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乐府诗集·郊庙歌辞十二·积善歌》:“饮福受胙,舞降歌迎,滔滔不竭,洪惟水行。”
成语用法
滔滔不竭作状语、定语;形容话多。
引证解释
⒈ 比喻像流水一样连续不断。
引《乐府诗集·郊庙歌辞十二·积善舞》:“饮福受胙,舞降歌迎。滔滔不竭,洪惟水行。”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走丸之辩》:“张九龄善谈论,每与宾客议论经旨,滔滔不竭,如下坂走丸也。”
亦作“滔滔不断”、“滔滔不絶”。 《儿女英雄传》第二五回:“﹝安老先生﹞将作了个破题儿,又早被姑娘接过话来,滔滔不断的一套,把他四位凑起来二百多周儿,商量了将及一年的一个透鲜的招儿,説了个隔肠如见!”
叶圣陶《四三集·邻居》:“只听隔墙的楼梯蹬得腾腾地响,打着骂人调子的日本话滔滔不绝。”
叶紫《山村一夜》:“两线珍珠一般的大的眼泪,便滔滔不绝地滚出来了!”
滔滔不竭的国语词典
滔滔,波浪滚滚流动,连续不断的样子。滔滔不竭形容说话一句接著一句,连续而不曾间断。《乐府诗集.卷一二.郊庙歌辞十二.汉宗庙乐舞辞.积善舞》:「饮福受胙,舞降歌迎。滔滔不竭,洪惟水行。」也作「滔滔不断」、「滔滔不尽」、「滔滔不绝」。
滔滔不竭的网络释义
滔滔不竭
滔滔不竭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从水,舀(
)声。本义:水势盛大的样子)(2) 同本义
滔,水漫漫大貌。——《说文》
滔,漫也。——《广雅》
象恭滔天。——《书·尧典》
浩浩滔天。
汶水滔滔。——《诗·齐风·载驱》
滔滔江汉。——《诗·小雅·四月》
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书·益稷》
(3) 又如:滔涸(水漫溢与干涸);滔漭(水弥漫浩广的样子);滔滔滚滚,滔漫(大水漫溢)
(4) 傲慢,专横霸道
士不滥, 官不滔。——《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5) 又如:滔德(倨慢不恭的品格)
(6) 广大 。如:滔土(广阔的土地);滔窕(广远不着边际)
动词
(1) 使大水泛滥
舜之时, 共工振滔洪水,以薄 空桑。——《淮南子》
(2) 云集一起地涌往
无器而民滔乎前。——《庄子》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tau1 to1 [梅县腔] tau1 [陆丰腔] to1 [客语拼音字汇] tau1 to1 [海陆丰腔] tau1 to1 [东莞腔] tau1 [宝安腔] tau1 [客英字典] tau1
◎ 潮州话:tau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饕 | 土刀 | 透 | 豪 | 平聲 | 豪 | 開口一等 | 豪 | 效 | thau | dʰɑu |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从水,舀(
)声。本义:水势盛大的样子)(2) 同本义
滔,水漫漫大貌。——《说文》
滔,漫也。——《广雅》
象恭滔天。——《书·尧典》
浩浩滔天。
汶水滔滔。——《诗·齐风·载驱》
滔滔江汉。——《诗·小雅·四月》
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书·益稷》
(3) 又如:滔涸(水漫溢与干涸);滔漭(水弥漫浩广的样子);滔滔滚滚,滔漫(大水漫溢)
(4) 傲慢,专横霸道
士不滥, 官不滔。——《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5) 又如:滔德(倨慢不恭的品格)
(6) 广大 。如:滔土(广阔的土地);滔窕(广远不着边际)
动词
(1) 使大水泛滥
舜之时, 共工振滔洪水,以薄 空桑。——《淮南子》
(2) 云集一起地涌往
无器而民滔乎前。——《庄子》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tau1 to1 [梅县腔] tau1 [陆丰腔] to1 [客语拼音字汇] tau1 to1 [海陆丰腔] tau1 to1 [东莞腔] tau1 [宝安腔] tau1 [客英字典] tau1
◎ 潮州话:tau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饕 | 土刀 | 透 | 豪 | 平聲 | 豪 | 開口一等 | 豪 | 效 | thau | dʰɑu |
详细解释
副词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
)韡。”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韩非子·喻老》
老妇不闻也。——《战国策·赵策》
被驱不异犬与鸡。——唐·杜甫《兵车行》
后遂不复至。——明·魏禧《大铁椎传》
(3) 又如:不会;不大;不一定;不古(不古朴。意指社会风气衰落、败坏);不勾(不消;不够;不到);不才(没有才能。自称的谦词;不成才);不才之事(不好的事情)(4)两者中既非这个也非那个 。如:不男不女;不明不白;不知不觉
