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泡散

tāng pào sàn [tang pao san]

词语释义

汉语词汇。

汉字详情

tāng,shāng [tang,shang]
部首: 331
笔画: 6
五笔: INRT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ENSH
四角: 37127

详细解释

shāng

(1)〔汤汤〕大水急流的样子,如“河水汤汤”,“浩浩汤汤”。

(2)(湯)

(2) 另见 tāng

tāng

名词

(1) (形声。从水,昜( yáng)声。本义:热水;开水)

(2) 同本义

汤,热水也。——《说文》

见不善如探汤。——《论语·季氏》

薪火水汤以济之。——《墨子·备梯》

日中如探汤。——《列子·汤问》

踔出汤中。——晋· 干宝《搜神记》

王头随堕汤中。

分其汤肉葬之。

(3) 又如:汤羊(经过开水处理的整只羊);汤火(滚水与烈火);汤炭(滚水与炭火);汤婆子(充以热水放在被中取暖的铜制扁圆形容器);汤浴(洗热水澡)

(4) 菜汤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唐· 王建《新嫁娘》

(5) 又如:汤脚(剩汤);汤玉(汤饼);汤饭

(6) 把草药放在水里熬得的液态药剂 。如:汤粥(汤药和稀饭);汤散(汤药和散剂);汤引(药引子)

(7) 饮料 。如:汤点(茶点);汤神(煮茶技艺高超的人);汤瓶(煮茶水用的瓶);汤茗(茶水)

(8) 汤池,护城河

金汤失险,车书共道。——《后汉书》

(9) 商朝的开国之君 。又称成汤、成唐、武汤、武王、天乙等。如:汤武之道(指商汤与周武王讨伐暴君之事);汤鼎(商汤时所铸之鼎);汤刑(商汤制定的刑法);汤武(商汤与周武王的并称)

(10) 古州名

(11) 唐置,辖境在今越南的凉山、朗高、鸿基之间的地区

(12) 唐勃海置,金废。故治在今辽宁省辽中县东北

(13) 山名

(14) 在北京市昌平县东,有大小二汤山。大汤山三峰并峙。小汤山南有温泉

(15) 在南京市东,有温泉,建有浴池,为疗养地

(16) 温泉 。如:汤井(汤泉,温泉);汤殿(温泉浴室);汤池(温泉浴池)

(17) 姓

(18) 另见 shāng;tàng

tàng

动词

(1) 通“烫”。加热

疾之居腠理也,汤之所及也。——《扁鹊仓公列传》

汤其酒百樽。——《山海经·西山经》

(2) 又如:汤羊(宰羊后,用开水煺毛);汤桶(烫酒桶)

(3) 触,碰

那个有福的汤着他身儿,也情愿一个死。——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你汤我一汤,拷了你那腰截骨。——石君宝《秋胡戏妻》

(4) 遇上,碰上

好道汤着饿鬼了。——《西游记》

(5) 另见 shāng;tāng

英文翻译

hot water; soup, gravy, broth

方言集汇

◎ 粤语:tong1
◎ 潮州话:teng1(thng) tang1(thang) siang1(siang)

宋本广韵

pào,pāo [pao]
部首: 331
笔画: 8
五笔: IQNN
五行:
仓颉: EPRU
四角: 37112

详细解释

pāo

名词

(1) 古水名。又名丰水

泡,泡水,出 山阳平乐,东北入 泗。——《说文》

(2) 鼓起而松软的东西 。如:豆腐泡儿;眼泡儿

形容词

(1) 盛大

泡,盛也。——《方言》二

(2) 又如:泡溲(水盛大的样子)

(3) 〈方〉∶虚而松软 。如:这块木料发泡;泡枣

量词

(1) 用于屎尿或涕泪 。如:撒一泡尿;拉泡屎

(2) 相当于“番”、“回”

顺便去会制台,着实恭维一泡。——《文明小史》

(3) 另见 pào

pào

名词

(1) (形声。从水,包声。本义:浮沤,水泡)

(2) 同本义 。如:水泡;肥皂泡

(3) 像水泡一样的东西 。如:手上起了泡;泡灯(同“炮灯”。一种圆形的灯);泡头钉(钉的一种。钉帽鼓起呈泡状);泡幻(如水泡般空幻);血泡

动词

(1) 用沸水、热水烫浸,或将东西浸在水中 。如:泡种谷;泡咖啡;泡茶(把干果、蜜饯等泡在茶里,叫泡茶);泡在牛奶里的面包

(2) 较长时间地呆在某处消磨 。如:大家陪着“泡”一天可受不住呢!;泡病号(指借故称病长期不上班,或小病大养);别瞎泡了,快把工作做完

(3) 另见 pāo

英文翻译

bubbles, suds; blister; soak

方言集汇

◎ 粤语:paau1 paau3 pou5
◎ 客家话:[东莞腔] pau5 pau1 [台湾四县腔] pau5 po1 pau1 [梅县腔] pau1 pau5 po2 [宝安腔] pau1 | pau5 [客语拼音字汇] pau1 pau4 po1 [海陆丰腔] pau5 po1 pau1 [客英字典] pau5 [陆丰腔] pau5
◎ 潮州话:pa6(phã) pao3(phàu)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五肴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匹交平聲開口二等pʰauphrau/pheau
sàn,sǎn [san]
部首: 425
笔画: 12
五笔: AETY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TBOK
四角: 48240

