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红杉军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泰国“红杉军”运动起源
红衫军的兴起,是因黄衫军运动引起的。
多届政府都是把服务的重点放在掌控泰国经济命脉的中产阶级以上的富有阶级。在东南亚金融危机过后,东南亚国家的经济都受到很大冲击,人民生活水平普遍下降。他信上台后,政府工作重点开始向农民和贫困阶层倾斜,更多地照顾到社会下层阶级的利益。结果,中产阶级以上的富有阶层就对他信政府产生忌恨,直到“黄衫军”把他信轰下台。代表富有阶级的阿皮实上台后,改变了他信的政治路线,自然引起以农民阶级为主的贫困阶层的不满,于是爆发了“红杉军”运动。
全世界不论那个国家,都会因个人财产的多寡分为各个不同的阶层,阶级。列宁早就指出,“阶级”不是政治概念,而是经济概念。阶级的划分,完全是按照经济条件划分的。大致上讲,有富有阶级,中产阶级和贫困阶级。虽然说社会财富是所有劳动者(包括经营者、管理者和第一线的劳动者)共同创造的,但是,在劳动成果的分配上,经营者和管理者却比普通劳动者所得份额要高得多。因为谁掌管资本,谁就掌管分配权,谁就会在分配过程中占得有利位置。全世界的普遍规则都是资本家给工人开工资,而没有一个企业是工人给资本家开工资。这样,就必然产生贫富差距,造成阶级和阶层的出现。这是社会发展的正常现象,是充分体现个人能力的必然结果。能者多劳,(经营管理、科技教育等等也是劳动),能者就必然多得。“共产风”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在商品经济的历史阶段,平均主义、“大锅饭”要不得!平均主义养懒人,伤能人,是阻碍社会快速发展进步的“甜味济”。
社会不怕阶级和阶层的划分和出现,怕的是国家政权不能在调节不同阶级、阶层利益矛盾时做到合理、公正。
如果说高官、高管、企业家、知识科技等阶层是支撑国家的骨骼,那么,普通劳动阶层就是国家肌体的血肉,是社会不可或缺的基本力量。忽视这个力量,就会出现麻烦。所以,国家政权必须树立为全民服务的意识,绝对不能偏袒和倾斜。
富有阶级要有爱心,要自觉地扶助贫困阶层,尽量要让大家都过得好。贫困阶层过不去,富有阶层也就过不好。资本主义国家经过几百年的经验总结,逐步改变了过去的皮鞭管理和饥饿管理的方式,建立起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发达的慈善事业,尽力地保证社会底层人的生活需求。这是明智之举,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
我们建立和谐社会,最主要的就是调节好不同阶层利益的矛盾,避免造成社会分化差距过大,加剧社会矛盾。既要通过“多得”鼓励能者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又不能走平均主义的老路,还要照顾到社会下层的利益,要让所有人都能享受到现代化建设所带来的成果。
这是红杉军队伍中的一员,看他那开心的笑脸。
亲历泰国“红杉军”运动
去新马泰旅游是我们09年的计划,只因好友有病被取消了。今年3月份又到了旅游的季节,一直想去的新马泰这条线我们是不敢走了。(我们也知道泰国的政局不稳)好友诗人为我们咨询好了一条去台湾的线路,只可惜正赶上清明节出发,我们还在犹豫时,诗人突接去年那个旅行社电话,说有一个单位原本16个人去新马泰,因其中6人有事去不了了,你们几个人是否补上,价格也很合适。虽然我们有些担心,家里人也反对,但一想是和一个单位一起走又踏实了许多。决定去了,钱也交了。
泰国红杉军的事态发展越演越烈,国内的报纸和电视则提醒中国公民尽量不要去泰国旅游。更让我们没想到的是,原本报名的那个单位领导怕出事,取消了这次行程。这倒好,正规军没了就剩我们游击队了。
去还是不去?我们一次次咨询旅行社,旅行社最后的答复是,我们没有接到旅游局不让发团的通知,如果接到通知,你想去也去不成!
