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水,朝声。本义:海水的涨落)
(2) 同本义
潮,水朝宗于海。——《说文》
牛女为江潮。——《春秋·元命苞》
水朝夕而至曰潮。——《初学记卷六水》
有江盗百艘,张帜乘潮,阑入内地。——清· 邵长蘅《阎典史传》
(3) 又如:大潮,小潮;低潮;退潮;落潮
(4) 比喻大规模的社会变动或运动发展的起伏形势 。如:风潮;工潮;学潮;暗潮;思潮;怒潮
(5) 气温变化或持续一段时间的炎热或寒冷的天气 。如:寒潮;热潮
(6) 微湿,潮气 。如:防潮;回潮;潮润;火柴受潮了
动词
两颊透出 。如:潮面(涌上面部);潮红
形容词
(1) 〈方〉∶成色不足、质量低劣 。如:潮银(回过炉或成色不好的银子);潮金
(2) 技术不高的 。如:手艺潮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chau2 [梅县腔] chau2 [陆丰腔] chau3 [宝安腔] cau2 [台湾四县腔] ceu2 [客语拼音字汇] cau2 ceu2 [客英字典] chau2 cheu2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
详细解释名词 (1) (形声。从水,夕声。本义:晚潮) (2) 同本义 潮汐去还,谁所节度?——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 会夏旱水涸沙涨,有汐无潮。——清· 魏源《圣武记》 (3) 又如:汐潮(白天涨落的叫潮,晚上涨落的叫汐) (4) 水名 。在河南省登封县 汐,水名,出阳城山。——《集韵》 英文翻译night tides, evening ebb tide
方言集汇◎ 粤语:zik6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sip8 [梅县腔] sip8 [海陆丰腔] sip8 [客语拼音字汇] qid6 xid6 [宝安腔] sip8 [客英字典] sip8 ◎ 潮州话:思英4(色) 宋本广韵廣韻目次:入二十二昔
详细解释名词 (1) (会意。从宀,从寸。宀表示房屋;寸是法度。合起来表示掌管法度。本义:官吏的职责,职守) (2) 同本义 守,官守也。从门,寺府之事也。——《说文》。寺,廷也;府,文书藏也。 五载一巡守。——《书·舜典》 王巡虢守。——《左传·二十一年》 均地守。——《周礼均人》。注:“地守,衡虞之属。” 纠其守。——《周礼·内宰》。注:“宿卫者。” 虽守者益。——《荀子·王制》。注:“谓地也。” 官司之守,非君所及也。——《左传·隐公五年》 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孟子·公孙丑下》 (3) 节操;操守 妾为情缘,葳蕤之质,一朝失守。——《聊斋志异》 (4) 秦代郡的长官名,汉代更名太守。后时作州、府地方长官的省称。被委任在某一方或某一区域负责实施法律或管理的政府主要官员 守者,秦置也。 秦兼天下,置三川守。 伊、 河、 洛也。—— 蔡邕《独断》 袁有守多惠政,民甚爱之。—— 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5) 又如:郡守;吴起为河西守 (6) 州郡地方政府所在地 维梁之西,其蔽曰某山,某守曰兴州。—— 唐· 柳宗元《兴州江运记》 (7) 原则,规范,准则 。如:有为存守;喜之以验其守 动词 (1) 遵守;奉行 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吕氏春秋·察今》 荆州守文,岂能作意表行事。——《世说新语·识鉴》 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也。——明· 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2) 又如:守官箴(遵守为官之准则);守古(遵守古训);守数(恪守法规) (3) 坚持,保持;保守 守成上文,遭祸右武,未有易此者也。——《汉书·公孙弘传》 村南有夫妇守贫者,织纺井臼,估读勤苦,幸获名成。——清· 周容《芋老人传》 田横, 齐之壮士,犹守义不辱。——《资治通鉴》 (4) 又如:守一(执一,专一);守经(固守经典之义);守常(遵循惯例,固守常法);守义(固守义理,笃守正道);守孀(守寡。