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节里

qīng jié lǐ [qing jie li]
繁体 清節里
注音 ㄑ一ㄥ ㄐ一ㄝˊ ㄌ一ˇ

词语释义

晏子故宅所在之处。

词语解释

  1. 晏子 故宅所在之处。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淄水》:“ 晏子 之宅近市, 景公 欲易之,而 婴 弗更,为诫曰:‘吾生则近市,死岂易志?’乃葬故宅。后人名之曰‘清节里’。”

引证解释

⒈ 晏子故宅所在之处。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淄水》:“晏子之宅近市, 景公欲易之,而婴弗更,为诫曰:‘吾生则近市,死岂易志?’乃葬故宅。后人名之曰‘清节里’。”

汉字详情

qīng [qing]
部首: 331
笔画: 11
五笔: IGEG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EQMB
四角: 35127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从水,青声。“青”,碧绿透彻,也有表意作用。本义:水清)

(2) 同本义。与“浊”相对

沧浪之水清兮。——《孟子》

河水清且涟猗。——《诗·魏风·伐檀》

举身赴清池。——《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临清流而赋诗。——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发之欲其清。——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水尤清冽。——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3) 又如:清直(河水清澈顺流貌);清波(清澈的水流);清泚(清清的河水);清涟(清澈的细水波);清活活(水清澈而流动貌);清照(清澈明亮);清悠悠(清澈明亮貌);清深(水色清澈);清酤(清圣。清酒);清雨(清净的雨);清英(清酒);清茗(清茶)

(4) 清洁;洁净;纯洁

京室密清。——张衡《东京赋》

圣人守清道而抱雌节。——《淮南子·原道》

身中清。——《书·微子》

太清之始也。——《淮南子·本经》

伏清白以死直兮。——《楚辞·离骚》

(5) 又如:清人(纯洁的人);清交(纯洁的交情);清休(纯洁美善);清行(纯洁的品行)

(6) 清明

视若清明。——《礼记·玉藻》

中心不定,则外物不清。——《荀子·解蔽》。注:“明审也。”

(7) 又如:清化(清明的教化);清治(清明的治绩)

(8) 清凉

清有余也。——《吕氏春秋·有度》

其候清切。——《素问·五常正大论》。注:“大凉也。”

清风半夜鸣蝉。——宋· 辛弃疾《西江月》

清风徐来。——明· 魏学洢《核舟记》

(9) 又如:清快(清凉爽快);清风明月(清凉的风,明亮的月);清宫(清凉的宫室);清室(清凉的屋室);清软(清凉柔和)

(10) 清冷,凄清

渌水荡漾清猿啼。——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清角吹寒。——宋· 姜夔《扬州慢》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宋· 柳永《雨霖铃》

(11) 清平;太平

当纣之时,居 北海之滨,以待天下之清也。——《孟子·万章下》

(12) 又如:清世(清平盛世);清夷(清平安定)

(13) 寂静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14) 清雅高尚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楚辞·渔父》

(15) 又如:清修如鹤(指人品高洁);清立(清高特立);清抗(清高超拔)

(16) 清白

正直清廉而谦者,宜歌风。——《史记·乐书》

(17) 又如:清廉(清白廉洁);清心涂胆(心地清白,肝胆可照);清洁(贞洁);清操(清白的操守);清臣(志行清白的人)

(18) 清静;恬静

太清之始也,和顺以寂漠。——《淮南子》

(19) 又如:清淡天和(清净淡泊,远离尘世);清冲(恬静淡泊);清佚(清静安逸)

(20) 清正

清徽雅量,众议攸归。——《晋书·殷浩等传论》

吴郡张融,清抗绝俗,虽王公贵人,视之傲如也。——《南史》

(21) 又如:清耿耿(清正耿直);清抗(清高正直);清良(清正贤良);清忠(清正忠诚);清徽(清正的风操。高雅的谈吐);清劲(清正刚直)

(22) 清廉

夙夜惟寅,直哉惟清。——《书·舜典》

少嗜学,履尚清鲠。——《新唐书·赵宗儒传》

(23) 又如:清鲠(清廉鲠直):清俭(清廉俭朴);清头(清廉);清己(以清廉之德要求自己);清公(清廉公正)

(24) 清香、清馨、清醇

香远益清。——宋· 周敦颐《爱莲说》

(25) 无余

六月之内交清。——《广东军务记》

(26) 清雅 。如:清微淡远(清雅深远;雅静悠远);清而不寒(清雅而不寒怆);清古(清雅古朴);清吟(清雅吟诵);清旨(清雅美好);清坐(清雅的席位)

(27) 通“精”。纯粹

清神生心,心生规,规生矩。——《管子·轻重己》

其气不清则欲瞑。——《灵枢·大惑论》

名词

(1) 朝代名 。公元1616—1911年,满族人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所建。初名后金,1636年改为清。1644年入关,定都北京

视清季有加。——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2) 滤去酒糟的甜酒

(3) 又如:清酌庶羞(祭祀用酒和众多佳肴)

