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指河流两岸之间的宽度。
词语解释
指河流两岸之间的宽度。
孙中山 《建国方略·第二计划》:“其第一泛滥之 米子洲 上游支流,应行闭塞,别割该洲外面一幅,使本流河幅足用。”
引证解释
⒈ 指河流两岸之间的宽度。
引孙中山《建国方略·第二计划》:“其第一泛滥之米子洲上游支流,应行闭塞,别割该洲外面一幅,使本流河幅足用。”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水,可声。本义:黄河)
(2) 同本义
河,河水出敦煌塞外 昆仑山,发原注海。——《说文》
导河积石。——《书·禹贡》
河阳之北。——《列子·汤问》
三豕涉河。——《吕氏春秋·慎行论》
(3) 又如:河堧(黄河河边之地);河湟(黄河与湟水);河朔(泛指黄河北岸的地方);河洛(黄河与洛水);河堑(黄河沿岸的壕沟)
(4) 河流的通称
南方无河也,冀州凡水大小皆谓之河。——《汉书·司马相如传》注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韩信钓河曲。——《后汉书·郦炎传》
散作满河星。——清· 查慎行《舟夜书所见》
河出伏流。——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鸡翼城河面。——《广东军务记》
沿河施放。
(5) 又如:河次(河边);河浒(河边;河畔);河畔(河滨);河津(河流的渡口);河洲(河中可居的陆地)
(6) 天河,银河
秋河曙耿耿。——谢元晖《诗》。注:“天汉也。”
(7) 又如:河星(银河中的星星);河云(指银河)
(8) 指河洲,河滨 。如: 河津(河边的渡口);河澳(河边弯曲的地面);河润(指沿河湿润之地);河濆(河边,沿河的高地)
(9) 指河伯 。如:河公(河伯);河庭(河伯的住所)
(10) 指河图 。如:河纪(指河图)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东莞腔] ho2 [陆丰腔] ho3 [梅县腔] ho2 [台湾四县腔] ho2 [客英字典] ho2 [宝安腔] ho2 [客语拼音字汇] ho2 [沙头角腔] ho2 [海陆丰腔] ho2
◎ 潮州话:ho5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何 | 胡歌 | 匣 | 歌 | 平聲 | 歌 | 開口一等 | 果 | 歌 | ɣɑ | gha/ha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巾,畐(
)声。从“巾”表示与布帛有关。声符“畐”训“满”(参“福”字条),在字中亦兼有表义作用。布帛的宽度(广)与“满”有相通之处,故可以引申。本义: 布帛的宽度)(2) 同本义。古制一幅为二尺二寸。今为布帛、呢绒等宽度的通称
幅,布帛广也。——《说文》
布帛二尺二寸为幅。——《汉书·食货志》
半幅终幅。——《仪礼·士丧礼》。注:“半幅一尺,终幅二尺。”
邪幅在下。——《诗·小雅·采菽》。注:“邪缠束,故名邪幅。”
幅巾。——《后汉书·符融传》。注:“以一幅为之。”
(3) 又如:单幅,双幅;宽幅的白布;幅裂(像布幅一样割裂);幅巾(古代用全幅细绢裹头的头巾。男子用以束发,也叫幞头);幅练(成幅的白练)
(4) 引申指地面或书画面的广狭
幅陨既长。——《诗·商颂·长发》
幅者,所以正曲枉也。——《列女传·母仪》
即连楮为巨幅,广二丈,大书一“屈”字。——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5) 又如:篇幅;振幅
(6) 界限,限度 。如:幅程(范围,尺度);幅利(使贪利之心有所节度)
(7) 指布帛或纸张
其男子衣以横幅,但结束相连,略无缝缀。——《晋书》
量词
——记述长条或方形的东西。如:一幅画;一幅对子
动词
覆盖,用东西遮在…上面
一茎竹稿剔船尾,两幅青幕幅船头。——白居易《泛小舱》
形容词
通“福”。古称富贵寿考为福
幅陨既长,有娀方将。——《诗·商颂·长发》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fuk7 buk7 [陆丰腔] fuk7 [客语拼音字汇] bug5 fug5 [东莞腔] fuk7 [客英字典] fuk7 [海陆丰腔] buk7 fuk7 [宝安腔] fuk7 buk7 [台湾四县腔] buk7 fuk7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福 | 方六 | 幫 | 屋三 | 入聲 | 屋 | 開口三等 | 通 | 東 | pĭuk | piu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