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国

qīng guó [ qing guo]
繁体 清國
注音 ㄑ一ㄥ ㄍㄨㄛˊ

词语释义

朝统治时的中国

词语解释

  1. 称 清 朝统治时的 中国 。

    清 末多用之。 清 冯桂芬 《制洋器议》:“我 大清国 北自 兴安岭 ,南自 厓州 ,距四十三度,计万七百餘里。” 鲁迅 《朝花夕拾·藤野先生》:“ 上野 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 清国 留学生’的‘速成班’。”

引证解释

⒈ 称清朝统治时的中国。清末多用之。

清冯桂芬《制洋器议》:“我大清国北自兴安岭,南自厓州,距四十三度,计万七百餘里。”
鲁迅《朝花夕拾·藤野先生》:“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 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

清国造句

大清国体制内的改革派,考诸史料,大多数终其一生都得到了最高层的优礼相待,比如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刘坤一等,也比如庆亲王。
刑场上的每位清国人都在东张西望,仿佛此时此刻并没有发生什么大不了的事。当轮到他们自己时,似乎还是很高校的样子。他们就是这样死去了,人的生命被看得一钱不值。
于是,清国第一任海外公使递交国书的过程就结束了。
有很大一帮好战的清国人坚信,他们只需要获取到一些欧式武器装备,即可在世界上立于不败之地。正是这种信念促使他们不断地扩充军备。
缺乏严谨和执著的精神,是导致清国工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若属同一地方,则显然不仅为清国册封原中山王使船所悉,且各附以名称,作为琉球航海之目标。
晚清国学举要书目的编撰在中国目录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一体同心,则清国万世基业成矣。
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他是一位集邮家。他藏品的一部分是罕见的套头的大清国邮票。
我看过赵清国先生的“年轮琐言”,知道他经历丰富,见识广博,先后当过兵,从过政,经过商,因为热爱艺术,就要终生来做画家梦,达到理想,实现自我。
我大清国一百七十年以来,定鼎燕京,列祖列宗,深仁厚泽,朕虽未仰绍爱民之实政,亦无害民之虐事,突遭此变,实不可解,总缘德凉愆积,唯自责耳。
城市创始期指清国统治力正式进入恒春地区的期间。
大清国的制造业从起步的那天,对于我们国家来说将会是一个悲伤的日子。因为他们一旦开始,就不会再需要从我们这里进口任何东西了。
清国人的价值观最重要的是要对家族行忠孝之道,充分地尊重和服从;其次是要效忠家族所在的县、省,最后才是国家。这样的结果是,清国民众从整体上来说,极为缺乏民族自豪感和慷慨赴死的爱国主义精神。
会合前数日,因三国干涉的好契机,清国朝廷出现了要求延期交换批准书改订条约的动向。
虽然没有举行拜认仪式,但张清国一直称戴开华“保保”。
现在本督请本镇十位望老乡绅到桌上来,与本督共话大清国事!请了。
晚上同学说梦话“爱妃,爱妃,不要离开朕”我石化!过一会“堂堂大清国就这么灭亡了,朕不甘心呐,朕不甘心呐”我直接崩溃。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起,当时的武清国剧社要连唱三天开锣戏。

汉字详情

qīng [qing]
部首: 331
笔画: 11
五笔: IGEG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EQMB
四角: 35127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从水,青声。“青”,碧绿透彻,也有表意作用。本义:水清)

(2) 同本义。与“浊”相对

沧浪之水清兮。——《孟子》

河水清且涟猗。——《诗·魏风·伐檀》

举身赴清池。——《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临清流而赋诗。——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发之欲其清。——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水尤清冽。——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3) 又如:清直(河水清澈顺流貌);清波(清澈的水流);清泚(清清的河水);清涟(清澈的细水波);清活活(水清澈而流动貌);清照(清澈明亮);清悠悠(清澈明亮貌);清深(水色清澈);清酤(清圣。清酒);清雨(清净的雨);清英(清酒);清茗(清茶)

(4) 清洁;洁净;纯洁

京室密清。——张衡《东京赋》

圣人守清道而抱雌节。——《淮南子·原道》

身中清。——《书·微子》

太清之始也。——《淮南子·本经》

伏清白以死直兮。——《楚辞·离骚》

(5) 又如:清人(纯洁的人);清交(纯洁的交情);清休(纯洁美善);清行(纯洁的品行)

(6) 清明

视若清明。——《礼记·玉藻》

中心不定,则外物不清。——《荀子·解蔽》。注:“明审也。”

(7) 又如:清化(清明的教化);清治(清明的治绩)

(8) 清凉

清有余也。——《吕氏春秋·有度》

其候清切。——《素问·五常正大论》。注:“大凉也。”

清风半夜鸣蝉。——宋· 辛弃疾《西江月》

清风徐来。——明· 魏学洢《核舟记》

(9) 又如:清快(清凉爽快);清风明月(清凉的风,明亮的月);清宫(清凉的宫室);清室(清凉的屋室);清软(清凉柔和)

(10) 清冷,凄清

渌水荡漾清猿啼。——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清角吹寒。——宋· 姜夔《扬州慢》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宋· 柳永《雨霖铃》

(11) 清平;太平

当纣之时,居 北海之滨,以待天下之清也。——《孟子·万章下》

(12) 又如:清世(清平盛世);清夷(清平安定)

(13) 寂静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14) 清雅高尚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楚辞·渔父》

(15) 又如:清修如鹤(指人品高洁);清立(清高特立);清抗(清高超拔)

