本义:物体燃烧所发的光、焰和热)

    (2) 同本义

    火,南方之行也。炎而上,象形。——《说文》

    火之为言委随也,故字人散二者为火也。——《春秋·元命苞》

    离为火。——《易·说卦》

    火水妃也。春秋感情符,火者阳之精也。——《左传·昭公九年》

    火,日气也。——《论衡·诘术》

    人火曰火,天火曰灾。——《左传·宣公十六年》

    国曰灾,邑曰火。——《谷梁传·昭公九年》

    大者曰灾,小者曰火。——《公羊传·襄公九年》

    火烧令坚。——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火令药熔。

    (3) 又如:火链(旧时打火用的火力);火厝(火葬);火筒(烟筒);火火烛烛(火势很大);火厄(火灾);火备(防火设施)

    (4) 火灾;发生火灾

    凡四遭火。——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5) 又如:火兵(负责救火的兵);火事(失火事故);火殃(古时指预兆火灾的天象);火所(发生火灾的地方)

    (6) 灯火,指灯烛或火把

    江船火独明。——唐· 杜甫《春夜喜雨》

    拥火以入。——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火且尽。

    火尚足以明。

    (7) 又如:火鼓(火炬和战鼓);渔火;火燎(竹烛;火炬)

    (8) 光芒 。如:火眸(火眼金睛)

    (9) 热;热气 。如:火杂杂(形容非常热);火流(形容酷热);火风(炎热的风)

    (10) 五行 ——中国古代哲学的五个基本要素(金、木、水、火、土)之一。如:火欲殂(指汉朝将亡。因古代用五行生克来讲朝代兴亡替代的道理);火位(五行中火行的方位)

    (11) 中国古代兵制单位, 十人为 “火”

    皆解甲,散还火伍中。——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

    (12) 火星之简称。又名大火 。司南方,主夏季。而古恒星之名,心宿二,古称“大火”,亦简称火

    七月流火。——《诗·豳风·七月》

    大火谓之大辰。——《尔雅·释天》。按:“东方之宿三星,中一星色赤而大,故命之曰火。”

    火为口舌之象。——《论衡·言毒》

    (13) 又如: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火角(火星芒角);火官(古时掌祭火星、行火政之官);火房(火星的分野)

    (14) 指枪炮弹药 。如:军火

    (15) 比喻战争 。如:交火;开火;停火

    (16) ∶指阳性、热性一类的物象或亢进的状态 。如:上火,败火

    (17) 古时通“伙” 。如:火家(伙计帮工);同火;合火;一火贼;火计(火家。伙计);火仓(伙食)

    动词

    (1) 焚烧;烧毁

    火,燬也。——《说文》

    火,言毁也,物入中皆毁坏也。——《释名·释天》

    (2) 又如:火人(以火烧人);火库(焚烧敌方兵库);火队(焚烧敌方队伍,以乱其行阵);火积(焚烧敌方的储备)

    (3) 用火烧物使熟 。如:火灶(烧火做饭的设备。多以砖坯砌成)

    (4) 生气 。如:他火了;火冒(发火;生气);火剌剌(发火忿怒的样子)

    形容词

    (1) 形容像火那样的颜色,一般指红色的

    朱鳞火鬣。——唐· 李朝威《柳毅传》

    (2) 又如:火云(红云);火采(红光);火狐;火旆(红色的旌旗);火树(形容开满红花的树)

    (3) 紧急 。如:火匝匝(火杂杂。形容紧张、急迫);火崩崩(形容十分紧急);火签(差役办理紧急公务的凭证);火牌兵符(最紧急的命令;通知)

    英文翻译

    fire, flame; burn; anger, rage

    方言集汇

    ◎ 粤语:fo2
    ◎ 客家话:[东莞腔] fo3 [沙头角腔] fo3 [梅县腔] fo3 [海陆丰腔] fo3 [客语拼音字汇] fo3 [陆丰腔] fo3 [宝安腔] fo3 [台湾四县腔] fo3 [客英字典] fo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三十四果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呼果戈一合上聲合口一等xuɑhuax/xuaa
    zhú [zhu]
    部首: 414
    笔画: 10
    五笔: OJY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多用男性
    仓颉: FLMI
    四角: 95836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火,蜀声。本义:古代照明用的火炬)

    (2) 同本义

    烛,庭燎大烛也。——《说文》。按,燋也。未爇曰燋,执之曰日烛,树地曰庭燎。苇薪为之,小者麻蒸为之。

    执烛于西阶上。——《仪礼·燕礼》

    共坟烛庭燎。——《周礼·司烜氏》。注:“树于门外,曰大庭燎。”

    独不见跋。——《礼记·曲礼》

    火在地曰燎,执之曰烛。——《仪礼·士丧礼》注

    举烛者,尚明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古诗十九首·生年不满百》

    江月亭前桦烛香,龙门阁上驮声长。——陆游《雪夜感旧》

    (3) 又如:烛火(火炬,火把);烛炬(指火炬或蜡烛)

    (4) 蜡烛(始于唐代)

    高堂粉壁图蓬瀛,烛前一见沧洲清。—— 李白《同族弟金城尉叔卿烛照山水壁画歌》

    烛分歌扇泪,雨送酒船香。——李商隐《夜饮》

    淮阳多病偶求欢,客袖侵霜与烛盘。—— 杜牧《初冬夜饮》

    (5) 又如:烛信(插蜡烛用的签子);烛奴(雕刻成人形的烛台;泛指一般烛台);烛心(蜡烛中心用以点火的灯草、纱线等)

    (6) 姓

    动词

    (1) 照;照亮

    夫日,兼烛天下。——《韩非子·内储说上》

    望见青枫城里火光烛天。——《儒林外史》

    名高天下而光烛邻国。——《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

    明烛南天。——清· 姚鼐《登泰山记》

    (2) 又如:烛银(精光闪耀的银子);烛天(照耀天空)烛明(照亮);烛夜(照亮黑夜);烛幽(照亮昏暗);烛远(光照远方);烛临(由上向下照射)

    (3) 洞察

    智术之士,必远见而明察,不明察,不能烛私。——《韩非子·孤愤》

    (4) 又如:烛知(明察洞悉);烛物(明察事物);烛微(观察入微);烛察(明察,洞察);烛鉴(明鉴,明察)

    英文翻译

    candle, taper; shine, illuminate

    方言集汇

    ◎ 粤语:zuk1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