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学

luò xué [ luo xue]
繁体 洛學
注音 ㄌㄨㄛˋ ㄒㄩㄝˊ

词语释义

指宋儒程颢﹑程颐的学说。因其是洛阳人,故名。

词语解释

  1. 指 宋 儒 程颢 、 程颐 的学说。因其是 洛阳 人,故名。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八:“ 淳熙 中尚 苏 氏文多宏放, 绍熙 尚 程 氏曰洛学。” 元 袁桷 《过扬州忆昔》诗之三:“高视 汉 庭无出右,清谈洛学竟成真。” 清 钱大昕 《十驾斋养新录·宋儒议论之偏》:“ 朱文公 意尊洛学,故於 苏 氏门人,有意贬抑,此门户之见,非是非之公也。”

引证解释

⒈ 指宋儒程颢、程颐的学说。因其是洛阳人,故名。

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八:“淳熙中尚苏氏文多宏放, 绍熙尚程氏曰洛学。”
元袁桷《过扬州忆昔》诗之三:“高视汉庭无出右,清谈洛学竟成真。”
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宋儒议论之偏》:“朱文公意尊洛学,故於苏氏门人,有意贬抑,此门户之见,非是非之公也。”

洛学的国语词典

宋儒程颢、程颐皆为洛阳人,故后人称其学派为「洛学」。开宋明理学中程朱学派的先河,主张性命和理气之说。

洛学的网络释义

洛学

  • “洛学”北宋洛阳以程颢、程颐兄弟为首的学派。二程同受业于周敦颐,他们提出了"理"的哲学范畴,认为理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一草一木皆有理"。还认为理是"天理",乃人类社会永恒的最高准则,并以此阐释封建伦理道德,把三纲五常视为"天下之定理"。洛学有“宋兴伊洛,元大苏门,明清衍于睢水”之说。
  • 洛学造句

    从总体上看,湖湘学派的思想渊源于周敦颐,以理学为归宗,是二程洛学南传的结果。
    受“洛学”和“理学”文化的熏陶,崇尚诗书礼仪,文武双修,水东村有人才辈出之称。
    杨时师承程颢、程颐,位列程门四大弟子,著名的历史典故程门立雪、洛学心传的主人公,就是他。
    宋代理学的“洛学”创始人程颢、程颐兄弟都曾在嵩阳学院讲学。
    与其胞兄程颢共创“洛学”,为理学奠定了基础。
    宋高宗南渡,尊崇二程洛学,程学遂为大宗。
    作为宋代理学的发源地之一,宋代理学的“洛学”创世人程颢、程颐兄弟曾在嵩阳书院讲学。
    洛学传承大致历经了鼎盛期、衰落期、中兴期、叛逆期和复兴期。
    所谓无障碍生活委员会,是摩伊洛学修院、大学附属高等学校独特的生活制度之一。
    一时间名师云会,慕名而至的学生“数十百人”,理学道统萌芽,洛学规模初现。
    在这里,红花会总舵主陈家洛学会了“庖丁神掌”;在这里,流传着一个美丽的西域奇女子玛米尔的传说;在这里,武当派的第一弃徒张召重被俘。
    湘学注重经世致用,主张理欲同体、体用合一、内圣外王并重,与二程的洛学、朱熹的闽学、陆象山的心学、吕祖谦的婺学,同为南宋地域文化的奇葩。
    因“二程”兄弟长期讲学于洛阳,故世称其学为“洛学”。
    陈家洛学会此拳,在同周士英和张召重对敌时大占上风。

    汉字详情

    luò [luo]
    部首: 331
    笔画: 9
    五笔: ITKG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EHER
    四角: 37164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水,各声。本义:水名。指洛水)

    (2) 同本义

    洛,洛水,出左冯翊归德北夷界中,东南入渭。——《说文》

    (3) 北洛河。发源于陕西省定边县,东南流经志丹、洛川、蒲城等县

    (4) 洛河发源于陕西省雒南县华山东麓。本作“雒”。如:洛神(洛水女神洛嫔);洛浦(洛水之滨。传说这里是洛神出没处)

    (5) 洛阳的简称

    英文翻译

    river in Shanxi province; city

    方言集汇

    ◎ 粤语:lok3 lok6
    ◎ 客家话:[客英字典] lok8 [宝安腔] lok7 [东莞腔] lok7 [台湾四县腔] lok8 lok7 [梅县腔] lok8 [陆丰腔] lok7 [客语拼音字汇] log6 log6 [海陆丰腔] lok8 lok7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十九鐸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盧各鐸開入聲開口一等lɑklak
    xué [xue]
    部首: 344
    笔画: 8
    五笔: IPBF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FBND
    四角: 90407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本作“壆”,象双手构木为屋形。后作声符,加“子”为义符。子,孩子。小孩子是学习的主体。本义:学习)

    (2) 同本义

    学,识也。——《广雅》

    好学近乎知。——《礼记·中庸》

    念终始典于学。——《礼记·文王世子》

    学,效也。近而愈明者学也。——《尚书大传》

    学者,学其所不能学也。——《庄子·庚桑楚》

    远寻师学。——《后汉书·列女传》

    学而时习之。——《论语》

    学即继以问也。——清· 刘开《问说》

    (3) 又如:学书(认真读书);学学乖(经世面,学聪明);学理论;学技术;好学;苦学;教学相长;学文(学习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学;学习文化知识);学古(学习研究古代典籍)

    (4) 模仿

    笑嘻嘻走到 凤姐身边学舌。——《红楼梦》。又如:学嘴(学舌);调嘴学舌;学他爸爸走路的样子;学不上来

    (5) 讲述,说

    一五一十向着珍哥、 晁大舍学个不了。——《醒世姻缘传》

    见说万山潭,渔童尽能学。——唐· 陆龟蒙《鱼具》

    (6) 又如:学舌(说闲话;搬弄是非)

    (7) 讲学

    学,教也。——《广雅》

    叔仲皮学子柳。——《礼记》

    凡学世子及学士。——《礼记·文王世子》

    哀王者,帝之少弟,与太子游学相长大。——《资治通鉴》

    名词

    (1) 学校 。又曾称学庐、学教、学馆、学堂、学宫、学院、学屋、学园

    学,官也。——《广雅·释室》

    君子学以致其道。——《论语》

    学则三代共之。——《孟子》

    万用入学。——《夏小正》

    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礼记·王制》

    国子先生晨入太学。——韩愈《进学解》

    (2) 又如:学俸(教师的薪水);学宪(学台);学台(学政);学里(明清时设立的管理各级地方儒生的机构)

    (3) 学问

    天子积学。——《后汉书·列女传》

    学有未达。——清· 刘开《问说》

    是芋视乃学。——清· 周容《芋老人传》

    生平为学。——清· 张廷玉《明史》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4) 又如:学耻全牛(惭愧学问未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学行(学问与品行);才学(才能与学问);绝学(失传的学问);家学(祖传学问)

    (5) 学科;某一门类系统的知识

    今日覩卿词学。——《剧谈录·宣宗夜召翰林学士》

    (6) 又如:文学;哲学;地理学;化学;问学于师

    英文翻译

    learning, knowledge; school

    方言集汇

    ◎ 粤语:hok6

    宋本广韵

    洛学的同拼音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