洽化

qià huà [ qia hua]
注音 ㄑ一ㄚˋ ㄏㄨㄚˋ

词语释义

谓普及教化。

词语解释

  1. 谓普及教化。

    《南齐书·东南夷传》:“量广始登,远 夷 洽化。 加罗王 荷知 款关海外,奉贄东遐。” 五代 牛希济 《文章论》:“今朝廷思 尧 舜 洽化之文,莫若退 屈 、 宋 、 徐 、 庾 之学。”

引证解释

⒈ 谓普及教化。 《南齐书·东南夷传》:“量广始登,远夷洽化。

加罗王荷知款关海外,奉贄东遐。”
五代牛希济《文章论》:“今朝廷思尧舜洽化之文,莫若退屈、宋、徐、庾之学。”

洽化的网络释义

洽化

  • 洽化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qià huà ,是谓普及教化。
  • 汉字详情

    qià,hé [qia,he]
    部首: 331
    笔画: 9
    五笔: IWGK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EOMR
    四角: 38161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水,合声。本义:沾湿,浸润)

    (2) 同本义

    洽,沾也。——《说文》

    仁洽道丰。——张衡《东京赋》

    是泽南洽而威北畅也。——《汉书·终军传》

    内洽五藏。——《淮南子·要略》

    (3) 又如:洽濡(沾湿,滋润);洽润(润泽);洽衿(沾湿衣襟)

    (4) 合,符合

    以洽百礼。——《诗·小雅·载芟》

    则无以祖洽于众也。——《礼记·仲尼燕居》

    (5) 又如:洽愿(称心如愿);洽意(合意;中意);洽悉(与事切合而详尽)

    (6) 商量,协商意见 。如:洽办;面洽;洽商

    (7) 假借为“给”。供应

    不洽而爟之,使客无得以助攻备。——《商君书·兵守》

    形容词

    (1) 周遍;广博

    元元本本,殚见洽闻。——班固《西都赋》。注:“洽,遍也。”

    (2) 又如:洽化(普遍受到薰陶教化);恰闻(见识广博);洽人(学识渊博的人);洽客(广见博闻者);洽浃(广博;周遍)

    (3) 和谐;融洽

    洽比其邻。——《诗·小雅·正月》

    民之洽也。——《诗·大雅·板》

    (4) 又如:洽平(太平盛世,四方融洽);洽同(协和统一);洽和(和睦); 洽悦(和睦欢乐)

    英文翻译

    to blend with, be in harmony; to penetrate; to cover; a river in Shenxi

    方言集汇

    ◎ 粤语:ap1 haap6 hap1 hap6
    ◎ 客家话:[海陆丰腔] giap7 hiap7 [客语拼音字汇] giab5 [宝安腔] giap7 [客英字典] giap7 [台湾四县腔] giap7 hiap7 [东莞腔] hap7 [梅县腔] giap7 hap8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三十一洽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侯夾入聲開口二等ɣɐpghrep/haep
    huà,huā [hua]
    部首: 221
    笔画: 4
    五笔: WXN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OP
    四角: 24210

    详细解释

    huā

    动词

    (1) 用掉、耗费。同“花” 。如:化钱;化工夫

    (2) 另见 huà

    huà

    动词

    (1) (古字为“匕”。会意。甲骨文,从二人,象二人相倒背之形,一正一反,以示变化。本义:变化,改变)

    (2) 同本义

    匕,变也。——《说文》。徐灏曰:“匕化古今字。”

    知变化之道。——《易·系辞传》。虞注:“在阳称变,在阴称化,四时变化。” 荀注:“春夏为变,秋冬为化,坤化为物。”

    和故百物化焉。——《礼记·乐记》

    若欲其化也。——《周礼·柞氏》。注:“犹生也。”

    状态而实无别而为异者谓之化。——《荀子·正名》。注:“化者改旧形之名。”

    胜败若化。——《国语·晋语》。注:“言转化无常也。”

    因时而化。——《吕氏春秋·察今》

    终不能化。——《史记·货殖列传》

    身化促织。——《聊斋志异·促织》

    而骨化石。——清· 林觉民《与妻书》

    (3) 又如:化现(变化);化心(改变其心性);化先(四时变化之始);化治(变化治理)

    (4) 教化

    化,教行也。——《说文》。段注:“上匕之而下从匕谓之化。”

    以礼乐合天地之化。——《周礼·大宗伯》

    渐也,顺也,靡也,久也,服也,羽也,谓之化。——《荀子·七法篇》

    神则能化矣。——《荀子·不苟篇》

    变则化。——《礼记·中庸》

    淳淳乎纯谨畏化。——《吕氏春秋·士容》。注:“教也。”

    明明求仁义,常恐不能化民者,卿大夫意也。——杨恽《报孙会宗书》

    (5) 又如:化声(因推行教化而有声誉);化行(教化播扬于某地);化诲(开导教诲);化雨(比喻善于施教,犹如雨水滋润植物一样);化作(化育生成);化物(化育外物);化胎(化育成胎);化气(化育之气);化光(德化光大);化向(受德化而归顺);化流(德化传布)

    (6) 感化;转变人心

    正月实来化我也。——《公羊传·桓公六年》。注:“行过无礼谓之化。”

    是以圣王制世御俗,独化于陶钧之上。——邹阳《狱中梁王书》

    (7) 又如:化俗(化民成俗,改善习俗);化物(感化外物);化服(感化顺服);化盗(感化盗贼使为良民)

    (8) 募化

    你去那里化些斋吃。——《西游记》

    (9) 又如:化饭(化斋);化布施(即化缘。佛教用语。募化钱粮);化钱(募化钱财);化斋(僧道向人募化斋饭)

    (10) 用火烧 。如:化人场(化人厂。即火葬场);火化

    (11) 消化;领会,融会贯通

    学而不化,非学也。——杨万里《庸言》

    (12) 又如:化食;食古不化

    (13) 死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晋· 陶渊明《读山海经》

    惟君平昔,聪明绝人,今虽化去,夫岂无物!——唐· 刘禹锡《祭柳员外文》

    (14) 消除,去掉

    以化腥臊。——《韩非子·五蠹》

    名词

    (1) 习俗,风气

    伤化败俗,大乱之道也。——《汉书》

    (2) 造化。自然的功能

    修短随化。——王羲之《兰亭集序》

    (3) 又如:化力(造化之力);化元(造化的本原);化功(造化之功);化儿(造化小儿)

    (4) 化学 。如:数理化

    后缀词

    (1) 使成为,使变成 ——用在名词或形容词后面,以构成动词。如:绿化;电气化;现代化

    (2) 另见 huā

    英文翻译

    change, convert, reform; -ize

    方言集汇

    ◎ 粤语:faa3
    ◎ 客家话:[梅县腔] fa5 [海陆丰腔] fa5 [客英字典] fa5 [宝安腔] fa5 [客语拼音字汇] fa4 [陆丰腔] fa5 [沙头角腔] fa5 [台湾四县腔] fa5 [东莞腔] fa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四十禡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呼霸麻二合去聲合口二等hruah/xoahp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