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学

qiǎn xué [ qian xue]
繁体 淺學
注音 ㄑ一ㄢˇ ㄒㄩㄝˊ

词语释义

浅学 qiǎnxué

(1) 学术造诣不深;学识浅薄

superficial

词语解释

  1. 谓学识短浅。

    汉 孔安国 《古文孝经训传序》:“故古文《孝经》初出於 孔氏 ,而今文十八章,诸儒各任意巧説,分为数家之谊,浅学者以当六经。” 清 姚鼐 《<泰山道里记>序》:“余浅学又偶过臆度,徒幸有合於好古力索久往来是山中者。” 郭沫若 《断断集·“刺身”》:“‘刺身’是几时传到了 日本 来?在这儿恕我浅学,实在说不出它的绝对年代。”

  2. 学问肤浅的人。亦作自谦之词。

    《三国志·蜀志·秦宓传》“ 定公 贤者” 南朝 宋 裴松之 注:“书传 鲁定公 无善可称。 宓 谓之贤者,浅学所未达也。”《通典·礼三三》:“浅学所见,谓如上义。” 明 李贽 《答周柳塘书》:“所云 山农 打滚事,则浅学未曾闻之。”

引证解释

⒈ 谓学识短浅。

汉孔安国《古文孝经训传序》:“故古文《孝经》初出於孔氏,而今文十八章,诸儒各任意巧説,分为数家之谊,浅学者以当六经。”
清姚鼐《<泰山道里记>序》:“余浅学又偶过臆度,徒幸有合於好古力索久往来是山中者。”
郭沫若《断断集·“刺身”》:“‘刺身’是几时传到了日本来?在这儿恕我浅学,实在说不出它的绝对年代。”

⒉ 学问肤浅的人。亦作自谦之词。 《三国志·蜀志·秦宓传》“定公贤者” 南朝宋裴松之注:“书传鲁定公无善可称。

宓谓之贤者,浅学所未达也。”
《通典·礼三三》:“浅学所见,谓如上义。”
明李贽《答周柳塘书》:“所云山农打滚事,则浅学未曾闻之。”

浅学的国语词典

所学不广。

如:「浅学无知」。

浅学的网络释义

浅学

  • 浅学,汉语词汇。
  • 拼音:qiǎn xué。
  • 释义:1、谓学识短浅。2、学问肤浅的人。亦作自谦之词。
  • 出自《古文孝经训传序》。
  • 浅学造句

    少林派武功博大精深,晚辈年幼浅学,深盼他日得有机缘求大师指点。
    不过在下才浅学疏始终不得要领,如有可能确是要多多请教两位方家。
    俗人求于皮相,俗人无学或浅学也。
    嘉才浅学陋,怎敢当此大礼!嘉虽愚钝,孤陋寡闻,于小将军雄奇之材、雷动之名,亦素有闻。
    哪里哪里,全凭家父教导有方,浅学家传技艺,方得只身寻工圣。
    恨学生性情劣钝,才浅学疏;难载重望,无颜以居。
    若微生亩讥孔子以为佞,公孙丑疑孟子以好辨,此外道浅学之徒,其不知公德,不待言矣。

    汉字详情

    qiǎn,jiān [qian,jian]
    部首: 331
    笔画: 8
    五笔: IGT
    五行:
    仓颉: EIJ
    四角: 33150

    详细解释

    jiān

    (2) 另见 qiǎn

    qiǎn

    动词

    通“践”。实行,实现

    臣之梦浅矣。——《韩非子·难四》

    形容词

    (1) (形声。从水,戔( jiān)声。本义:水不深)

    (2) 同本义。与“深”相对

    浅,不深也。——《说文》

    石濑兮浅浅。——《楚辞·湘君》

    审知卑城浅城而错守焉。——《墨子·备城门》

    水浅而舟大也。——《庄子·逍遥游》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宋· 苏轼《石钟山记》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古诗十九首》

    (3) 从上到下或从外到内距离小(跟“深”相反)

    浅草才能没马蹄。——唐·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麦田浅鬣寸许。——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4) 又如:浅小(距离近);浅攻(近距离出击,不深入敌方腹地)