(5) 无须前面的先决条件而出现后面的行为和状态 。如:不问而知;不寒而栗;不翼而飞
(6) 作为虚词,表示缺乏或忽视某种行动 。如: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7) 用在叠用的相同的词之间,前面常加“什么”,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 。如:道理不道理,他一点都不往心里去
(8) 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不以累臣衅鼓。——《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9) 又如:不客气,不客气;不谢,不谢
(10) 用在动词后,表示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结果或目的 。如:我呆不下去了;吃不了;办不到
(11) 单用,表示否定对方的话或提问 。如:他知道吧?不,他不知道;别提那件事。不,我要提
(12) 用在句末,构成问句 。如:不知小何在家不?;奶奶说的对不?
古词
同“否”(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唐·韩愈《师说》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与不?——《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助词
(1) 用来加强语气。如:好不吓人;不几(岂不是)(2) 用来调整音节
徒御不惊,大庖不盈。——《诗·小雅》。毛传:“不惊,惊也;不盈,盈也。”
形容词
(1) 通“丕”(
)。大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诗·周颂·清庙》
不有而丑天地,非天子之事也。——《管子·侈靡》
道其本,至也。至不至无。——《管子·心术》
(2) 注意:“不”字在第四声(去声)字前念第二声(阳平),如“不必”(
);“不是”( )。本词典为方便起见,条目中的“不”字,都注第四声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宝安腔] but7 [梅县腔] but7 [东莞腔] but7 [客英字典] but7 [陆丰腔] but7 [沙头角腔] but7 [台湾四县腔] but7 [海陆丰腔] but7 [客语拼音字汇] bud5
◎ 潮州话:bug4 (puk 旧时:put) houn2(hóuⁿ)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不 | 甫鳩 | 幫 | 尤 | 平聲 | 尤 | 開口三等 | 流 | 尤 | pĭəu | piu/piou |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立,曷声。本义:背举;用肩背负)
(2) 同本义
五行之动,迭相竭也。——《礼记·礼运》。注:“犹负戴也。”
(3) 干涸;枯竭
伊洛竭而夏亡。——《国语·周语》。注:“涸也。”
渊泉不能竭。——《淮南子·说林》
竭泽而渔。——《淮南子·本经》
(4) 又如:竭涸(干涸无水);枯竭(水源干涸)
(5) 穷尽
再而衰,三而竭。——《左传·庄公十年》
彼竭我盈。
庶竭驽钝。——《三国志·诸葛亮传》
竭其庐之入。——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于是众人竭力挠之。——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人道竭矣。——《礼记·大传》。注:“尽也。”
齐明而不竭。——《荀子·脩身》。注:“不穷也。”
(6) 又如:耗竭(消耗净尽);竭蹶(资产匮乏);竭志殚力(用尽了意志和力量);竭诚尽瘁(尽心尽力)
(7) 亡;失去
唇竭则齿寒。——《庄子》
(8) 败坏;毁灭
且律竭先,盈而以竭。——《左传·宣公十二年》。注:“败也。”
耳目淫则竭。——《淮南子》。高诱注:“竭,灭也”。
副词
(1) 悉;全
诸侯之病竭至,以待桓公。——《管子·大匡》
(2) 又如:竭绝(完全;到底)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陆丰腔] kiat8 [客英字典] ket8 [海陆丰腔] kiet8 kiet7 [梅县腔] kiet8 [台湾四县腔] kiet8 kiet7 [宝安腔] ket7 [客语拼音字汇] kiad6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意思相近分类信息词性分类字数分类含数字词语含十二生肖词语描写人物的词语描写颜色的词语描写月份的词语描写季节的词语描写二十四节气的词语拼音首字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