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商伎
词语释义
隋时清乐名。
词语解释
隋 时清乐名。
《新唐书·礼乐志十一》:“清商伎者, 隋 清乐也。有编鐘、编磬、独弦琴、繫琴瑟、秦琵琶、卧箜篌、筑、筝、节鼓,皆一;笙、笛、簫、篪、方响、跋膝,皆二。歌二人,吹叶一人,舞者四人,并习《巴渝舞》。”
引证解释
⒈ 隋时清乐名。
引《新唐书·礼乐志十一》:“清商伎者, 隋清乐也。有编鐘、编磬、独弦琴、繫琴瑟、秦琵琶、卧箜篌、筑、筝、节鼓,皆一;笙、笛、簫、篪、方响、跋膝,皆二。歌二人,吹叶一人,舞者四人,并习《巴渝舞》。”
清商伎的网络释义
清商伎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从水,青声。“青”,碧绿透彻,也有表意作用。本义:水清)
(2) 同本义。与“浊”相对
沧浪之水清兮。——《孟子》
河水清且涟猗。——《诗·魏风·伐檀》
举身赴清池。——《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临清流而赋诗。——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发之欲其清。——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水尤清冽。——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3) 又如:清直(河水清澈顺流貌);清波(清澈的水流);清泚(清清的河水);清涟(清澈的细水波);清活活(水清澈而流动貌);清照(清澈明亮);清悠悠(清澈明亮貌);清深(水色清澈);清酤(清圣。清酒);清雨(清净的雨);清英(清酒);清茗(清茶)
(4) 清洁;洁净;纯洁
京室密清。——张衡《东京赋》
圣人守清道而抱雌节。——《淮南子·原道》
身中清。——《书·微子》
太清之始也。——《淮南子·本经》
伏清白以死直兮。——《楚辞·离骚》
(5) 又如:清人(纯洁的人);清交(纯洁的交情);清休(纯洁美善);清行(纯洁的品行)
(6) 清明
视若清明。——《礼记·玉藻》
中心不定,则外物不清。——《荀子·解蔽》。注:“明审也。”
(7) 又如:清化(清明的教化);清治(清明的治绩)
(8) 清凉
清有余也。——《吕氏春秋·有度》
其候清切。——《素问·五常正大论》。注:“大凉也。”
清风半夜鸣蝉。——宋· 辛弃疾《西江月》
清风徐来。——明· 魏学洢《核舟记》
(9) 又如:清快(清凉爽快);清风明月(清凉的风,明亮的月);清宫(清凉的宫室);清室(清凉的屋室);清软(清凉柔和)
(10) 清冷,凄清
渌水荡漾清猿啼。——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清角吹寒。——宋· 姜夔《扬州慢》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宋· 柳永《雨霖铃》
(11) 清平;太平
当纣之时,居 北海之滨,以待天下之清也。——《孟子·万章下》
(12) 又如:清世(清平盛世);清夷(清平安定)
(13) 寂静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14) 清雅高尚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楚辞·渔父》
(15) 又如:清修如鹤(指人品高洁);清立(清高特立);清抗(清高超拔)
(16) 清白
正直清廉而谦者,宜歌风。——《史记·乐书》
(17) 又如:清廉(清白廉洁);清心涂胆(心地清白,肝胆可照);清洁(贞洁);清操(清白的操守);清臣(志行清白的人)
(18) 清静;恬静
太清之始也,和顺以寂漠。——《淮南子》
(19) 又如:清淡天和(清净淡泊,远离尘世);清冲(恬静淡泊);清佚(清静安逸)
(20) 清正
清徽雅量,众议攸归。——《晋书·殷浩等传论》
吴郡张融,清抗绝俗,虽王公贵人,视之傲如也。——《南史》
(21) 又如:清耿耿(清正耿直);清抗(清高正直);清良(清正贤良);清忠(清正忠诚);清徽(清正的风操。高雅的谈吐);清劲(清正刚直)
(22) 清廉
夙夜惟寅,直哉惟清。——《书·舜典》
少嗜学,履尚清鲠。——《新唐书·赵宗儒传》
(23) 又如:清鲠(清廉鲠直):清俭(清廉俭朴);清头(清廉);清己(以清廉之德要求自己);清公(清廉公正)
(24) 清香、清馨、清醇
香远益清。——宋· 周敦颐《爱莲说》
(25) 无余
六月之内交清。——《广东军务记》
(26) 清雅 。如:清微淡远(清雅深远;雅静悠远);清而不寒(清雅而不寒怆);清古(清雅古朴);清吟(清雅吟诵);清旨(清雅美好);清坐(清雅的席位)
(27) 通“精”。纯粹
清神生心,心生规,规生矩。——《管子·轻重己》
其气不清则欲瞑。——《灵枢·大惑论》
名词
(1) 朝代名 。公元1616—1911年,满族人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所建。初名后金,1636年改为清。1644年入关,定都北京
视清季有加。——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2) 滤去酒糟的甜酒
(3) 又如:清酌庶羞(祭祀用酒和众多佳肴)
(4) 通“圊”。粪槽,厕所
修採清,易道路。——《荀子·王制》
(5) 姓
动词
(1) 清理 。如:清定(清理考核);清宫(清理宫室);清剔(清理除去);清仓(清理仓库);清产核资(清理财产,核定资金)
(2) 清除
请诛晁错,以清君侧。——《汉书·晁错传》
(3) 又如:清跸(帝王出行时清除道路,禁止行人;也作属某人管辖,不受别人侵扰的地盘,含敬意);清革(清除);清烟道
(4) 付款结 。 如: 帐清了吗