六个人一个团,真可以说得上是贵宾团了。我们怀着碰运气的想法出发了。我们自称是加里森敢死队的队员。在从北京飞往曼谷的飞机上我们知道了还有那么样多和我们一样的战士。
这是一次难得的旅游,基于泰国政局不稳,被视为旅游重地游客大减少,我们吃的好,住的好,旅游景点人寥寥,全陪小导阿亮说:“做导游六年了多想坐一次商务用车,今天如愿了。”
泰国是个非常不错的旅游胜地,在这个信奉佛教的国度里,红杉军,黄杉军都不会象藏独份子那样,见人砍人,见车烧车,他们只对政府而决不对游客。这就是泰国的红杉军。
泰国红杉军的启示,穷人只能靠自己
泰国中产阶级把经民主选举产生的政府称之为多数人的暴政,为了有效地抵制多数人的暴政,泰国中产阶级的总机关民盟就与皇室、军队、法院结成利益联盟,具体分工是,民盟负责组织街头运动,静坐或游行;皇室负责在适当的时候发表对国家未来表示忧虑的报告;然后由法院宣布解散民选政府;最后由军队出面落实法院的判决。
其中一个难题是,泰国中产阶级人数有限,搞街头运动缺乏应有的声势,有知情者爆料,民盟领导层费尽口舌,也就能网罗数千人。但这没关系,由泰国皇室和大资本家出钱雇佣外国人,静坐一天500泰铢,兼有食物、水和医疗保障,如果还能参加游行,日薪1000泰铢,相当于曼谷蓝领工人两天的收入,兑换成人民币,约等于240元。
以往中国电视里给我们展示的黄衫军静坐无一不是气势磅礴,但参加者中真正的泰国中产阶级很少,其余绝大多数其实是“雇佣军”。再一个问题是,电视拍摄者别有用心的选择了能够极大彰显声威的角度,否则要是把镜头稍稍错开一些,就露出了黄衫军缺兵少将的马脚。
民盟发动街头运动的口号很简单,“低素质的泰国人还不适合于民主”,这不由得让我们想到了中国极右和极左两大阵容,虽然在社会制度的认同上反差巨大,但在反对中国实现民主化这个方面,却是不谋而合的。正因此也让我们彻底认清了无论是极左的革命派还是极右的烦革命派的本质,——无视工农利益。
客观的看,泰共虽然早已被国内外反共势力联手瓦解了,但马克思主义在泰国社会却没有消失,尤其是在泰国地域广泛的农村,马克思主义具有很大的号召力和凝聚力。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没有像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样重新演化成武装斗争,不是说马克思主义没有这个能力,而是因为泰国虽然政变频仍,毕竟还没有剥夺选民的合法权利,这大概可以看作泰国社会只冲突但却很少流血的主要原因。
很多中国人受中国宣传媒体的引导,认为泰国人普遍的亲近皇室,这其实是个误区,而事实上泰国社会死命保皇的只是精英阶层,因为泰国皇室与精英阶层有着密不可分的利益关系。有资料说,泰国的大企业80%都有皇室成员的股份,这是泰国经济高度垄断的原因,同时也是泰国物价高昂、穷人生活艰难的原因。
但应该予以正面评价的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泰国并不这样,那时的泰皇室和资产阶级为了与泰共争夺民心,采取了很多惠及穷人的经济政策,穷人看病花钱很少,教育和住房也都有一定的福利性质。问题出在1978年,一方面出于遏制越南的原因,一方面出于经济原因,中泰两国达成了解决泰共问题的秘密协议,泰共由此开始走下坡路,至1987年,泰共彻底失败。
泰共失败后,泰皇室和泰国资产阶级没有了后顾之忧,迅速调整经济政策,原先坚持惠民的经济发展道路不走了,转而执行剥削和压迫的方针政策,农村的公立学校没了,廉价的医疗保障体制没了,对农产品的保护也没了,农民迅即走向贫困,以看病为例,普通的感冒,要花2000泰铢,相当于曼谷蓝领工人四天的工资。如果用咱中国人的话说,这叫过河拆桥。
泰国农民年人均收入1300美元,看似还可以,可事实上不是这样,因为这个平均数中包含了年收入很高的地主们的收入,如果刨除这个因素,泰国农民人均年收入乐观的说也就是1000美元左右,仅比曼谷白领工人的月薪高300美元而已。这一方面说明泰国农民生活悲惨,另一方面说明泰国中产阶级不讲道德。
