泣诉

qì sù [ qi su]
繁体 泣訴
注音 ㄑ一ˋ ㄙㄨˋ

词语释义

泣诉 qìsù

(1) 哭着控诉

accuse while weeping

(2) 哭着诉说悲伤之事

tell one’s sorrows in tears

词语解释

  1. 亦作“ 泣愬 ”。流泪诉说;哭着控诉。

    宋 沉作喆 《寓简》卷十:“ 明皇 时,番胡入见,伶人讥其貌,不能堪,相与泣诉於上前。”《东周列国志》第六一回:“ 献公 使教其嬖妾,嬖妾不率教, 师曹 鞭之十下,妾泣愬於 献公 。” 徐特立 《致张敬尧的公开信》:“ 特立 于七月内因事返乡,四邻父老咸来泣诉。”

引证解释

⒈ 亦作“泣愬”。流泪诉说;哭着控诉。

宋沉作喆《寓简》卷十:“明皇时,番胡入见,伶人讥其貌,不能堪,相与泣诉於上前。”
《东周列国志》第六一回:“献公使教其嬖妾,嬖妾不率教, 师曹鞭之十下,妾泣愬於献公。”
徐特立《致张敬尧的公开信》:“特立于七月内因事返乡,四邻父老咸来泣诉。”

泣诉的国语词典

哭著诉说,哭著控诉。

如:「箫声悠扬,仿佛在泣诉一段凄美的故事。」

泣诉的网络释义

泣诉

  • 泣诉是汉语词语,
  • 拼音:qì sù,
  • 意思是流泪诉说;哭着控诉。
  • 泣诉造句

    闻仲悲咽泣诉,将事情的经过细细说完,三仙齐动悲声,闻仲忙取袍服所包金蛟剪放于案上,三位娘娘展开,睹物伤情,泪不能干。
    总是在网络上搜索你,总是在离别时泣诉你,总是在夜梦中遇到你,总是在电话旁守候你,总是在照片前思念你,总是在饥饿时更想你。
    警笛声声撼人心,泣诉当年倭寇侵。一寸河山一寸血,卢沟月映金陵难。九一八事变纪念日,柳条湖畔祭忠魂,草木皆兵齐默哀,奋发图强看我辈,勿忘国耻强中华!
    剑风破空,宛如怨妇泣诉,人影交错,仿佛顽猴戏树。
    她有一次偶然听到来辽阳的二妈对子灵低声泣诉要他找子杰,可是这没法做证。
    王陵的母亲却向使者泣诉说请为我告诉王陵,要敬谨地侍奉汉王,汉王是一位好领袖,不要因为我被虏在此,就抱持二心。
    仿佛是苍天听到了他心底的泣诉,“咔嚓”。
    奚吉利私下询问赛婵娟,赛婵娟泣诉奚郎不必问了,你是争不过人家的,再说人家待妾也是真心。
    龙远抬头望了几眼,可惜整个鬼族的夜视能力也不是那么厚道,稍远一点仍旧黑摸瞎的一片,耳边的风声刮起来就意外的寒厉,透着及扽泣诉的味道。
    这一隅心城,为雨水、眼泪与江涛冲决而坍陷,莫非在蜿蜒泣诉一个梦境的凄美结局?
    花落风舞如泣诉,无奈花落知多少!
    闻太师悲咽泣诉,泪雨如珠,详细的诉说了赵公明自来之后发生的一切。
    每当他伤心无助会赶往疯人院寻找母爱,或者赶往柿子林对着白石神像发泄泣诉。
    感谢你,亲爱的知交,在我陷于最阴暗低谷的日子里,不厌其烦的倾听我对无法挽回伤逝的泣诉,为我分解忧痛!
    舟泛何处,泣诉尽空袅,千里烟波无奈。
    闻太师闻言之后顿时就是悲咽泣诉,泪雨如珠,泣道道兄赵公明不幸遭萧升、曹宝收了定海珠去。
    武王含泪,撮土焚香,跪拜在地,称臣泣诉曰臣非不放殿下,奈众老师要顺守天命,实非臣之罪也。

    汉字详情

    [qi]
    部首: 331
    笔画: 8
    五笔: IUG
    五行:
    仓颉: EYT
    四角: 30118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水,立声。本义:无声或低声地哭)

    (2) 同本义

    持其踵为之泣。——《战国策·赵策》

    如闻泣幽咽。——唐· 杜甫《石壕吏》诗

    连拜且泣。——宋· 王谠《唐语林·雅量》

    太监泣别。——明· 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3) 又如:泣励(哭着激励);泣詈(边哭边骂);泣血捶膺(形容悲痛欲绝的样子);泣血(无声痛哭,泪如血涌);泣别(流泪告别)

    (4) 哭 。如:泣歧(见歧路有所感伤而哭泣);泣荆(因遗失荆钗而哭泣。比喻留恋旧物,顾念旧情)

    名词

    眼泪

    泣下沾衿。——《汉书·李广苏建传》

    座中泣下谁最多。——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诗

    泣下沾襟。——宋· 欧阳修《伶官传(序)》

    因泣下。——清· 张廷玉《明史》

    泣涕(泣泪。眼泪);饮泣(含忍眼泪,形容极其悲痛)

    英文翻译

    cry, sob, weep

    方言集汇

    ◎ 粤语:jap1
    ◎ 客家话:[梅县腔] kip7 [沙头角腔] lip7 [客语拼音字汇] kib5 [宝安腔] kip7 [客英字典] kip7 hip7 [台湾四县腔] kip7 hip7 [东莞腔] lip8 [海陆丰腔] kip7 hip7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二十六緝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去急緝B入聲開口三等侵Bkʰĭĕpkhip/qyp
    [su]
    部首: 226
    笔画: 7
    五笔: YRYY
    五行:
    仓颉: IVHMY
    四角: 32741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本义:告状;控告)

    (2) 同本义

    诉,告也。——《说文》

    负孝公之周愬天子。——《公羊传·昭公三十一年》

    必东愬于齐。——《战国策·齐策》

    即连楮为巨幅,广二丈,大书一“屈”字,以两竿夹揭之,走诉行御史台。——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3) 又如:起诉;上诉;公诉;诉呈(诉状);诉权(起诉和诉原的权利);诉辩(申诉并辩白);诉牒(诉状);诉告(上诉;告状)

    (4) 告诉,说给人听

    正遇延平二人,诉说前事。——《三国演义》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吾与并肩携长,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林觉民《与妻书》

    (5) 又如:诉怨(对人诉说怨愤之情);诉长道短(原原本本地向人诉说);诉事(陈诉事情);诉屈(申诉冤屈);诉言(诉说)

    (6) 求,求助 。如:诉诸武力

    (7) 有事实根据地说人坏话。通“愬

    取货于宣伯而诉公于 晋侯。——《左传·成公十六年》

    公伯寮愬 子路于 季孙——《论语·宪问》

    英文翻译

    accuse; sue; inform; narrate

    方言集汇

    ◎ 粤语:sou3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