(5) 数 。如:清一清行李的件数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陆丰腔] cin1 ciang1 [梅县腔] ciang1 cin1 [宝安腔] cin1 [东莞腔] cin1 [沙头角腔] cin1 [客语拼音字汇] qiang1 qin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罗马字 |
清 | 七情 | 清 | 清開 | 平聲 | 庚 | 開口三等 | 梗 | 清 | chieng/cieng |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从阩,章省声。本义:计算,估量)
(2) 同本义
商,从外知内也。——《说文》。段注:“汉律志云:商之言章也。物成熟可章度也。”
商,度也。——《广雅》
虏必商军进退,稍引去。——《汉书·赵充国传》
(3) 又如:商略(估计);商算(计算);商度(测量);商羊(传说中一种能预知雨的鸟);商谜(猜谜);商功(古代九章算术之一,即测量体积、计算工程用工的方法)
(4) 引申为商议,商讨;商量
商兑。——《易·兑》。注:“商量裁判之谓也。”
操与众商议,欲立 植为世子。——《三国演义·杨修之死》
(5) 又如:商通(勾通;相互商量以取得一致意见);协商;商校(商度,衡量);商串(商量串通);商决(商量决定);商宜(商量如何处理);商订(商讨订正);商借(商量借用);商通(彼此商量并取得一致意见);商论(磋商讨论);商略(商讨)
(6) 经商,贩卖货物
商旅不行。——《易·复》
商而无盈。——王充《论衡》
(7) 又如:商市(买卖货物的场所)
(8) 揣测,臆度
巧商而善意,广见而多记。——王充《论衡》
名词
(1) 商业
商不出,则三宝绝。——《史记·货殖列传序》
(2) 又如:经商;商利(经商的利润);商道(通商的道路);商铺(商店);商棍(商界的不良分子)
(3) 商人
郑商人 弦高将市于 周。——《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孟子·梁惠王上》
豪吏富商积货储物以待其急。——《盐铁论·本议》
(4) 又如:布商;坐商;商凭(商人的营业证);商民(商贾,商沽。商人)
(5) 中国古代五声音阶之一,相当于简谱中的“2” 。如:商调(乐曲七调之一,其音凄怆哀怨);商音(五音中的商音);商歌(悲凉的歌)
(6) 两数相除的结果 。如:商等于几
(7) 中国古代朝代的名称 。公元前十六世纪商汤灭夏所建,都亳。中经几次迁都,盘庚时迁殷(今河南省安阳县小屯),因亦称殷。传至纣,为周武王所灭。共传十七代,三十一王。如:商汤(商代开国君主。名“大乙”)
(8) 秋季 。古人把五音与四季相配,商音配秋,因以商指秋季
(9) 春秋时诸侯国宋的别称 。周灭商后,封商贵族微子的后代于宋,故宋又称商
(10) 象声词。铃摇击的声音
胜姑便将两手七铃同时取起,商商价乱摇。——《老残游记》
(11) 星宿名,指心宿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杜甫《赠卫八处士》
(12) 通“章”。篇章,乐竟为一章,引申为诗文的篇章
修宪命,审诗商,禁淫声,以时顺修,使夷俗邪音不敢乱雅,太师之事也。——《荀子·王制》
观民风俗,审诗商,命禁邪言,息淫声。——汉· 贾谊《新书·辅佐篇》
(13) 姓。如:商君(即“商鞅”。因封于“商”,故称“商君”);商均(虞舜子。名“均’,因封于“商”,故称“商均”)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shong1 [梅县腔] shong1 [台湾四县腔] song1 [客英字典] shong1 [宝安腔] song1 [客语拼音字汇] song1 [东莞腔] song1 [沙头角腔] song1 [陆丰腔] dit7 shong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商 | 式羊 | 書 | 陽開 | 平聲 | 陽 | 開口三等 | 陽 | 宕 | sjang | ɕĭaŋ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人,支声。本义:党与,同党的人)
(2) 同本义
伎,与也。——《说文》。段玉裁注:“《舁部》曰:‘与者,党与也。’此伎之本义也。”
(3) 同“妓”。歌女,舞女
伎女楼上,坐而择食。——《洛阳伽蓝记》卷四城西
凄凉蜀故伎,来舞魏宫前。——刘禹锡《蜀先主庙》
(4) 又如:伎人(女歌舞艺人);伎女(古代指女歌舞艺人)
(5) 泛指歌舞表演
杂伎,艺以为珩。——张衡《思玄赋》。旧注:“手仗曰伎。”
(6) 又如:伎船(以歌舞色相为业的游船);伎乐(古代俳优所奏的音乐);伎伎(形容奔走的样子)
(7) 旧指医卜历算之类方术 。如:伎道(方术);伎数(方伎数术);伎坊(教坊)
(8) 通“技”。技艺,本领
无他伎。——《书·秦誓》
案谨募选阅材伎之士。——《荀子·王制》
故圣人之处世,不逆有伎能之士。——《淮南子·道应》
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颜氏家训·勉学》
卜者,世之余伎也。——唐· 柳宗元《非国语上·卜》
通天地而不通人曰伎。——《法言·君子》
(9) 又如:伎痒(极想施展本领;动心);伎力(技能与勇力)
(10) 才智;才能 。如:伎艺(技能;才艺);伎曲(以己之才智曲从无道之君)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ki3 [台湾四县腔] ki1 ki3 [客英字典] ki3 ki1 [客语拼音字汇] gi1 [海陆丰腔] ki1 ki3 [宝安腔] ki3 | gi3
◎ 潮州话:gi6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祇 | 巨支 | 羣 | 支A開 | 平聲 | 支 | 開口三等 | 支A | 止 | gje/gie | gʰĭ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