淤淀

yū diàn [ yu dian]
繁体 淤澱
注音 ㄩ ㄉ一ㄢˋ

词语释义

淤塞积淀。

词语解释

  1. 淤塞积淀。

    宋 欧阳修 《论修河第二状》:“游淀之势,常先下流。下流淤高,水行不快,乃自上流低下处决。”《明史·潘季驯传》:“是时, 河 决 崔镇 , 黄水 北流, 清河口 淤淀,全 淮 南徙。” 清 夏燮 《中西纪事·管窥一得》:“所谓杜其源者,亦当先疏其壅閼,刷其淤淀。骤而塞之,则必有决堤坏防之患。”

引证解释

⒈ 淤塞积淀。

宋欧阳修《论修河第二状》:“游淀之势,常先下流。下流淤高,水行不快,乃自上流低下处决。”
《明史·潘季驯传》:“是时, 河决崔镇,黄水北流, 清河口淤淀,全淮南徙。”
清夏燮《中西纪事·管窥一得》:“所谓杜其源者,亦当先疏其壅閼,刷其淤淀。骤而塞之,则必有决堤坏防之患。”

淤淀的网络释义

淤淀

  • 淤淀是一个汉字词语,拼音是yū diàn,意思是淤塞积淀。
  • 汉字详情

    [yu]
    部首: 331
    笔画: 11
    五笔: IYWU
    五行:
    仓颉: EYSY
    四角: 38133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水,於( )声。本义:水中沉淀的泥沙)

    (2) 同本义

    春夏干燥, 少水时也, 故使河流迟, 贮淤而稍浅。 ——《汉书》

    (3) 又如:淤滩(淤泥形成的滩地);引淤肥田

    (4) 泥沙冲积成的地带

    楚人种麦满河淤,仰看浮槎栖古木。—— 宋· 苏轼《河复》

    动词

    (1) 将含有大量淤泥的河水引入低洼地,令其沉淀以改良土壤

    阳武县民 邢晏等三百六十四户言。”田沙碱瘠薄,乞淤溉…以助兴修。——《宋史·河渠志》

    (2) 又如:淤田(用水将淤泥引入农田);淤溉(引含有大量淤泥的水灌田,使淤泥沉淀,以改良土壤,增加肥力)

    (3) 滞塞,不流通

    淤,淀滓浊泥也。——《说文》。字亦作“阏”。

    渠成而用溉注填阏之水。——《汉书·沟洫志》。注:“阏,读与淤同…填阏,谓壅泥也。”

    (4) 又如:淤涌(淤塞的水流); 淤停(水淤积不流); 淤阏(堵塞。水流不通)

    英文翻译

    mud, sediment; clog up, silt up

    方言集汇

    ◎ 粤语:jyu1 jyu2 jyu3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wu1 ji2 [梅县腔] j1 [海陆丰腔] wu1 ri2 [东莞腔] ji1 [宝安腔] ji1 [客英字典] ji1 vu1 [客语拼音字汇] yi1
    ◎ 潮州话:余3(饫)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九魚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央居平聲開口三等qio/ivʔĭo
    diàn [dian]
    部首: 331
    笔画: 11
    五笔: IPGH
    五行:
    吉凶:
    仓颉: EJMO
    四角: 33181

    详细解释

    名词

    (形声。从水,定声。本义:浅水湖泊)同本义 。多用于地名。如:白洋淀、荷花淀

    名词

    (1) (形声。从水,殿声。本义:沉淀下来的泥滓)

    (2) 同本义

    淀谓之滓。——《广雅》

    (3) 又如:淀塞(淤塞)

    (4) 蓝靛。一种蓝色染料

    身色皆蓝淀,情田尽虎狼。——《敦煌变文集》

    动词

    (1) 淤积

    汴渠有二十年不浚,岁岁堙淀。—— 沈括《梦溪笔谈》

    (2) 沉淀

    豆腐,以黄豆为之。造法:水浸磨浆,滤去滓,煎成,淀以盐卤汁,就釜收之。——徐珂《清稗类钞》

    英文翻译

    shallow water, swamp; swampy

    方言集汇

    ◎ 粤语:din6
    ◎ 客家话:[海陆丰腔] tien5 [梅县腔] tien5 [台湾四县腔] tien5 [客英字典] tin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三十二霰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堂練先開去聲開口四等denh/denndʰi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