(4) 通“圊”。粪槽,厕所

修採清,易道路。——《荀子·王制》

(5) 姓

动词

(1) 清理 。如:清定(清理考核);清宫(清理宫室);清剔(清理除去);清仓(清理仓库);清产核资(清理财产,核定资金)

(2) 清除

请诛晁错,以清君侧。——《汉书·晁错传》

(3) 又如:清跸(帝王出行时清除道路,禁止行人;也作属某人管辖,不受别人侵扰的地盘,含敬意);清革(清除);清烟道

(4) 付款结 。 如: 帐清了吗

(5) 数 。如:清一清行李的件数

英文翻译

clear, pure, clean; peaceful

方言集汇

◎ 粤语:ceng1 cing1
◎ 客家话:[陆丰腔] cin1 ciang1 [梅县腔] ciang1 cin1 [宝安腔] cin1 [东莞腔] cin1 [沙头角腔] cin1 [客语拼音字汇] qiang1 qin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四清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罗马字
七情清開平聲開口三等chieng/cieng
jié,jiē [jie]
部首: 301
笔画: 5
五笔: ABJ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TSL
四角: 44227

详细解释

jiē

(2) ——用于“节骨眼”、“节子”等复音词中

(3) 另见 jié

jié

名词

(1) (形声。从竹,即声。本义:竹节)

(2) 同本义。泛指草木枝干间坚实结节的部分

節,竹约也。——《说文》

苞笋抽节。——左思《吴都赋》

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晋书·杜预传》

其于木也,为坚多节。——《易·说卦》

(3) 又如:节根(草木的节与根);节旄(竹节上所缀牦牛尾饰物);节粉(竹节旁附着的白色粉末);节槎(树木上歧出的节);节次(依次,陆续;或程序,规程)

(4) 骨节,节骨眼,关键

客胜,则大关节不利。——《素问·至真要大论》

人有十二节。——《素问·宝命全形论》

彼节者有间。——《庄子·养生主》

得失之节。——《吕氏春秋·慎行论》

(5) 又如:节解(一种酷刑。将犯人的四肢骨节予以支解);节病(弊病。破绽);节拊(按摩骨节);节族(犹关节。节为关节;族为骨肉交错聚结的部位)

(6) 节日,纪念日,也指传统的庆祝或祭祀的日子

常恐秋节至。——《长歌行》

(7) 又如:节下(节日期间);节导(仪仗队或在前开路的随从,警卫);节仪(节日礼物,节日赠送钱财的雅称);节朔(节日和朔日)

(8) 气节;节操

士大夫莫不敬节死制。——《荀子·王霸》

屈节辱命。——《汉书·李广苏建传》

壮其节。

成此大节。——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爱听古人节义事。——清· 袁枚《祭妹文》

(9) 又如:节义(节操与义行);节敬(节仪);节孝牌坊(古时经官府奏准为表扬节妇孝女而立的牌坊);节介(志节操守);节概(志节气概)

(10) 节令,节气

寒暑易节。——《列子·汤问》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宋· 柳永《雨霖铃》

(11) 又如:节序(时节的次第);节物(应时节的风物景色);节和(节令和顺);节分(季节的分际)

(12) 节度

寝食违节。——清· 方苞《狱中杂记》

(13) 又如:节宣(一种养生的方法。指身体的劳逸要有一定的节度,才能使体内郁气顺畅地宣泄)

(14) 礼节,有礼貌的行为

长功之节。——《论语·微子》

(15) 又如:节文(礼节;仪式);节法(礼节与法度)

(16) 符节,古代使者所持以作凭证

司马握节以死,故书以官。——《左传·文公八年》

持节云中,何日遣 冯唐?—— 苏轼《江城子》

持节送匈奴使。——《汉书·苏武传》

乘轺建节。——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幢节玲珑。——唐· 李朝威《柳毅传》

(17) 又如:节钺(符节与斧钺。古代授与官员或将帅,作为加重权力的标志);节帅(古代节度使的略称);节楼(节度使驻节办公的楼);节镇(即节度使);节印(符节和印信)

(18) 节拍,节奏

应节而舞。——《聊斋志异·促织》

(19) 又如:节会(音乐的段落节奏);节调(节拍和音调);节变(指乐曲的节奏变化)

(20) 由一整体分成的部分、段、区、片段或章节

冲至第节。——宋·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21) 又如:章节;音节;季节;时节;第二章第一节;节旨(文章的段落大意);节本(节录的本子)

(22) 乐器名。拍板一类的乐器

击节碎。——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23) 又如:节鼓(古乐器。形状似博局,中开圆孔,恰容其鼓,击之以节乐)

动词

(1) 减省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荀子·无论》

节器用。——《左传·成公十八年》

谨身节用。——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裁节邮传冗费。——清· 张廷玉《明史》

(2) 又如:节啬(吝啬);节限(节约限制);节养(自奉俭省);节缩(节俭紧缩);节简(节俭简朴)

(3) 节制;管束

不以礼节之。——《论论》

种树节四时之适。——《韩非子·难二》

好廉自克曰节。——《周书·谥法》

(4) 又如:节性(节制性情);节矜(节制约束而又刚毅坚强)