毛泽东说,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但客观的看,受压迫的人也未必都反抗,而只有那些不甘于做奴隶的人,才会起来反抗。泰国农民显然属于后者,虽然武装斗争失败了,但他们却勇敢的站出来,用合法的方式开展斗争。值得赞美的是,这一次泰国农民放弃了幻想,不再依赖外援,而是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正如《国际歌》所唱:别靠神仙,也别靠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还得靠我们自己……
就目前局势的发展看,泰国农民尽管在权力上不占优势,但在国际舆论和法理上却占有巨大的优势,20xx年,支持他信的沙马被法院赶下台以后,美国《华盛顿邮报》发表署名文章,公开谴责泰国民盟,“泰国人民民主联盟很早以前就表明它不代表民主也不代表人民,而是反民主反人民……沙马的失败说明,今天的泰国社会是以保皇和独裁取代民主制度,用军方和精英人物的判断代替人民判断的行为再次取得了胜利。”
尽管美国政府至今不愿意就泰国利益集团屡屡破坏民主的行为施加压力,但强大的国际舆论已经在审判泰国皇室和军方的独裁统治,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泰国的皮诺切特必将彻底失败,因为这不但是当今世界日益民主的发展趋势所决定的,更重要的是,人多势众的泰国农民已经完全觉醒,他们绝对不会再继续扮演窑奴、包身工这样的角色。
泰国“红衫军”会投降吗?
刚刚过去的周末,曼谷被血腥和不安的气氛笼罩着。连续几日来的新一轮暴力冲突已经导致至少35人死亡,244人受伤,其中大多数为平民。
泰国陆军约三万名士兵已进驻“红衫军”集会的周边地区,“红衫军”占据的市中心也已经被政府公开宣布为“实弹射击区”。政府警告“红衫军”,如果进入这一区域,将遭到实弹攻击。而“红衫军”方面,领导人纳塔武16日表示,希望政府停止武力,“红衫军”将结束集会活动并接受和平路线图计划。除此之外,“红衫军”希望国际社会干涉泰国的局势,呼吁联合国推进双方的和谈。但遭到泰国政府的拒绝,同时拒绝了纳塔武停止武力的要求,并严令“红衫军”投降。
目前街头动乱已经影响到泰国经济,泰国财长14日称,动乱已造成相当于泰国GDP0.5%的经济损失,其中,旅游业受冲击尤为明显。暴力事件已严重影响到泰国的国家形象,曼谷的民众也被不安情绪笼罩。而由于泰国军方对阿披实政府的支持态度日趋明朗,虽然泰国军方已经明确表示不会进行军事政变,但是无论是军方还是阿披实政府,现下都希望通过强力手段,快速解决街头暴力冲突。因此,如果“红衫军”坚持反对投降,则难以避免更大的武力冲突,由军方强行驱散“红衫军”的示威人群。就目前的局势来看,政府解散、总理阿披实本人自首以满足其政治吁求的可能性较小。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
(2) 同本义
泰,亦作汰。疑泰、太、汰三形实同字。——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3) 安定平和
泰,安也。——《字汇》
宇泰定者,发乎天光。——《庄子·庚桑楚》
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论语·尧曰》
以祈国泰民安。——吴自牧《梦梁录》
家贫躬耕,粟熟则食粟,…处之泰然也。——《元史·许衡传》
否泰如天地。——《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4) 如:泰日(天下太平的时代);泰治(太平安定);泰定(安定);泰和(太平);泰平(政教清平,国泰民安。即太平);泰通(国泰政通)
(5) 奢侈
泰,侈也。——《玉篇》
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论语·述而》
(6) 又如:泰侈(骄纵奢侈);泰靡(奢靡)
(7) 骄纵;傲慢
骄泰奢侈。——《国语·晋语》
以泰于国。
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礼记》
(8) 大之极,极大
泰,大也。——《易·泰卦》释文引马注
遇泰之需。——《左传·哀公九年》。疏:“泰者,大也。”
