濡沫
注音
ㄖㄨˊ ㄇㄛˋ
词语释义
用唾沫来湿润。比喻同处困境,相互救助。语出《庄子.天运》:'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
词语解释
引用解释
用唾沫来湿润。比喻同处困境,相互救助。语出《庄子·天运》:“泉涸,鱼相与处於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 南朝 宋 朱广之 《谘顾道士夷夏论》:“检其言也,彼我俱遣;寻其旨也,老释无际。俱遣则濡沫可遣,无际则不负高贵。” 唐 元稹 《酬白学士》诗:“卧辙希濡沫,低颜受頷颐。” 宋 苏轼 《和王晋卿》:“谓言相濡沫,未足救沟瀆。”
引证解释
⒈ 用唾沫来湿润。比喻同处困境,相互救助。
引语出《庄子·天运》:“泉涸,鱼相与处於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
南朝宋朱广之《谘顾道士夷夏论》:“检其言也,彼我俱遣;寻其旨也,老释无际。俱遣则濡沫可遣,无际则不负高贵。”
唐元稹《酬白学士》诗:“卧辙希濡沫,低颜受頷颐。”
宋苏轼《和王晋卿》:“谓言相濡沫,未足救沟瀆。”
濡沫的网络释义
濡沫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古水名
濡,濡水,出 涿郡故安,东入 涞。——《说文》
(2) 在河北省
(3) 尿
病方今客肾濡,此所谓“肾痹”也。——《史记》
(4) 通“儒”。儒士,学者
海内称之曰濡术之宗。——《济阴太守孟郁修尧庙碑》
少以濡术。——《尉卫卿衡方碑》
(5) 假借为“堧”。空地
自以城池道濡麦。——《鲁相史晨飨孔庙后碑》
英文翻译
immerse, moisten; wet, damp
方言集汇
◎ 粤语:jyu4 nyun5
◎ 客家话:[海陆丰腔] si1 ri2 [宝安腔] ji2 [台湾四县腔] si1 ji2 [梅县腔] si1 [客语拼音字汇] yi2 yi2 [客英字典] si1
◎ 潮州话:而污5(如) 思污1(须),ru5(zû) su1
◎ 客家话:[海陆丰腔] si1 ri2 [宝安腔] ji2 [台湾四县腔] si1 ji2 [梅县腔] si1 [客语拼音字汇] yi2 yi2 [客英字典] si1
◎ 潮州话:而污5(如) 思污1(须),ru5(zû) su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十虞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儒 | 人朱 | 日 | 虞 | 平聲 | 虞 | 合口三等 | 遇 | 虞 | nʑĭu | njyo/ru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水,末声。本义:沫水)
(2) 同本义
沫,沫水也。出 蜀西徼外东南入 江。——《说文》
(3) 古水名,即今四川省大渡河
(4) 泡沫,沫子
瀑下一曰沫也。——《说文》
沫流赭。——《汉书·礼乐志》。注:“言汗流沫出也。”
(5) 又如:沫血(水面上的泡沫像血一样);沫雨(骤雨成潦,上浮泡沫);沫流(冒着泡沫的水流。指激流;流派)
(6) 唾沫
余干骨之沫为斯弥。——《庄子·主乐》。李注:“口中汁也。”
动词
通“末”。竭,终止
芳菲菲而难亏兮,芬至今犹未沫。——《楚辞·离骚》
英文翻译
froth, foam, bubbles, suds
方言集汇
◎ 粤语:mut3
◎ 客家话:[宝安腔] mat8 [梅县腔] mat8 [海陆丰腔] mat8 [东莞腔] mat7 [台湾四县腔] mat8 [客英字典] mat8 [客语拼音字汇] mad6
◎ 潮州话:bhuah8
◎ 客家话:[宝安腔] mat8 [梅县腔] mat8 [海陆丰腔] mat8 [东莞腔] mat7 [台湾四县腔] mat8 [客英字典] mat8 [客语拼音字汇] mad6
◎ 潮州话:bhuah8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十三末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末 | 莫撥 | 明 | 末 | 入聲 | 曷 | 合口一等 | 山 | 桓 | muɑt | mua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