    (5) 浅显,明白易懂

    何以为辨?喻深以浅。——《论衡》

    (6) 又如:粗浅(浅显不深奥);浅切(浅易切当);浅直(浅显直率);浅注(简明的注释);浅俚(浅显粗俗);浅率(浅近率直;浅显粗率);浅稚(浅显幼稚)

    (7) 肤浅,浅薄

    浅人不察。——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8) 又如:浮浅(浅薄;肤浅);浅丈夫(浅夫。见识短浅的人);浅人(见识浅薄的人);浅妄(浅薄妄为);短浅(狭窄而肤浅);浅术(肤浅的技艺);浅拙(浅薄笨拙)

    (9) 狭,窄小 。如:浅局(谓见识、才能等局限在狭小的范围内);浅促(狭隘,心胸不开阔)

    (10) 时间短

    施及孝文王、 庄襄王,享国之日浅。—— 西汉· 贾谊《过秦论》

    (11) 又如:相处的时间还浅

    (12) 颜色淡的 。如:浅蓝

    (13) 衣带宽松

    逢衣浅带,矫言伪行,以迷惑天下之主。——《庄子》

    (14) 另见 jiān

    英文翻译

    shallow, not deep; superficial

    方言集汇

    ◎ 粤语:cin2

    宋本广韵

    xué [xue]
    部首: 344
    笔画: 8
    五笔: IPBF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FBND
    四角: 90407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本作“壆”,象双手构木为屋形。后作声符,加“子”为义符。子,孩子。小孩子是学习的主体。本义:学习)

    (2) 同本义

    学,识也。——《广雅》

    好学近乎知。——《礼记·中庸》

    念终始典于学。——《礼记·文王世子》

    学,效也。近而愈明者学也。——《尚书大传》

    学者,学其所不能学也。——《庄子·庚桑楚》

    远寻师学。——《后汉书·列女传》

    学而时习之。——《论语》

    学即继以问也。——清· 刘开《问说》

    (3) 又如:学书(认真读书);学学乖(经世面,学聪明);学理论;学技术;好学;苦学;教学相长;学文(学习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学;学习文化知识);学古(学习研究古代典籍)

    (4) 模仿

    笑嘻嘻走到 凤姐身边学舌。——《红楼梦》。又如:学嘴(学舌);调嘴学舌;学他爸爸走路的样子;学不上来

    (5) 讲述,说

    一五一十向着珍哥、 晁大舍学个不了。——《醒世姻缘传》

    见说万山潭,渔童尽能学。——唐· 陆龟蒙《鱼具》

    (6) 又如:学舌(说闲话;搬弄是非)

    (7) 讲学

    学,教也。——《广雅》

    叔仲皮学子柳。——《礼记》

    凡学世子及学士。——《礼记·文王世子》

    哀王者,帝之少弟,与太子游学相长大。——《资治通鉴》

    名词

    (1) 学校 。又曾称学庐、学教、学馆、学堂、学宫、学院、学屋、学园

    学,官也。——《广雅·释室》

    君子学以致其道。——《论语》

    学则三代共之。——《孟子》

    万用入学。——《夏小正》

    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礼记·王制》

    国子先生晨入太学。——韩愈《进学解》

    (2) 又如:学俸(教师的薪水);学宪(学台);学台(学政);学里(明清时设立的管理各级地方儒生的机构)

    (3) 学问

    天子积学。——《后汉书·列女传》

    学有未达。——清· 刘开《问说》

    是芋视乃学。——清· 周容《芋老人传》

    生平为学。——清· 张廷玉《明史》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4) 又如:学耻全牛(惭愧学问未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学行(学问与品行);才学(才能与学问);绝学(失传的学问);家学(祖传学问)

    (5) 学科;某一门类系统的知识

    今日覩卿词学。——《剧谈录·宣宗夜召翰林学士》

    (6) 又如:文学;哲学;地理学;化学;问学于师

    英文翻译

    learning, knowledge; school

    方言集汇

    ◎ 粤语:hok6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