假尔泰龟有常。——《礼记·曲礼上》。疏:“泰者,大中之大也。”
不以泰乎?——《孟子·滕文公下》
(9) 又如:泰河(大河);泰吕(大吕);泰武(强大的武力);泰运(大运,天运);泰风(大风,西风)
(10) 极 。如:泰西(极西。旧泛指西方国家);泰东(极东。泛指东亚、南亚、东南亚各国);泰玄(深奥玄妙的道理);泰古(远古,上古);泰东西(泛指欧美和东亚、南亚、东南亚各国)
名词
(1) 山名 。泰山主峰在山东省泰安县境。是“五岳”之首的东岳。又名岱宗。如:泰华(泰山与华山);泰岱(泰山);泰岳山(武当山别名)
(2) 古州名
(3) 五代唐置,明代改称保定府,治所在河北省清苑县。今为保定市
(4) 南唐置,治所在海陵(今江苏省泰州市)
(5) 县名 。在江苏省中部。汉置海陵县,明为泰州,1912年改为泰县。1949年后拆置泰州市
(6) 古酒樽名 。如:泰和汤(指酒)
(7) 六十四卦之一
象曰:天地交,泰。——《易·泰》
(8) 泰国的简称
(9) 姓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tai5 [宝安腔] tai5 [客英字典] tai5 [陆丰腔] tai5 [东莞腔] tai5 [台湾四县腔] tai5 [客语拼音字汇] tai4 [海陆丰腔] tai5
◎ 潮州话:tai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泰 | 他蓋 | 透 | 泰開 | 去聲 | 泰 | 開口一等 | 泰 | 蟹 | thad/thay | tʰɑi |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囗”(
),表示疆域。从或(即“国”)。“或”亦兼表字音。本义:邦国)(2) 周代,天子统治的是“天下”,略等于现在说的“全国”
国,邦也。——《说文》
以佐王治邦国。——《周礼·太宰》。注:“大曰邦,小曰国。”
方千里曰国畿,诅祝以叙国之信用,以资邦国之剂信。——《周礼·大司马》。注:“国谓王之国;邦国,谓诸侯国也。”
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左传·隐公元年》
丘也闻有国有邦者。——《论语·微子》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左传·庄公十年》
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汉· 贾谊《新书·过秦论上》
(3) 又如:齐国;晋国;郑国
(4) 国都,一国最高政权机关所在地。又称国城,国邑
国中九经九纬。——《考工记·匠人》。注:“城内也。”
三曰国禁。——《周礼·士师》。注:“城中也。”
在国曰市井之臣。——《孟子》。注:“谓都邑也。”
土国地漕。——《诗·邶风·击鼓》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左传·隐公元年》
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战国策·齐策》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馋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范仲淹《岳阳楼记》
(5) 又如:国中(王城之内;国内);国人(国都中的人);国迁(国都迁徙);国阴(都城北郊);国郊(国都周围地名);国禁(古代国都中的禁令);国邑(城邑);国刑(城中施行的刑罚)
(6) 国家
聊以行国。——《诗·魏风·园有桃》
国无有残。——《诗·大雅·民劳》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宋·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国人皆以诸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序》
