泣辜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泣罪。
《南齐书·竟陵文宣王子良传》:“ 禹 泣辜表仁,菲食旌约。”
泛指帝王怜恤罪人。
《隋书·于仲文传》:“伏愿垂泣辜之恩,降云雨之施,追草昧之始,録涓滴之功。” 唐 白居易 《答黄裳<请上尊号表>》:“虽恤隐泣辜,未臻三五之化。”参见“ 泣罪 ”。
引证解释
⒈ 泣罪。
引《南齐书·竟陵文宣王子良传》:“禹泣辜表仁,菲食旌约。”
⒉ 泛指帝王怜恤罪人。参见“泣罪”。
引《隋书·于仲文传》:“伏愿垂泣辜之恩,降云雨之施,追草昧之始,録涓滴之功。”
唐白居易《答黄裳<请上尊号表>》:“虽恤隐泣辜,未臻三五之化。”
泣辜的网络释义
泣辜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水,立声。本义:无声或低声地哭)
(2) 同本义
持其踵为之泣。——《战国策·赵策》
如闻泣幽咽。——唐· 杜甫《石壕吏》诗
连拜且泣。——宋· 王谠《唐语林·雅量》
太监泣别。——明· 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3) 又如:泣励(哭着激励);泣詈(边哭边骂);泣血捶膺(形容悲痛欲绝的样子);泣血(无声痛哭,泪如血涌);泣别(流泪告别)
(4) 哭 。如:泣歧(见歧路有所感伤而哭泣);泣荆(因遗失荆钗而哭泣。比喻留恋旧物,顾念旧情)
名词
眼泪
泣下沾衿。——《汉书·李广苏建传》
座中泣下谁最多。——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诗
泣下沾襟。——宋· 欧阳修《伶官传(序)》
因泣下。——清· 张廷玉《明史》
泣涕(泣泪。眼泪);饮泣(含忍眼泪,形容极其悲痛)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kip7 [沙头角腔] lip7 [客语拼音字汇] kib5 [宝安腔] kip7 [客英字典] kip7 hip7 [台湾四县腔] kip7 hip7 [东莞腔] lip8 [海陆丰腔] kip7 hip7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泣 | 去急 | 溪 | 緝B | 入聲 | 緝 | 開口三等 | 深 | 侵B | kʰĭĕp | khip/qyp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辛,古声。“辛”,是受刑的意思。本义:罪行)
(2) 同本义
辜,罪也。——《说文》。段注:“辜本非常重罪,引申之凡有罪者皆曰辜。”
民之无辜。——《诗·小雅·正月》
无罪无辜。——《诗·小雅·十月之交》
天乎无辜。——《公羊传·宣公六年》
至齐,见辜人焉。——《庄子·则阳》
赏无功之人,罚不辜之民,非所谓明也。——《韩非子·说疑》
至海陵,如 高沙,常恐无辜死。—— 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3) 又如:死有余辜;无辜
(4) 灾难,祸害
害遍生民,辜及朽骨。——《汉书》
(5) 通“故”(
)。原故,原因般纷纷其离此尤兮,亦夫子之辜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动词
(1) 惩罚,治罪
挟目而辜。——《说苑·杂言》
(2) 肢解,分裂肢体
杀王之亲者辜之。——《周礼·秋官·掌戮》
大罪莫重辜磔于市。——《韩非子·内储说上》
(3) 又如:辜磔(肢解躯体并弃于市的一种酷刑);辜人(受辜磔刑弃于市的人)
(4) 辜负,亏负
幸得展张今日翅,不能辜负昔时心。——唐· 白居易《戊申岁暮咏怀》
(5) 又如:辜恩不报;辜人誓言;辜恩背义(辜负恩德背弃大义,做出对不起别人的事)
(6) 专固,垄断
初置騄骥监丞,领受郡国调马。豪右辜榷,马匹至二百万。——《后汉书·灵帝纪》
(7) 又如:辜较(垄断,剥夺他人利益);辜榷(独占,垄断,专固)
(8) 通“苦”(
)。困扰楚与 中国侠(挟)而击之, 郑罢弊危亡,终身愁辜。——《春秋繁露·竹林》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gu1 ku1 [客英字典] ku1 [沙头角腔] ku1 [陆丰腔] gu1 [台湾四县腔] gu1 ku1 [梅县腔] ku1 [客语拼音字汇] gu1 [宝安腔] ku1 gu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孤 | 古胡 | 見 | 模 | 平聲 | 虞 | 開口一等 | 模 | 遇 | ko/ku | k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