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意識
词语释义
潜意识
(1) 隐蔽的思想活动
词语解释
引用解释
亦作“潜意识”。 下意识。 洪深 《电影戏剧表演术》第一章:“这些人谈说着,行动着,并且在谈说行动里,隐隐地、潜意识地告诉旁观者。”《花城》1981年第6期:“ 王嘉 对 心心 的爱不仅占领了意识,甚至占领了潜意识。”
潛意識的国语词典
心理学上指潜在意识之下不为个人所觉知,且他人也不能予以直接观察的心理状态。
潛意識的网络释义
潜意识 (心理学名词)
潛意識的翻译
汉字详情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宝安腔] siam1 [客语拼音字汇] xiam2 [台湾四县腔] siam2 [梅县腔] siam2 [海陆丰腔] siam2 [客英字典] siam2 [东莞腔] ciam2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潛 | 昨鹽 | 從 | 鹽A | 平聲 | 鹽 | 開口三等 | 咸 | 鹽A | dzʰĭɛm | ziem/dziem |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心从音。本义:心志。心意)
(2) 同本义
意,志也。——《说文》
心之所谓意。——《春秋繁露·循天之道》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 沛公也。——《史记·项羽本纪》
通其意。——汉· 贾谊《过秦论》
中有真意。——晋· 陶渊明《饮酒》
不快我意。——明· 魏禧《大铁椎传》
无意则已。——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蔡伦立意造纸。——《齐民要术》
醉翁之意不在酒。——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其意深长。——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3) 又如:文章大意;词不达意。亦指念头,想法。如:意投道合(心意投合,志向一致);意故(意思,缘故);意定(认定);意头(心意;想法);意马(意念的马。比喻意念像野马般奔驰,难以驾驭)
(4) 意志;愿望。亦引申为志向
明君在上,便僻不能食其意。——《管子·君臣下》
(5) 又如:意缓心劳(冀求不执着;三心二意);意足心满(非常满足);意树(喻意念。佛教认为人的一切善果、恶果都由意念所生);意宪(意志,意思);意望(愿望,希望)
(6) 胸怀;内心
除尔贪图,祗慎意业。——《云门颂》
(7) 又如:意业(佛教语。指内心的贪、淫、痴等心理行为);意气超迈(器宇轩昂,抱负远大);意概(气概,胸怀);意会(内心领会)
(8) 情意;感情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聊斋志异》
(9) 又如:意蕊横飞(非常高兴);意得过(过意得去);意孜孜(情意缠绵);意不过(情意上过不去);意分(交情,情分);意好(感情);意孜孜(情意缠绵貌);意性(情态);意情(情意)
(10) 意气; 气势
意色举止,不异于常。——《世说新语·雅量》
(11) 又如:意大(傲慢);意小(小气,气量小);意局(气度);意脉(气质;情态);意量(气度);意貌(神色);意调(意境);意界(意境,境界)
(12) 意图
用君之心,行君之意。——《楚辞》
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聊斋志异·狼三则》
(13) 神情、态度
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聊斋志异·狼三则》
意少舒。——《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动词
(1) 思念;放在心上 。如:意悬悬(忐忑不安;提心吊胆);意悬(挂念);意顾(挂念)
(2) 意料;猜测
而小人善意。臣意之也。——《管子·小问》
何意致不厚。——《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意北亦尚可以。——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岂意其至此哉?——《聊斋志异·促织》
不意作缘。——清· 周容《芋老人传》
多以意构。——蔡元培《图画》
(3) 又如:意定(猜定);意度(揣测;设想)
(4) 怀疑
于是天子意梁。——《汉书·梁孝王武传》
(5) 又如:意意似似(意意思思。犹犹豫豫;吞吞吐吐);意疑(怀疑);意忌(疑忌)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沙头角腔] ji5 [梅县腔] j5 [宝安腔] ji5 [客英字典] ji5 [海陆丰腔] ri5 [客语拼音字汇] yi4 [东莞腔] ji5 [陆丰腔] ji5 [台湾四县腔] ji5
