滔滔不竭

tāo tāo bù jié [ tao tao bu jie]
注音 ㄊㄠ ㄊㄠ ㄅㄨˋ ㄐ一ㄝˊ
词性 成语

词语释义

比喻像流水一样连续不断。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乐府诗集·郊庙歌辞十二·积善歌》:“饮福受胙,舞降歌迎,滔滔不竭,洪惟水行。”

成语用法

滔滔不竭作状语、定语;形容话多。

引证解释

⒈ 比喻像流水一样连续不断。

《乐府诗集·郊庙歌辞十二·积善舞》:“饮福受胙,舞降歌迎。滔滔不竭,洪惟水行。”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走丸之辩》:“张九龄善谈论,每与宾客议论经旨,滔滔不竭,如下坂走丸也。”
亦作“滔滔不断”、“滔滔不絶”。 《儿女英雄传》第二五回:“﹝安老先生﹞将作了个破题儿,又早被姑娘接过话来,滔滔不断的一套,把他四位凑起来二百多周儿,商量了将及一年的一个透鲜的招儿,説了个隔肠如见!”
叶圣陶《四三集·邻居》:“只听隔墙的楼梯蹬得腾腾地响,打着骂人调子的日本话滔滔不绝。”
叶紫《山村一夜》:“两线珍珠一般的大的眼泪,便滔滔不绝地滚出来了!”

滔滔不竭的国语词典

滔滔,波浪滚滚流动,连续不断的样子。滔滔不竭形容说话一句接著一句,连续而不曾间断。《乐府诗集.卷一二.郊庙歌辞十二.汉宗庙乐舞辞.积善舞》:「饮福受胙,舞降歌迎。滔滔不竭,洪惟水行。」也作「滔滔不断」、「滔滔不尽」、「滔滔不绝」。

滔滔不竭的网络释义

滔滔不竭

  • 滔滔不竭是一个成语,读音是tāo tāo bù jié,意思是形容像流水一样连续不断,出自《乐府诗集·郊庙歌辞十二·积善歌》、五代·后唐·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 走丸之辩》。
  • 滔滔不竭造句

    青年正滔滔不竭的对颜璐说着什么。
    萧墨滔滔不竭的说着大道理,还背起了古文,直到天亮,雨歇微凉。
    白头翁一说起此人便滔滔不竭,连双眉都不住颤动。
    唐承恩的嗓门很大,滔滔不竭地演讲,把其余众人都吸引了过来,来听他一个人丰富多姿的感情经历。
    王越满意的点头,继续说着龙门多好多好,要不是一旁的张小花听烦了,不停的插嘴,恐怕王越要滔滔不竭的说下去了。
    接着就是老套的流程了,领导们都拿着演讲稿开始滔滔不竭的说起来,反正就是称赞学校如何如何好,我们的选择如何如何的正确之类的。
    陈浩轩滔滔不竭的和张天琪解释。
    要是让她把憋好的台词说出来肯定会滔滔不竭的,对于这种麻烦事情还是要扼杀在摇篮里。
    ????涓涓的刚果河流淌着滔滔不竭的中非情谊,娇丽的帝王花捧托出穰穰满家的合作硕果。
    班长李涛滔滔不竭的介绍太姥山的景色,时不时的还飙出一两句诗句。
    一拳震碎弯刀,拳中劲力如三江之水滔滔不竭,猛攻刺杀者身躯。
    这引路弟子说的滔滔不竭,殊不知林开手心已经被指甲掐的发紫了,一旁的女飞贼轻咳了一声,抓住了林开拳头。
    三人对天京当前的种种问题都进行了讨论,滔滔不竭。
    楚原还是在那里滔滔不竭地说着“但是,其实呢……遇到有困难的人,他总是无法丢下不顾。
    今天好不容易和这些根本不用防范的人在一起,心情特别畅快,于是从低调沉默一下子变成了滔滔不竭。
    海子像个学生一般,听黄平滔滔不竭,高谈阔论了半天。
    朱财快滔滔不竭的介绍了十多分钟。
    女人要是骂起人来,那是口若悬河,滔滔不竭,而且厉害的女人那骂人的话都不带重复的。
    听着他滔滔不竭的说着,小妹,小妹叫着。
    姬辰讲的是唾沫横飞,滔滔不竭。