孀:寡妇);守着老一套;因循守旧;守恶(坚持邪恶);守求(坚持索求);守故(守旧;保持原状);守成(继承和保持前人已有的成就和业绩);守阙(承继皇位);守真(保持真元;保持本性);守拙(以拙自安,不愿做官。拙:拙于应付世务) (5) 看守,看管 汤为儿守舍。——《史记·张汤传》 如今我抬举你,去替那老军来守天王堂。——《水浒传》 后汉使复至 匈奴, 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 汉使。——《汉书·李广苏建传》 (6) 又如:守钱虏(守财奴;财多而吝啬者);守喜婆(接生婆);守生(守候接生);守梓(守灵);守庚申(在庚申日吃斋、静坐不眠);守制读礼(守丧并阅读有关丧祭的礼书) (7) 保卫;防守,与“攻”相对 俾守我王。——《诗·小雅·十月之交》 横野将军徐晃守 江陵。——《资治通鉴》 乃使蒙恬北筑 长城而守藩篱。—— 汉· 贾谊《过秦论》 (8) 又如:守把(把守;掌握);守备(明清所设武官名称,负责城堡守卫及营房粮饷等事);守政(关于防守的事务);守口(把守关口);守要(把守要隘);守境(守卫边境);守舍(看守门户) (9) 掌管 地广,民众,万物多,故分五官而守之。——《商君书》 (10) 收捕 昭应闻此,必劝 楚王益兵守 雍氏。——《战国策》 (11) 依靠;依傍 。如:守亲(指新婚夫妇婚后一个月须在新房里,时常厮守) (12) 请求 数守大将军光,为 丁外人求侯。——《汉书》 (13) 守侯;守护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清· 林觉民《与妻书》 (14) 做郡的知州 滕子京谪守 巴陵郡。—— 范仲淹《岳阳楼记》 英文翻译defend, protect, guard, conserve
方言集汇◎ 粤语:sau2
◎ 客家话:[梅县腔] shu3 shiu3 [海陆丰腔] shiu3 [客语拼音字汇] su3 [陆丰腔] shiu6 [客英字典] shiu3 [台湾四县腔] su3 [沙头角腔] su3 [宝安腔] su3 siu3 [东莞腔] siu3 宋本广韵廣韻目次:上四十四有
详细解释动词 (1) (会意。从韋币从行。甲骨文中“卫、韦”同字。意思是在大道(行)站岗保卫(韦)。本义:保卫;防护) (2) 同本义 卫,宿卫也。——《说文》 卫护也。——《玉篇》 以卫王宫。——《战国策·赵策》 备一夕之卫。——《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诸葛亮《出师表》 (3) 又如:卫籍(军籍);守卫(防守保卫);自卫(保卫自己);捍卫(保卫);卫守(保卫防守);卫助(保卫协助);卫足(比喻自全或自卫);卫侍(保卫侍奉);卫社(保卫国家);保家卫国;卫卒(护卫的兵卒);卫养(保护安抚);卫从(护卫侍从);卫蔽(卫护遮掩) (4) 防护使之不受危险 。如:卫奉(守护侍奉) (5) 谋求 有货,以卫身也。——《国语·鲁语下》 名词 (1) 卫士,保镖 。如:卫帮(清代民间秘密结社之一) (2) 担任卫护、防守之职的人 文公之入也无卫,故有 吕、 却之难。——《左传》 (3) 周代京师以外的行政区域之一 过了半年,松潘卫边外生番与内地民人互市,因买卖不公,彼此吵闹起来。——《儒林外史》 (4) 驴的别称 南中丞卓,吴楚游学十余年,衣布缕,乘牝卫,薄游 上蔡。——《云溪友议》 (5) 箭羽 楚熊渠子出,见寝石,以为伏虎,将弓射之,矢没其卫。——《论衡·儒增》 (6) 卫生的简称 。如:环卫部门 (7) 古国名 。周武王弟康叔封地。至懿公为狄所灭。戴公野处漕邑,文公又徙居楚丘。秦始皇既统一全国,独置卫君,为附庸,至二世元年废 之晋过 卫。——《吕氏春秋·慎行论》 宋、 卫、 中山。—— 汉· 贾谊《过秦论》 (8) 边陲,边远的地方 侯卫之班,藩服之职。——《文选》 (9) 水名 。源出河北省灵寿县东北,南流至县东南,合滹沱河 恒、 卫既从,大陆既作。——《书·禹贡》 (10) 肢体 四卫变强。——《吕氏春秋》 (11) 姓。如:卫青(汉武帝时的大将军,在讨匈战争中,屡立战功);卫夫人(晋卫恒从女,李矩妻,也称“李夫人”。善书法。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为她所传授) 英文翻译guard, protect, defend
方言集汇◎ 粤语:wai6
宋本广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