泣前鱼

qì qián yú [ qi qian yu]
繁体 泣前魚
注音 ㄑ一ˋ ㄑ一ㄢˊ ㄩˊ

词语释义

《战国策.魏策四》:"魏王与龙阳君共船而钓。龙阳君得十余鱼而涕下。王曰:'有所不安乎?如是,何不相告也?'对曰:'臣无敢不安也。'王曰:'然则何为涕出?'曰:'臣为王之所得鱼也。'王曰:'何谓也?'对曰:'臣之始得鱼也,臣甚喜。后得又益大,今臣直欲弃臣前之所得鱼矣。今以臣之凶恶﹐而得为王拂枕席。今臣爵至人君,走人于庭,辟人于途。四海之内,美人亦甚多矣,闻臣之得幸于王也,必褰裳而趋王,臣亦犹曩臣之前所得鱼也。臣亦将弃矣,臣安能无涕出乎?'"后以"泣前鱼"比喻因失宠和被遗弃而悲伤。

词语解释

  1. 《战国策·魏策四》:“ 魏王 与 龙阳君 共船而钓。

    龙阳君 得十餘鱼而涕下。王曰:‘有所不安乎?如是,何不相告也?’对曰:‘臣无敢不安也。’王曰:‘然则何为涕出?’曰:‘臣为王之所得鱼也。’王曰:‘何谓也?’对曰:‘臣之始得鱼也,臣甚喜。后得又益大,今臣直欲弃臣前之所得鱼矣。今以臣之兇恶,而得为王拂枕席。今臣爵至人君,走人於庭,辟人於途。四海之内,美人亦甚多矣,闻臣之得幸於王也,必褰裳而趋王,臣亦犹曩臣之前所得鱼也。臣亦将弃矣,臣安能无涕出乎?’”后以“泣前鱼”比喻因失宠和被遗弃而悲伤。 南朝 齐 陆厥 《中山王孺子妾歌》:“ 子瑕 矫后驾, 安陵 泣前鱼。” 唐 于武陵 《长信宫》诗之一:“一从悲画扇,几度泣前鱼。”亦省作“ 泣鱼 ”。 清 曹寅 《无题再调昼公》诗:“红袖泣鱼 周小史 ,緑鞲喝盏 郑樱桃 。”参见“ 前鱼 ”。

引证解释

⒈ 《战国策·魏策四》:“魏王与龙阳君共船而钓。参见“前鱼”。

龙阳君得十餘鱼而涕下。王曰:‘有所不安乎?如是,何不相告也?’对曰:‘臣无敢不安也。’王曰:‘然则何为涕出?’曰:‘臣为王之所得鱼也。’王曰:‘何谓也?’对曰:‘臣之始得鱼也,臣甚喜。后得又益大,今臣直欲弃臣前之所得鱼矣。今以臣之兇恶,而得为王拂枕席。今臣爵至人君,走人於庭,辟人於途。四海之内,美人亦甚多矣,闻臣之得幸於王也,必褰裳而趋王,臣亦犹曩臣之前所得鱼也。臣亦将弃矣,臣安能无涕出乎?’”
后以“泣前鱼”比喻因失宠和被遗弃而悲伤。 南朝齐陆厥《中山王孺子妾歌》:“子瑕矫后驾, 安陵泣前鱼。”
唐于武陵《长信宫》诗之一:“一从悲画扇,几度泣前鱼。”
亦省作“泣鱼”。 清曹寅《无题再调昼公》诗:“红袖泣鱼周小史,緑鞲喝盏郑樱桃。”

泣前鱼的网络释义

泣前鱼

  • 泣前鱼,典故名,典出《战国策》卷二十五《魏策四》。龙阳君从钓得大鱼而要抛弃小鱼,联想到自己有朝一日亦有可能象自己要抛弃小鱼那样为魏王所遗弃。因而流泪。后以"泣前鱼"比喻因失宠和被遗弃而悲伤。
  • 汉字详情

    [qi]
    部首: 331
    笔画: 8
    五笔: IUG
    五行:
    仓颉: EYT
    四角: 30118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水,立声。本义:无声或低声地哭)