    汉字详情

    tāo [tao]
    部首: 331
    笔画: 13
    五笔: IEVG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EBHX
    四角: 32177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从水,舀( yǎo)声。本义:水势盛大的样子)

    (2) 同本义

    滔,水漫漫大貌。——《说文》

    滔,漫也。——《广雅》

    象恭滔天。——《书·尧典》

    浩浩滔天。

    汶水滔滔。——《诗·齐风·载驱》

    滔滔江汉。——《诗·小雅·四月》

    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书·益稷》

    (3) 又如:滔涸(水漫溢与干涸);滔漭(水弥漫浩广的样子);滔滔滚滚,滔漫(大水漫溢)

    (4) 傲慢,专横霸道

    士不滥, 官不滔。——《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5) 又如:滔德(倨慢不恭的品格)

    (6) 广大 。如:滔土(广阔的土地);滔窕(广远不着边际)

    动词

    (1) 使大水泛滥

    舜之时, 共工振滔洪水,以薄 空桑。——《淮南子》

    (2) 云集一起地涌往

    无器而民滔乎前。——《庄子》

    英文翻译

    overflow; rushing water, a torrent

    方言集汇

    ◎ 粤语:tou1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tau1 to1 [梅县腔] tau1 [陆丰腔] to1 [客语拼音字汇] tau1 to1 [海陆丰腔] tau1 to1 [东莞腔] tau1 [宝安腔] tau1 [客英字典] tau1
    ◎ 潮州话:tau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六豪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土刀平聲開口一等thaudʰɑu
    tāo [tao]
    部首: 331
    笔画: 13
    五笔: IEVG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EBHX
    四角: 32177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从水,舀( yǎo)声。本义:水势盛大的样子)

    (2) 同本义

    滔,水漫漫大貌。——《说文》

    滔,漫也。——《广雅》

    象恭滔天。——《书·尧典》

    浩浩滔天。

    汶水滔滔。——《诗·齐风·载驱》

    滔滔江汉。——《诗·小雅·四月》

    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书·益稷》

    (3) 又如:滔涸(水漫溢与干涸);滔漭(水弥漫浩广的样子);滔滔滚滚,滔漫(大水漫溢)

    (4) 傲慢,专横霸道

    士不滥, 官不滔。——《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5) 又如:滔德(倨慢不恭的品格)

    (6) 广大 。如:滔土(广阔的土地);滔窕(广远不着边际)

    动词

    (1) 使大水泛滥

    舜之时, 共工振滔洪水,以薄 空桑。——《淮南子》

    (2) 云集一起地涌往

    无器而民滔乎前。——《庄子》

    英文翻译

    overflow; rushing water, a torrent

    方言集汇

    ◎ 粤语:tou1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tau1 to1 [梅县腔] tau1 [陆丰腔] to1 [客语拼音字汇] tau1 to1 [海陆丰腔] tau1 to1 [东莞腔] tau1 [宝安腔] tau1 [客英字典] tau1
    ◎ 潮州话:tau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六豪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土刀平聲開口一等thaudʰɑu
    [bu]
    部首: 105
    笔画: 4
    五笔: GII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MF
    四角: 10900

    详细解释

    副词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韡。”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韩非子·喻老》

    老妇不闻也。——《战国策·赵策》

    被驱不异犬与鸡。——唐·杜甫《兵车行》

    后遂不复至。——明·魏禧《大铁椎传》

    (3) 又如:不会;不大;不一定;不古(不古朴。意指社会风气衰落、败坏);不勾(不消;不够;不到);不才(没有才能。自称的谦词;不成才);不才之事(不好的事情)(4)两者中既非这个也非那个 。如:不男不女;不明不白;不知不觉

