泣涕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眼泪。
《诗·邶风·燕燕》:“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晋 陶潜 《咏贫士》之七:“年飢感仁妻,泣涕向我流。” 南朝 梁 沉约 《齐故安陆昭王碑》:“独居不御酒肉,坐卧泣涕霑衣。”
哭泣。
《荀子·大略》:“ 曾子 泣涕曰:‘有异心乎哉!’” 宋 苏舜钦 《答杜公书》:“设丈人有此才,逢此时,而不得此位,则某必当叹息泣涕而相弔。” 清 戴名世 《先大人诗序》:“自恨无以发名成业,以振先人之盛德与其文章,於是泣涕而书之。”
引证解释
⒈ 眼泪。
引《诗·邶风·燕燕》:“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晋陶潜《咏贫士》之七:“年飢感仁妻,泣涕向我流。”
南朝梁沉约《齐故安陆昭王碑》:“独居不御酒肉,坐卧泣涕霑衣。”
⒉ 哭泣。
引《荀子·大略》:“曾子泣涕曰:‘有异心乎哉!’”
宋苏舜钦《答杜公书》:“设丈人有此才,逢此时,而不得此位,则某必当叹息泣涕而相弔。”
清戴名世《先大人诗序》:“自恨无以发名成业,以振先人之盛德与其文章,於是泣涕而书之。”
泣涕的国语词典
悲伤流泪。
泣涕的网络释义
泣涕
泣涕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水,立声。本义:无声或低声地哭)
(2) 同本义
持其踵为之泣。——《战国策·赵策》
如闻泣幽咽。——唐· 杜甫《石壕吏》诗
连拜且泣。——宋· 王谠《唐语林·雅量》
太监泣别。——明· 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3) 又如:泣励(哭着激励);泣詈(边哭边骂);泣血捶膺(形容悲痛欲绝的样子);泣血(无声痛哭,泪如血涌);泣别(流泪告别)
(4) 哭 。如:泣歧(见歧路有所感伤而哭泣);泣荆(因遗失荆钗而哭泣。比喻留恋旧物,顾念旧情)
名词
眼泪
泣下沾衿。——《汉书·李广苏建传》
座中泣下谁最多。——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诗
泣下沾襟。——宋· 欧阳修《伶官传(序)》
因泣下。——清· 张廷玉《明史》
泣涕(泣泪。眼泪);饮泣(含忍眼泪,形容极其悲痛)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kip7 [沙头角腔] lip7 [客语拼音字汇] kib5 [宝安腔] kip7 [客英字典] kip7 hip7 [台湾四县腔] kip7 hip7 [东莞腔] lip8 [海陆丰腔] kip7 hip7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泣 | 去急 | 溪 | 緝B | 入聲 | 緝 | 開口三等 | 深 | 侵B | kʰĭĕp | khip/qyp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水,弟声。先秦时期,“涕”指眼泪,后来出现了“泪”,两字就同义并用了。本义:眼泪)
(2) 同本义
涕,泣也。——《说文》。段注:“泣也二字当作目液也三字。转写之误也。 毛传皆云:“自目出曰涕。”
悲愁垂涕。——《列子·汤问》
涕流离而从横。——司马相如《长门赋》
涕零如雨。——《诗·小雅·小明》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楚辞·离骚》
临表涕零。——诸葛亮《出师表》
汪然出涕。——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涕泪满衣裳。——唐·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德威流涕。—— 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3) 又如:涕泗(眼泪和鼻涕);痛哭流涕
(4) 鼻涕
目泪下落,鼻涕长一尺。——王褒《僮约》
攀柏悲号,涕泪著树,树皆枯。——《晋书·王褒传》
(5) 又如:涕唾(鼻涕和唾液);涕泪(鼻涕和眼泪。亦专指眼泪)
(6) 痰
肺中寒,吐浊涕。——《金匮要略》
动词
(1) 流泪;哭泣
涕,涕流貌。——《说文》
不敢唾涕。——《礼记·内则》
父母唾涕不见。
因笑王、 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 陈高《念奴娇》
(2) 又如:涕欷(流泪叹息);涕淫淫(泪流不止的样子);涕洟(涕泪俱下;哭泣);涕血(泣血);涕泗滂沱(沲)(涕泪如雨);涕涟(泪流不断的样子)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沙头角腔] tai1 [梅县腔] ti5 [台湾四县腔] ti5 pi5 [客英字典] ti5 [海陆丰腔] ti6 pi6 [宝安腔] ti5 [东莞腔] ti3 [客语拼音字汇] ti4
◎ 潮州话:ti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體 | 他禮 | 透 | 齊開 | 上聲 | 薺 | 開口四等 | 蟹 | 齊 | tʰiei | thex/the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