    (2) 同本义

    持其踵为之泣。——《战国策·赵策》

    如闻泣幽咽。——唐· 杜甫《石壕吏》诗

    连拜且泣。——宋· 王谠《唐语林·雅量》

    太监泣别。——明· 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3) 又如:泣励(哭着激励);泣詈(边哭边骂);泣血捶膺(形容悲痛欲绝的样子);泣血(无声痛哭,泪如血涌);泣别(流泪告别)

    (4) 哭 。如:泣歧(见歧路有所感伤而哭泣);泣荆(因遗失荆钗而哭泣。比喻留恋旧物,顾念旧情)

    名词

    眼泪

    泣下沾衿。——《汉书·李广苏建传》

    座中泣下谁最多。——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诗

    泣下沾襟。——宋· 欧阳修《伶官传(序)》

    因泣下。——清· 张廷玉《明史》

    泣涕(泣泪。眼泪);饮泣(含忍眼泪,形容极其悲痛)

    英文翻译

    cry, sob, weep

    方言集汇

    ◎ 粤语:jap1
    ◎ 客家话:[梅县腔] kip7 [沙头角腔] lip7 [客语拼音字汇] kib5 [宝安腔] kip7 [客英字典] kip7 hip7 [台湾四县腔] kip7 hip7 [东莞腔] lip8 [海陆丰腔] kip7 hip7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二十六緝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去急緝B入聲開口三等侵Bkʰĭĕpkhip/qyp
    qián [qian]
    部首: 213
    笔画: 9
    五笔: UEJJ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TBLN
    四角: 80221

    详细解释

    动词

    (1) (本义:前进)

    (2) 同本义

    前,进也。——《广雅》

    然而驱之不前,却之不止。——《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相如视 秦王无意偿 赵城,乃前曰。——《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罗敷前致词。——《乐府诗集·陌上桑》

    听妇前致词。——唐· 杜甫《石壕吏》

    狼不敢前。——《聊斋志异·狼三则》

    驰而前。——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孔子下车而前。——《庄子》

    (3) 又如:前却(进退);前迈(前行,前进);前旌(仪仗中前行的旗帜)

    (4) 引导

    尸谡祝前。——《仪礼·特牲礼》。注:“犹导也。”

    张若、 謵朋前马。——《庄子·徐无鬼》

    (5) 又如:前王(古代举行仪式时在前面引导帝王);前马(在马前引导或护卫)

    (6) 进见

    允乞更一见,然后为诏。诏引前。——《魏书》

    (7) 通“翦”。剪裁

    无前则徵多,徵多故富。——《韩非子·八经》

    名词

    (1) 前面,与“后”相对;正面

    在前上处。——《诗·邶风·简兮》

    百夫荷素质之旗于王前。——《周书·克殷》

    近出前后。——唐· 柳宗元《三戒》

    犬坐于前。——《聊斋志异·狼三则》

    恐前后受敌。

    (2) 又如:前队(前锋);前途(前面;前边);前件(前已述及的人或事物;逻辑学用语。与“后件”对称。假言判断中规定条件的判断叫“前件”,以前件为条件的判断叫“后件”);前行(前锋);前和(枪的前额);前轨(犹前辙);前军(先头部队)

    (3) 与“后”相对,时间在先

    我未之前闻也。——《礼记·檀弓》。注:“犹故也。”

    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史记·秦始皇纪赞》

    前知其如此。——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前时之闻。——宋· 王安石《伤仲永》

    前人之述。——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说前代事。——清· 周容《芋老人传》

    (4) 又如:前倨后恭(先傲慢,后谦恭);前光(先人的光辉);前番(前一次;上一次);前埭(上次);前限(前次的限期);前半三世(前半生);前家(前妻);前家儿(前妻之子);前星(指太子);前行(旧时美称吏员);前绪(前人的功业)

    (5) 预先;事前

    可以前知。——《礼记·中庸》。注:“亦先也。”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答司马谏议书》

    (6) 又如:日前;生前;午前;前知(预知;有预见;事先知道);前算(事前筹划);前虑(事前的谋虑);前觉(犹先觉)