◎ 潮州话:i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意 | 於記 | 影 | 之 | 去聲 | 寘 | 開口三等 | 止 | 之 | ʔĭə | qih/ioh |
详细解释
shí
動詞
(1) (形聲。從言。戠(
)聲。善于言談,錶示有知識,故從言。本義:知道;懂得)(2) 同本義
識,知也。——《説文》
君子是識。——《詩·大雅·瞻卬》。箋:“知也。”
壹宥曰不識。——《周禮·司刺》
草榮識節和,木衰知風厲。——陶潜《桃花源詩》
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衆寡之用者勝。——《孫子·謀攻》
不識有諸?——《孟子·梁惠王上》
苟有險,余必下推車,子豈識之?——《左傳·成公二年》
使汝不識詩書,或未必艱貞若是。——清· 袁枚《祭妹文》
(3) 又如:識味(知味);識空便(知趣;識相);識道(知聖道);識義(知義理)
(4) 認識
今爲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爲之。——《孟子·告子上》
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 王安石《傷仲永》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賀知章《回鄉偶書》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唐· 高適《彆董大》
(5) 又如:識路(認識道路);相識(彼此認識);識丁(認識字);識認(認識)
(6) 賞識
林識拔同郡 王經于民户之中,卒爲民士。—— 陳壽《三國志》
(7) 又如:識鑒(賞識鑒彆);識舉(賞識并舉用);識遇(賞識知遇)
(8) 感覺;識彆;辨彆
新婦識馬聲,躡履相逢迎。——《古詩爲焦仲卿妻作》
何用識夫婿?白馬從驪駒。——《樂府詩集·陌上桑》
獨其爲文猶可識曰“花山”。——宋· 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9) 又如:識寶太師(受賄的貪官);識主(識貨的買主);識真(識彆真相);識理(辨認和理解)
名詞
(1) 見識;知識
賈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識不足也。—— 蘇、囌軾《賈誼論》
非學無以緻疑,非問無以廣識。——清· 劉開《問説》
識者固知元政紊馳而變興自下之漸矣。——明· 高啓《書博鷄者事》
(2) 又如:常識;才識(才能和見識);膽識;才益多者其識遠;識略(見識與謀略);識麵(世麵);識野(個人一瞬間在内心中意識所及的範圍或所能覺知之意念的範圍);識斷(具有見識,并能判斷);識遠(見識遠大)
(3) 佛教用語。思維、認識、判斷等精神活動的主體 。如:識神(心識,心靈)
(4) 相知的朋友
异鄉無舊識,車馬到門稀。——唐· 劉禹錫《元日感懷》
(5) 思想或意識
阮公雖淪迹,識密鑒亦洞。—— 顏延年《五君咏》
(6) 又如:識想(思想;意念)
(7) 姓
副詞
(1) 通“適”。剛才
識見不穀而趨。(剛才看見我却很快躲開了。)——《左傳·成公十六年》
(2) 另見
zhì
名詞
(1) 旗幟。後作“幟”
京師聞青徐賊衆數十萬人,訖無文號旌旗錶識,鹹怪异之。——《漢書·王莽傳下》
(2) 古代鍾、鐘 鼎上凸出的文字
廣西土中銅鼓…周圍款識,其圓紋爲古錢,其方文如織簟。——《嶺外代答》
(3) 通“幟”。標記
以龍熊鳥雀爲識。——《寶刀賦序》
(4) 又如:標識(標志)
動詞
(1) 加上標記。後作“志”
識以柳枝,命本部涉濟。——《金史》
(2) 又如:識彆(加上標記使有區彆)
(3) 通“志”。記住
小子識之,苛政猛于虎也。——《禮記·檀弓下》
默而識之。——《論語·述而》
文鏤無款哀。——《史記·孝武紀》
以計識其人衆畜牧。——《漢書·匈奴傳上》。師古曰:“識亦記也。”
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論語·子張》
(4) 又如:識念(記憶);博聞强識
(5) 另見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沙头角腔] sit7 [梅县腔] shit7 [海陆丰腔] shit7 zhi5 [客英字典] shit7 zhi5 [客语拼音字汇] si4 sid5 [宝安腔] sit7 [台湾四县腔] siit7 zih5 [东莞腔] sit7 [陆丰腔] shit7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志 | 職吏 | 章 | 之 | 去聲 | 寘 | 開口三等 | 之 | 止 | cjih/tjioh | tɕĭ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