(7) 又如:国纪(旧指国家礼制与法令);国帑(国库中的钱币);国禄(国家的俸禄);国课(国税;国家税收);国器(可主持国政的人才)
(8) 古代王、侯的封地
汉王之国,良送至 褒中。——《史记·留侯之家》
孟尝君就国于 薛。——《战国策·齐策》
(9) 又如:国租(封地的田赋)
(10) 帝王 。如:国孝(为皇帝、后妃或皇帝父母服丧);国丈(帝王的岳父);国太(帝王之母的俗称);国姻(帝王的姻亲)
(11) 部落
凡七十八国。 伯济是其一国焉。大者万余户,小者数千家,各在山海间。——《后汉书》
(12) 地方
荆州北据 汉沔,利尽南海,东连 吴会,西通 巴蜀,此用武之国。—— 晋·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诗·魏风·硕鼠》
(13) 家乡
欲逊位归国,佐吏等苦留之。——《晋书》
(14) 姓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gōng
(2) 通“工”。女工,从事手工劳动的女性
农夫释耒,红女下机。——《汉书·郦食其传》
吾已食禄,又夺园夫女红利虖。——《汉书·董仲舒传》
(3) 通“功”。
(4) 功服。丧服名
服大红十五日,小红十四日。——《汉书·景帝纪》
(5) 劳绩,功绩
雕文刻镂,伤农事者也;锦绣纂组,害女红者也。——《汉书·景帝纪》
(6) 另见
hóng
形容词
(1) (形声。从糸(
),表示与线丝有关,工声。本义:粉红色)(2) 同本义
红,帛赤白色也。——《说文》。段注:“按,此今人所谓粉红、桃红也。”
缙红繎。——《急就篇》。颜注:“红,色赤而白也。”
红,绛也,白色似绛者也。——《释名·释采帛》
红紫不以为亵服。——《论语·乡党》
(3) 又如:红衣(荷花瓣儿);红香(花瓣);红脂(蟹黄)
(4) 后也指各种红色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唐· 白居易《忆江南》
(5) 又如:红巾(红色巾。对绿林好汉的称呼,因为他们常用红巾包头,史籍上因称红巾);红灼灼(形容鲜红);红颩颩(亦作“红彪彪”。形容鲜红);红轮(红日)
(6) 象征革命、进步 。如:红区;红军
(7) 指得宠、出名、走运或事业兴旺等 。如:红人;红火;红角儿
名词
(1) 美人的代称 。如:红泪(泛指女子的眼泪);红袖(指美女);红闺(少女的卧房,同红楼);红袖添香(指有美女相伴)
(2) 红色物品
(3) 红衣服或红布。如:穿红带绿的妇女
(4) 染料。如:酸性红;碱性红;红点子(清代官吏的委任状,对人名和日期一定要用红笔点圈、钓一下);红椅子(旧时榜文最后一名底下常用红笔勾记,表示名单终止。后因称最后一名“坐红椅子”)
(5) 胭脂。如:对脸敷红
(6) 红绫等织物 ——旧时常用作礼物。如:红抹额(束在额头上的红巾);红勒帛(用红帛制的腰带);红罗(红帛);红缨帽子(清朝的礼帽,帽上披有红缨)
(7) 血的婉辞 。如:吐红(吐血);下红(便血或女性生殖道出血);红铅(妇女月经);红刀子(带血的刀子)
(8) 花的代称,花多红色,故借红代花
晓看红湿处。——唐· 杜甫《春夜喜雨》
(9) 又如:红芳(指红花);红林(盛开红花的树林);红萼(红花);红葩(红花)
(10) 喜事,嫁娶庆贺之事 。如:红白(红事与白事);红白大礼(喜事与丧事的礼仪);红鸾(算命者所说吉星中的一种,主婚配等喜事)
(11) 红利(指工商业将除去开销以外的盈余) 。如:分红(分配红利)
(12) 草名 。如:红草(即荭草。泛指红色的草);红兰(兰草的一种)
(13) 顺利;成功 。如:他唱戏唱红了
(14) 春秋时鲁国地名。在今山东省境内
秋,蒐于红。——《春秋》
动词
(1) 变红,呈现红色 。如:红头涨脸(发怒时面色泛红的样子);红蚕(老熟的蚕,体呈红色,故称);红兽(烧红的兽炭)
(2)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shā
名词
(1) 义同“杉”(
),用于“杉篙”“杉木”(2) 另见
shān
名词