    (7) 目前

    事效见前。——《汉书·严助传》。注:“前,目前也。”

    (8) 通“箭”。箭竹

    有竹前檀柘之壤。——《管子·山国轨》

    形容词

    (1) 从前的 。如:前部长;前主任

    (2) 未来的 。如:前景;前程;前途

    英文翻译

    in front, forward; preceding

    方言集汇

    ◎ 粤语:cin4
    ◎ 客家话:[梅县腔] cien2 [东莞腔] cen2 [客英字典] cien2 [台湾四县腔] cien2 [沙头角腔] cien2 [宝安腔] cen2 [海陆丰腔] cien2 [客语拼音字汇] qian2 [陆丰腔] tsian3
    ◎ 潮州话:zoiⁿ5 [揭阳、潮阳]zaiⁿ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一先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昨先先開平聲開口四等dzʰienzen/dzen
    [yu]
    部首: 810
    笔画: 8
    五笔: QGF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NWM
    四角: 27106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鱼形。本义:一种水生脊椎动物)

    (2) 完全水生并在水中呼吸的有头冷血脊椎动物,包括圆口类、板鳃类和具有软骨或硬骨骨骼的高等有鳃水生脊椎动物

    鱼,水虫也。象形。鱼尾与燕尾相似。——《说文》

    豚鱼吉。——《易·中孚》

    鱼木精。——《论衡·指瑞》

    鱼十有五。——《仪礼·特牲礼》

    鱼网之设。——《诗·邶风·新台》

    鲜鱼曰脡祭。——《礼记·曲礼》

    鱼上冰,獭祭鱼。——《吕氏春秋》

    白鱼跃入王舟中。——《史记·周本记》

    (3) 又如:鱼鲩冠儿(女道士戴的鱼脑骨似的尖形帽子);鱼鳞册(“鱼鳞图册”的简称。官府为征派赋役而编造的土地薄册);鱼烂(像鱼鳞那样成了一小块一小块的);鱼轩(用鱼皮装饰的一种车辆,为贵妇乘用);鱼脍(切得很细的鱼肉。特指生食的鱼片);鱼市(批售鱼类的市场);鱼质龙文(外貌似龙,而实质为鱼。比喻虚有其表);鱼米(鱼类和米粮);鱼秧(比鱼苗稍大的小鱼);鱼鱼雅雅(形容威仪整肃的样子。因为鱼贯行,鸦飞成阵)

    (4) 某些像鱼的水生动物

    鱼甲烟聚,貝胄星罗。——《文选·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

    (5) 又如:鱼甲(鲨鱼皮铠甲);鱼须(鲨鱼的须);鲸鱼;鳄鱼;甲鱼;鲵鱼

    (6) 两眼白色的马

    (7) 中医穴位名。指手拇指(或足姆趾)后方的掌(或跖)骨处有明显肌肉隆起,状如鱼腹的部位

    大渊,鱼后一寸陷者中也,为腧。——《灵枢经》

    (8) 唐代作为符信用的铜鱼符 。如:鱼契(鱼形的符信);鱼符(意同鱼契)

    (9) 古代木制成鱼形的信函 。如:鱼素(书信);鱼书(书信);鱼沉雁杳(比喻音信断绝);鱼肠尺素(指书信);鱼鸿(代指送信人);鱼幅(书信);鱼封(书信)

    (10) 姓

    动词

    (1) “渔”的古字。打鱼,捕鱼

    以佃以鱼。——《易·系辞下》

    公将如棠观鱼者。——《左传·隐公五年》

    抛掉一官如粪壤,好随鱼舸此中间。——宋· 孔武仲《自实丰仓归》

    (2) 又如:鱼罟(鱼网);鱼户(捕渔之家);鱼船(钓鱼或捕鱼的船只);鱼钓(钓鱼);鱼榔(捕鱼时用来惊鱼入网的木棒);鱼舸(渔船。又作“鱼舲”);鱼罩(捕鱼竹罩)

    英文翻译

    fish; surname; KangXi radical 195

    方言集汇

    ◎ 粤语:jyu4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