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饰
词语释义
润饰
(1) 点缀,粉饰,润色
词语解释
点缀,粉饰。
《汉书·循吏传序》:“三人皆儒者,通於世务,明习文法,以经术润饰吏事,天子器之。” 宋 秦观 《代贺王左丞启》:“晓达吏方, 戴胄 旋更于二辖;润饰儒术, 平津 即至于三公。” 宋 赵与时 《宾退录》卷七:“其于当世之弊,有不能正,则依违其间,稍加润饰,以幸无祸。”
犹润色。
三国 魏 曹植 《与杨德祖书》:“昔 丁敬礼 尝作小文,使僕润饰之。” 唐 范摅 《云溪友议》卷十一:“ 坛 与 祜 卷,欲其润饰之。”《人民文学》1980年第3期:“什么润饰啊,简直是大段大段另起炉灶地改写。”参见“ 润色 ”。
引证解释
⒈ 点缀,粉饰。
引《汉书·循吏传序》:“三人皆儒者,通於世务,明习文法,以经术润饰吏事,天子器之。”
宋秦观《代贺王左丞启》:“晓达吏方, 戴胄旋更于二辖;润饰儒术, 平津即至于三公。”
宋赵与时《宾退录》卷七:“其于当世之弊,有不能正,则依违其间,稍加润饰,以幸无祸。”
⒉ 犹润色。参见“润色”。
引三国魏曹植《与杨德祖书》:“昔丁敬礼尝作小文,使僕润饰之。”
唐范摅《云溪友议》卷十一:“坛与祜卷,欲其润饰之。”
《人民文学》1980年第3期:“什么润饰啊,简直是大段大段另起炉灶地改写。”
润饰的国语词典
润色修饰。
润饰的网络释义
润饰
润饰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水, 闰(
)声。本义:雨水下流,滋润万物)(2) 同本义
润,水曰润下。——《说文》
润,渍也。——《广雅》
润之以风雨。——《易·系辞》
雨润万物。——《论衡·雷虚》
温润而泽。——《礼记·聘义》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唐· 杜甫《春夜喜雨》
(3) 又如:润一润喉咙;润下(雨水下以滋润万物);润雨(受雨水滋润);润改(滋润涵养);润滋(滋润)
(4) 修饰,使有光彩
润,饰也。——《广雅》
必待明圣润色。——《汉书·终军传》
(5) 又如:润屋(装饰房屋);润正(润色纠正);润笔之绢(为人作诗文书画所得的报酬);润改(润色修改)
(6) 使得到好处,扶助
泽加百姓,功润诸侯。——《汉书》
形容词
(1) 潮湿
衣润费垆烟。——宋· 周邦彦《满庭芳·风老莺雏》
(2) 又如:润肺爽口(痛快;酣畅);润浸(浸湿;浸透);润溽(湿润);润滋滋(润湿的样子)
(3) 细腻光滑
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亦与它石迥异。——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4) 又如:润气(光泽);润腻(光滑细腻;润泽细腻)
名词
(1) 雨 。如:润气(水气)
(2) 恩惠 。如:润泽(恩泽)
(3) 沾益,利益;财物 。如:外润;利润;润利(犹获利);润槖(丰润口袋。谓收受贿赂)
(4) 润水 。淮河支流。在今安徽省西北部。发源于临泉县,东南流至润河集入淮,今称润河
(5) 古州名
(6) 隋置。治所在今江苏省镇江市
(7) 辽置。治海阳,故城在今秦皇岛市西北部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巾,从人,食声。人佩巾有装饰作用。本义:刷拭)
(2) 同本义
饰,刷也。——《说文》。按,字亦作拭。
凡祭祀,饰其牛牲。——《周礼·地官·封人》
(3) 装饰;修饰
运而有光者,饰也。——《大戴礼记·劝学》
共粉饰之,如嫁女床席。——《史记·滑稽列传》
豹饰。——《礼记·玉藻》
君子不以绀緅饰。——《论语》
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后汉书·张衡传》
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4) 又如:饰车(有彩漆文饰之车。大夫以上所乘);饰说(修饰美巧的文辞)
(5) 掩饰,粉饰
辩足以饰非。——《庄子·盗跖》
饰省宣义。——《史记·秦皇纪》。正义:谓文饰也。”
皆以情对,不能隐饰。——《汉书·范谤传》
(6) 又如:饰非(明知其过失而加以掩饰);饰诈(矫饰诈伪);饰智(设巧使诈以欺骗他人);饰过(掩饰过失);饰伪(矫饰和虚伪);饰非遂过(知过不改而更加掩饰,因使错误形成)
(7) 表扬,奖励
上以饰贤良,下以养百姓而安乐之。——《荀子·王制》
(8) 又如:饰终(古代表扬死者尊荣的典礼);饰擢(奖励才能之士并加以拔擢任用)
(9) 通“饬”。整饬;整治
凡祭祀饰其牛牲。——《周礼·地官·封人》
欲民之有耻,则小耻不可不饰也。——《管子·权修》
王者之人饰动以礼义。——《荀子·王制》
古者大国过小邑,小邑必饰城而请罪。——《谷梁传·襄公二十五年》
以饰法设刑,而天下治。——贾谊《过秦论》
名词
(1) 饰物,装饰品
青黄刻镂之饰。——《墨子·辞过》
同舍生皆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2) 又如:首饰;衣饰;花饰;窗饰;饰巾(戴头巾为饰,而不加冠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