(1) 亦称“沙木”,“杉木”,“杉树” 。杉科,常绿乔木。冠塔状,叶长披针形,果实球形。高可达三十米以上。木色白或淡黄,木纹平直,结构细致,易加工,能耐朽,受白蚁的危害较少。供建筑、桥梁、造纸、造船等用。如:水杉;红杉;紫杉
(2) 另见
(口语)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东莞腔] cam5 [宝安腔] cam5 [梅县腔] cam5 [沙头角腔] cam5 [客英字典] cam3 cam1 [海陆丰腔] cam6 cam1 [客语拼音字汇] cam4 [台湾四县腔] cam5 cam1 [陆丰腔] cam5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攕 | 所咸 | 生 | 咸 | 平聲 | 咸 | 開口二等 | 咸 | 咸 | ʃɐm | srem/shaem |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金文字形,从车,从勹(
,包裹)。表示用车子打包围圈的意思。古代打仗主要靠车战,驻扎时,用战车围起来形成营垒,以防敌人袭击。本义:围成营垒)(2) 同本义
军,圜围也。——《说文》
军,围也。——《广雅》
军于庐柳。——《国语·晋语》
(3) 注:“犹屯兵粮储也。”
疏而不可蹙,数而不可军者,在于慎。——《银雀山汉墓竹简》
(4) 攻杀
凡盗贼军,乡邑及家人,杀之无罪。——《周礼》
(5) 指挥作战
祝聃射中王肩,王亦能军。——《左传·桓公五年》
建德不能军,以百余骑走 饶阳。 饶阳无备,因取之。——《新唐书》
(6) 驻扎 。如:军屯(指驻屯的军队)
(7) 从军
越国女,尚耍白猿,教俺替爷军。—— 明· 徐渭《雌木兰》
名词
(1) 军队
击破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
虽入军无忿争之心。——《韩非子·解老》
亮身率诸军攻 祁山。——《三国志·诸葛亮传》
两军人马杂遝。——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英法联军。——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敌军已近寨。
军中发枪之号。
(2) 又如:军变(军队哗变);军流(充军流放);军律(军法,军纪);军门(军中长官、总督、将帅等;营门;衙署)
(3) 军队的编制单位 。古代以军为军队中最大的编制单位。春秋时各大国多设上、中、下三军,历代沿用其名,人数多少不一
五旅为师,五师为军。——《周礼·小司徒》
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周礼·夏官·序官》
万人为一军。——《国语·齐语》。注:“齐制也。”
全军为上。——《孙子·谋攻》
破军次之。
(4) 又如:歼敌一个军;军主(主一军,一军的主帅);军副(一军之副将)
(5) 兵种,军事组织的一个部分 。如:海军;空军;陆军;青年军;军仗(持兵器的仪仗护卫)
(6) 士兵
军皆殊死战。——《史记·淮阴侯列传》
(7) 明初实行卫所制度,其士兵的正式名称为“军”。如:军众(士卒);军健(兵卒);军健(士兵);军牢(士兵,军卒);军班子弟(宋时仪卫军金枪班成员的后代);军丁(兵卒;士兵)
(8) 部队中的官兵。一个有组织的战斗部队的成员。如:军分(配给军人的衣食用品)
(9) 营房,军营 。如:军壁(军营周围的营墙的防御工事);军垒(有营墙的军营);军阵(军营);军门(军营的门)
(10) 中国宋代行政区划名。与府、州、监同属于路
奉化军节度。—— 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今为宋江军。
(11) 唐于设兵戍守之地 ,设置“军”、“守捉”、“镇”、“戍”等。安史之乱后,内地也设“军”。如汴州设宣武军。“军”与“守捉”的将领称使;“镇”与“戍”的将领称镇将
(12) 阵地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唐· 高适《燕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