(16) 清白

正直清廉而谦者,宜歌风。——《史记·乐书》

(17) 又如:清廉(清白廉洁);清心涂胆(心地清白,肝胆可照);清洁(贞洁);清操(清白的操守);清臣(志行清白的人)

(18) 清静;恬静

太清之始也,和顺以寂漠。——《淮南子》

(19) 又如:清淡天和(清净淡泊,远离尘世);清冲(恬静淡泊);清佚(清静安逸)

(20) 清正

清徽雅量,众议攸归。——《晋书·殷浩等传论》

吴郡张融,清抗绝俗,虽王公贵人,视之傲如也。——《南史》

(21) 又如:清耿耿(清正耿直);清抗(清高正直);清良(清正贤良);清忠(清正忠诚);清徽(清正的风操。高雅的谈吐);清劲(清正刚直)

(22) 清廉

夙夜惟寅,直哉惟清。——《书·舜典》

少嗜学,履尚清鲠。——《新唐书·赵宗儒传》

(23) 又如:清鲠(清廉鲠直):清俭(清廉俭朴);清头(清廉);清己(以清廉之德要求自己);清公(清廉公正)

(24) 清香、清馨、清醇

香远益清。——宋· 周敦颐《爱莲说》

(25) 无余

六月之内交清。——《广东军务记》

(26) 清雅 。如:清微淡远(清雅深远;雅静悠远);清而不寒(清雅而不寒怆);清古(清雅古朴);清吟(清雅吟诵);清旨(清雅美好);清坐(清雅的席位)

(27) 通“精”。纯粹

清神生心,心生规,规生矩。——《管子·轻重己》

其气不清则欲瞑。——《灵枢·大惑论》

名词

(1) 朝代名 。公元1616—1911年,满族人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所建。初名后金,1636年改为清。1644年入关,定都北京

视清季有加。——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2) 滤去酒糟的甜酒

(3) 又如:清酌庶羞(祭祀用酒和众多佳肴)

(4) 通“圊”。粪槽,厕所

修採清,易道路。——《荀子·王制》

(5) 姓

动词

(1) 清理 。如:清定(清理考核);清宫(清理宫室);清剔(清理除去);清仓(清理仓库);清产核资(清理财产,核定资金)

(2) 清除

请诛晁错,以清君侧。——《汉书·晁错传》

(3) 又如:清跸(帝王出行时清除道路,禁止行人;也作属某人管辖,不受别人侵扰的地盘,含敬意);清革(清除);清烟道

(4) 付款结 。 如: 帐清了吗

(5) 数 。如:清一清行李的件数

英文翻译

clear, pure, clean; peaceful

方言集汇

◎ 粤语:ceng1 cing1
◎ 客家话:[陆丰腔] cin1 ciang1 [梅县腔] ciang1 cin1 [宝安腔] cin1 [东莞腔] cin1 [沙头角腔] cin1 [客语拼音字汇] qiang1 qin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四清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罗马字
七情清開平聲開口三等chieng/cieng
guó [guo]
部首: 335
笔画: 8
五笔: LGYI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WMGI
四角: 60103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囗”( wéi),表示疆域。从或(即“国”)。“或”亦兼表字音。本义:邦国)

(2) 周代,天子统治的是“天下”,略等于现在说的“全国”

国,邦也。——《说文》

以佐王治邦国。——《周礼·太宰》。注:“大曰邦,小曰国。”

方千里曰国畿,诅祝以叙国之信用,以资邦国之剂信。——《周礼·大司马》。注:“国谓王之国;邦国,谓诸侯国也。”

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左传·隐公元年》

丘也闻有国有邦者。——《论语·微子》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左传·庄公十年》

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汉· 贾谊《新书·过秦论上》

(3) 又如:齐国;晋国;郑国

(4) 国都,一国最高政权机关所在地。又称国城,国邑

国中九经九纬。——《考工记·匠人》。注:“城内也。”

三曰国禁。——《周礼·士师》。注:“城中也。”

在国曰市井之臣。——《孟子》。注:“谓都邑也。”

土国地漕。——《诗·邶风·击鼓》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左传·隐公元年》

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战国策·齐策》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馋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范仲淹《岳阳楼记》

(5) 又如:国中(王城之内;国内);国人(国都中的人);国迁(国都迁徙);国阴(都城北郊);国郊(国都周围地名);国禁(古代国都中的禁令);国邑(城邑);国刑(城中施行的刑罚)

(6) 国家

聊以行国。——《诗·魏风·园有桃》

国无有残。——《诗·大雅·民劳》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宋·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国人皆以诸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序》

(7) 又如:国纪(旧指国家礼制与法令);国帑(国库中的钱币);国禄(国家的俸禄);国课(国税;国家税收);国器(可主持国政的人才)

(8) 古代王、侯的封地

汉王之国,良送至 褒中。——《史记·留侯之家》

孟尝君就国于 薛。——《战国策·齐策》

(9) 又如:国租(封地的田赋)

(10) 帝王 。如:国孝(为皇帝、后妃或皇帝父母服丧);国丈(帝王的岳父);国太(帝王之母的俗称);国姻(帝王的姻亲)

(11) 部落

凡七十八国。 伯济是其一国焉。大者万余户,小者数千家,各在山海间。——《后汉书》

(12) 地方

荆州北据 汉沔,利尽南海,东连 吴会,西通 巴蜀,此用武之国。—— 晋·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诗·魏风·硕鼠》

(13) 家乡

欲逊位归国,佐吏等苦留之。——《晋书》

(14) 姓

英文翻译

nation, country, nation-state

方言集汇

◎ 粤语:gwok3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