    (5) 无须前面的先决条件而出现后面的行为和状态 。如:不问而知;不寒而栗;不翼而飞

    (6) 作为虚词,表示缺乏或忽视某种行动 。如: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7) 用在叠用的相同的词之间,前面常加“什么”,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 。如:道理不道理,他一点都不往心里去

    (8) 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不以累臣衅鼓。——《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9) 又如:不客气,不客气;不谢,不谢

    (10) 用在动词后,表示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结果或目的 。如:我呆不下去了;吃不了;办不到

    (11) 单用,表示否定对方的话或提问 。如:他知道吧?不,他不知道;别提那件事。不,我要提

    (12) 用在句末,构成问句 。如:不知小何在家不?;奶奶说的对不?

    古词

    同“否”(fǒu)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唐·韩愈《师说》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与不?——《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助词

    (1) 用来加强语气。如:好不吓人;不几(岂不是)(2) 用来调整音节

    徒御不惊,大庖不盈。——《诗·小雅》。毛传:“不惊,惊也;不盈,盈也。”

    形容词

    (1) 通“丕”()。大

    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诗·周颂·清庙》

    不有而丑天地,非天子之事也。——《管子·侈靡》

    道其本,至也。至不至无。——《管子·心术》

    (2) 注意:“不”字在第四声(去声)字前念第二声(阳平),如“不必”(bú bì);“不是”(bú shì)。本词典为方便起见,条目中的“不”字,都注第四声

    英文翻译

    no, not; un-; negative prefix

    方言集汇

    ◎ 粤语:bat1 fau2
    ◎ 客家话:[宝安腔] but7 [梅县腔] but7 [东莞腔] but7 [客英字典] but7 [陆丰腔] but7 [沙头角腔] but7 [台湾四县腔] but7 [海陆丰腔] but7 [客语拼音字汇] bud5
    ◎ 潮州话:bug4 (puk 旧时:put) houn2(hóuⁿ)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八尤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甫鳩平聲開口三等pĭəupiu/piou
    jié [jie]
    部首: 507
    笔画: 14
    五笔: UJQN
    五行:
    仓颉: YTAPV
    四角: 06127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立,曷声。本义:背举;用肩背负)

    (2) 同本义

    五行之动,迭相竭也。——《礼记·礼运》。注:“犹负戴也。”

    (3) 干涸;枯竭

    伊洛竭而夏亡。——《国语·周语》。注:“涸也。”

    渊泉不能竭。——《淮南子·说林》

    竭泽而渔。——《淮南子·本经》

    (4) 又如:竭涸(干涸无水);枯竭(水源干涸)

    (5) 穷尽

    再而衰,三而竭。——《左传·庄公十年》

    彼竭我盈。

    庶竭驽钝。——《三国志·诸葛亮传》

    竭其庐之入。——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于是众人竭力挠之。——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人道竭矣。——《礼记·大传》。注:“尽也。”

    齐明而不竭。——《荀子·脩身》。注:“不穷也。”

    (6) 又如:耗竭(消耗净尽);竭蹶(资产匮乏);竭志殚力(用尽了意志和力量);竭诚尽瘁(尽心尽力)

    (7) 亡;失去

    唇竭则齿寒。——《庄子》

    (8) 败坏;毁灭

    且律竭先,盈而以竭。——《左传·宣公十二年》。注:“败也。”

    耳目淫则竭。——《淮南子》。高诱注:“竭,灭也”。

    副词

    (1) 悉;全

    诸侯之病竭至,以待桓公。——《管子·大匡》

    (2) 又如:竭绝(完全;到底)

    英文翻译

    put forth great effort; exhaust

    方言集汇

    ◎ 粤语:git3 kit3
    ◎ 客家话:[陆丰腔] kiat8 [客英字典] ket8 [海陆丰腔] kiet8 kiet7 [梅县腔] kiet8 [台湾四县腔] kiet8 kiet7 [宝安腔] ket7 [客语拼音字汇] kiad6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十月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