(5) 调节

节其流,开其源。——《荀子·富国》

量词

(1) 用于分段的事物。如:两节车厢;三节课

(2) 另见 jiē

形容词

高峻的样子

节彼南山,维石岩岩。(山石满满。)——《诗·小雅·节南山》

英文翻译

knot, node, joint; section

方言集汇

◎ 粤语:zit3
◎ 潮州话:zak4 旧读:zat4 ,zoih4

宋本广韵

[li]
部首: 708
笔画: 7
五笔: JFD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WG
四角: 60105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衣,里声。本义:衣服的里层)

(2) 同本义

裏,衣内也。——《说文》。衣外曰表。

襦在裏也。——《谷梁传·宣公九年》注

不罹于裏。——《诗·小雅·小弁》

绿衣黄里。——《诗·邶风·绿衣》

(3) 又如:里衣(内衣,汗衫。指贴身的衣报);里外发烧(指里外都是毛皮缝制的衣服)

(4) 内,中。与外相反

裏急暴痛。——《素问·至真要大论》

肉里之脉。——《素问·刺腰痛篇》

约定今夜放火,里应外合。——《三国演义》

(5) 又如:里向(靠里边的;里面);里势(里面);里勾外连(内外勾结);里头大叔(里头,指宫内。指慈禧最宠信的大太监李连英);里牵绵(指饮酒下肚时,好像腹内忽有厚绵暖着一样)

(6) 时候

妾身年少里,父母俱倾弃。——宋·佚名《张协状元》

(7) 附在“这”、“那”、“哪”等字后边表示地点;位置;处所

我这里凭阑望,母亲那里倚门悲。——郑德辉《玉粲登楼》

(8) 又如:这里,那里;哪里;省里;县里

名词

(1) (会意。从土,从田。从“田”,含有区分界域的意思。本义:里弄;街巷)

(2) 同本义

里,居也。——《说文》

里,邑也。——《尔雅》。李注:“居之邑也。”

里尻也。——《广雅》

在野曰庐,在邑曰里。——《汉书·食货志》

于蹶之里。——《诗·大雅·韩奕》

赋里以人。——《国语·晋语》。注:“廛也。”

以里听者,禄之以里。——《吕氏春秋·怀宠》。注:“闾也。”

河洛为王之里。——左思《蜀都赋》。注:“居也。”

匪仁里其焉宅兮。——张衡《思玄赋》。注:“里宅皆居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里。——《诗·郑风·将仲子》

既行,及里门,门扃未发。——沈既济《任氏传》

(3) 又如:里门(乡里的门。古代聚族列里以居,里有里门);里闬(即里门,乡里);里闾(里门,乡里)

(4) 古代一种居民组织,先秦以二十五家为里

八家为邻,三邻为朋,三朋为里。——《尚书大传》

古者七十二家为里。——《论语·譔考文》

一里八十户。——《公羊传·宣公十五年》

百家为里。——《管子·度地》

广三百步、长三百步为一里。——《韩诗外传》

择其贤民,使为里君。——《管子·小匡》

(5) 又如:里长(主管一里的人。古时五家为邻,五邻为里);里尹(里长,里中的长官。即里正);里正图董(乡长、里长一类的人物);里吏(即里尹、里正、里胥)

(6) 乡里;家乡;故乡

三老、官属、豪长者、里父老皆会。——《史记·滑稽列传》

黯耻为令,病归田里。——《史记·汲郑列传》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陶潜《归园田居》

割慈忍爱,离邦去里。——江淹《别赋》

(7) 又如:里籍(籍贯);里豪(乡里中豪强的人);里妪(乡村妇女);里门(故里;故乡)

(8) 量词。长度单位

于三十里。——《诗·小雅·六月》

(9) 又如:华里(市里的旧称);里数;里程;里堠(记里程的土堆)

(10) 通“理”。地理

通于沟渠,修堤防,树五谷,通于地里者也。——《说苑·臣术》

动词

(1) 居住

在壄曰庐,在邑曰里。——《汉书·食货志上》

悠悠我里。——《诗·小雅·十月之交》

军社之所里。——《周礼·夏官·量人》

里仁而美。——《论语·里仁》

(2) 又如:里布(古代的土地税。里,居也;布,钱也);里舍(私人住宅;同乡里人);里仁(居住在仁者所居之里;与仁人为邻)

(3) 谓计算路程 。如:里程碑(设于路边计算里数的标志)

(4) 通“理”。治理

乃里西土之数。——《穆天子传》

形容词

通“悝”。忧伤

悠悠我里,亦孔之痗。——《诗·小雅·十月之交》

语尾助词词

同“哩”

梅香,你看奶奶做什么里?奶奶看经哩。—— 元· 关汉卿《金线池》

英文翻译

unit of distance; village; lane

方言集汇

◎ 粤语:lei5
◎ 客家话:[沙头角腔] li1 [陆丰腔] li1 [海陆丰腔] li1 li3 [宝安腔] li3 | li1 [客英字典] li3 [客语拼音字汇] li1 li3 [台湾四县腔] li1 li3 [梅县腔] li1
◎ 潮州话:li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六止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良士上聲開口三等lix/liiolĭ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