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葬

kě zàng [ ke zang]
注音 ㄎㄜˇ ㄗㄤˋ

词语释义

古礼称死者未及葬期而提前埋葬。

词语解释

  1. 古礼称死者未及葬期而提前埋葬。

    《公羊传·隐公三年》:“葬者曷为或日或不日,不及时而日,渴葬也;不及时而不日,慢葬也。” 何休 注:“天子七月而葬,同轨毕至;诸侯五月而葬,同盟至;大夫三月而葬,同位至;士踰月,外姻至……渴,喻急也。”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景贤·书周孝子事》:“汝父渴葬乱塚中。”

引证解释

⒈ 古礼称死者未及葬期而提前埋葬。

《公羊传·隐公三年》:“葬者曷为或日或不日,不及时而日,渴葬也;不及时而不日,慢葬也。”
何休注:“天子七月而葬,同轨毕至;诸侯五月而葬,同盟至;大夫三月而葬,同位至;士踰月,外姻至……渴,喻急也。”
清钱泳《履园丛话·景贤·书周孝子事》:“汝父渴葬乱塚中。”

渴葬的国语词典

古礼称死者停灵之期未满而急葬的情况为「渴葬」。

渴葬的网络释义

渴葬

  • 渴葬,拼音为kě zàng ,古礼称死者未及葬期而提前埋葬。
  • 汉字详情

    [ke]
    部首: 331
    笔画: 12
    五笔: IJQN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EAPV
    四角: 36127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从水,曷声。本义:水干 )

    (2) 口渴

    渴,饥渴。——《广韵》

    苟无饥渴。——《诗·王风·言子于役》

    载饥载渴。——《诗·小雅·采薇》

    日高人渴漫思茶。——宋· 苏轼《浣溪沙》

    (3) 又如:好渴;当你渴的时候到罐子那里去喝水

    (4) 比喻迫切

    饥渴而顿踣。——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思贤如渴。——《三国志·诸葛亮传》

    除烦渴之疾。——明· 刘基《苦斋记》

    (5) 又如:渴仰(非常仰慕);渴懑(非常抑郁);渴见(急望见到);渴贤(迫切地慕求贤才)

    英文翻译

    thirsty, parched; yearn, pine

    方言集汇

    ◎ 粤语:hot3
    ◎ 客家话:[陆丰腔] hot7 [梅县腔] hat8 hot7 [海陆丰腔] hot7 kot7 [客语拼音字汇] hod5 [沙头角腔] hot7 [客英字典] hot7 [台湾四县腔] hot7 kot7 [宝安腔] hot7 [东莞腔] hot7
    ◎ 潮州话:guah4(kuah) [揭阳、潮阳]kuah4(khuah)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十二曷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苦曷入聲開口一等khat/qatkʰɑt
    zàng [zang]
    部首: 301
    笔画: 12
    五笔: AGQA
    五行:
    仓颉: TMPT
    四角: 44441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小篆字形。从“死”,在“茻”( mǎng)中,“一”其中,所以荐之。指人死后盖上草席埋藏在丛草中。荐,草席覆盖。本义:人死用草覆盖埋葬,后用棺木埋入土中)

    (2) 同本义

    葬,臧也。——《说文》

    葬也者,藏也。——《礼记·檀弓》

    故葬埋敬藏其形也。——《荀子·礼论》

    赐钱二百万以葬。——《汉书·李广苏建传》

    分其汤肉葬之。——晋· 干宝《搜神记》

    而卒葬之。——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以衣冠葬之。——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3) 又如:葬堂(为古代我国南方少数民族处置死者遗骨的一种方式);葬式(葬礼);葬虞(葬礼和虞祭。虞祭行于葬日,故用“葬虞”借指下葬的日期)

    (4) 泛指处理尸体的方式 。如:火葬;海葬

    英文翻译

    bury, inter

    方言集汇

    ◎ 粤语:zong3
    ◎ 客家话:[海陆丰腔] zong5 [东莞腔] zong5 [沙头角腔] zong5 [陆丰腔] zong5 [台湾四县腔] zong5 [客英字典] zong5 [宝安腔] zong5 [客语拼音字汇] zong4 [梅县腔] zong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四十二宕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則浪唐開去聲開口一等cangh/zanqtsɑŋ

    渴葬的同拼音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