泚笔

cǐ bǐ [ci bi]
繁体 泚筆
注音 ㄘˇ ㄅ一ˇ

词语释义

以笔蘸墨。

词语解释

  1. 以笔蘸墨。

    《新唐书·岑文本传》:“或策令丛遽,敕吏六七人泚笔待,分口占授,成无遗意。” 清 王晫 《今世说·企羡》:“且读且嘆,遂泚笔为序。” 郁达夫 《志亡儿耀春之殇》诗之一:“虚堂月落星繁夜,泚笔为文记 耀春 。”

引证解释

⒈ 以笔蘸墨。

《新唐书·岑文本传》:“或策令丛遽,敕吏六七人泚笔待,分口占授,成无遗意。”
清王晫《今世说·企羡》:“且读且嘆,遂泚笔为序。”
郁达夫《志亡儿耀春之殇》诗之一:“虚堂月落星繁夜,泚笔为文记耀春。”

泚笔的国语词典

以笔蘸墨,等候书写。

泚笔的网络释义

泚笔

  • 泚笔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cǐ bǐ,是指以笔蘸墨。
  • 汉字详情

    [ci]
    部首: 331
    笔画: 9
    五笔: IHXN
    五行:
    仓颉: EYMP
    四角: 32110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从水,此声。本义:清澈的样子)

    (2) 同本义 。

    泚,清也。——《说文》

    (3) 又如:清泚(清澈)

    (4) 通“玼”。鲜明的样子

    新台有泚,河水弥弥。——《诗·邶风·新台》

    术假金洞光,景逾瑶台泚。——宋· 赵汝谈《翠蛟亭和巩栗斋韵》

    动词

    (1) 冒汗

    其颡有颡。——《孟子》

    (2) 又如:泚泚(汗出貌);泚颊(汗流脸颊);泚颜(犹汗颜)

    (3) 用笔蘸墨 。如:泚笔(以笔沾墨)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粤语:ci2
    ◎ 客家话:[客英字典] cih3 [台湾四县腔] cih3 [梅县腔] ze3 [海陆丰腔] cih3
    ◎ 潮州话:徐余2(此)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四紙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雌氏支A開上聲開口三等支Achiex/cieetsʰĭe
    [bi]
    部首: 624
    笔画: 10
    五笔: TTFN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
    仓颉: HHQU
    四角: 88714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竹,从聿。“聿”( ),是“笔”的本字,小篆象以手执笔。古时毛笔笔杆都是以竹制成,故从竹。简化字“笔”,“从竹从毛”会意,指旧时用的毛笔。此字最早见于北齐隽修罗碑,是六朝时的俗字。也见于《集韵》。本义:毛笔)

    (2) 同本义

    筆,秦谓之筆。从聿从竹。——《说文》。按,此 秦制字。 秦以竹为之,加竹。

    史载笔,士载言。——《礼记·曲礼》

    不能竟书而搁笔。——清· 林觉民《与妻书》

    (3) 又如:毛笔;钢笔;圆珠笔;笔削(修改文章);笔帕之敬(雅洁的礼品);笔楮难穷(文字难以充分表达。楮:纸的代称)

    (4) 指字画诗文等以笔书写绘制而成的作品 。如:笔圣(超绝凡常的书法家);笔精(指文章精妙)

    (5) 散文,相对诗而言 。如:笔文(书面文辞);笔述(文字记述)

    (6) 笔迹。指组成汉字的点、横、直、钩、撇、捺等而言。亦指字迹 。如:“天”字有四笔;笔形(笔画的形状);笔脚(字迹;笔迹)

    (7) 笔法。曲笔,伏笔

    以细笔钩勒形廓者也。——蔡元培《图画》

    动词

    (1) 书写;记载

    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史记·孔子世家》

    (2) 又如:代笔;笔资(笔头上的功夫);笔吏(专门抄写文字的小吏)

    量词

    用于款项、书画的量,如:一笔款;三笔账;写得一笔好字

    英文翻译

    writing brush; write; stroke

    方言集汇

    ◎ 粤语:bat1

    宋本广韵

    泚笔的同拼音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