详细解释

sǎn

形容词

(1) 逍遥,懒散

庸众驽散。——《荀子·脩身》。注:“散,不拘检者也。”

(2) 又如:懒散;散人(闲散无用或不为世用的人。后多指隐士);散袒(假日;消闲);散旦(散弹,散诞。舒散;不受拘束);散适(闲适);散闲(消遥自在,无拘无束);散宕(放逸);散懒(精神松散,行动散漫)

(3) 潇洒;洒脱

王夫人神情散朗,故有林下风气。——《世说新语》

(4) 又如:散朗(飘逸爽朗)

(5) 挂名职务,没有或很少有工作却可以领工资

初,晋世散骑常持选望甚重,与侍中不异,其后职任闲散,用人渐轻。——《宋书·孔觊传》

(6) 又如:散位(闲散的职位);散外(闲散而无一定职守的官职);散地(闲散之地。多指闲散的官职);散男(无职守或封邑的男爵);散役(没有固定职事的差役);散官(有官名而无固定职事之官)

(7) 杂乱;错杂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唐·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8) 又如:散迹(行踪不定);散散的(无定向,杂乱);散紊(散乱);散殊(各不相同);散生日(散寿。通常的小生日,区别于逢五、逢十的整生日);散东家(百戏杂耍艺人);散名(散杂的名称)

(9) 特指文章不受韵律约束 。如:散句(不押韵或不对偶的诗文句);散行(散体文);散隶(以散笔作的隶书);散体(即散文体。不要求词句齐整对偶的文体)

(10) 零碎;不集中的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11) 又如:散盐(粉末盐);散钱(零散的钱币);散滞(遗留下来的零碎物品);散碎(零碎);散处(分散居住);散犯(单独或零散监禁的囚犯);散茶(未压制成块、成片的茶);散户(零星小户)

(12) 粗疏 。如:散衣(平常穿的衣服);散民(普通百姓);散木(无材用之木。后比喻无用之人)

名词

(1) 药粉

与散两钱服之。——《后汉书·华佗传》

(2) 又如:平胃散;麻沸散;散子(药面儿)

(3) 姓

(4) 另见 sàn

sàn

动词

(1) (本义:分散)

(2) 同本义

散,杂肉也。——《说文》

漆叶青黏散。谓药,石为屑杂和也。——《后汉书·华陀传》

散木也。——《庄子·人间世》。注:“不在可用之数曰散木。”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汉· 贾谊《过秦论》

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宋· 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3) 又如:乌云散了;四散(向四面分散);散盘(散伙);散走(四散奔逃);散佚(散失);散没(分散隐没);散众(不专门跟随某一主人或专门负责某事的杂役);散亡(分散逃亡);散叛(离散背叛);散流(流体四散而流);散涣(形容水四散而流)

(4) 散发,使分散

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清· 黄宗羲《原君》

(5) 又如:散福(分食祭祀后的食品,布福);散子(撒种);散灰扃户(在地上撒灰,将门户关锁);散花(使花朵飘散);散金(散发钱财);散传(分支传播);散振(为救济人而分发财物);散配(分发);散财(分发财物);散赡(散发财务以接济别人);散积(散发所积存的财务);散赐(分赐)

(6) 敞开

欲写,先散怀抱,任情恣情,然后书之。——蔡邕《笔论》

(7) 又如:散衣襟

(8) 排遣

虫篆散忧乐。——鲍照《蜀四贤》

(9) 又如:散散儿(散散心);散愁;散荡(散心,解闷);散适(走动散心);散想(舒散心怀);散虑(排遣忧愁)

(10) 逃,逃走

壮者散而之四方。——《孟子·梁惠王下》

(11) 放,放牧

马散之华山之阳。——《礼记·乐记》

(12) 抒发 。如:散怀(抒发情怀);散意(表白心意)

(13) 结束 。如:会还没散,我有事先走了;散班(下班);散更(夜间的最后一次打更);散坐(宴会结束,宾客离席)

(14) 丧失,失去 。如:散灭(散失净尽);散阙(散失不全);散朴(失去质朴)

形容词

(1) 杂乱,纷乱

不与物散,粹之至也。——《淮南子·原道》

(2) 另见 sǎn;san

英文翻译

scatter, disperse, break up

方言集汇

◎ 粤语:saan2 saan3
◎ 客家话:[梅县腔] san3 san5 sang1 [海陆丰腔] san5 san3 [陆丰腔] san3 san5 [客语拼音字汇] san3 san4 [宝安腔] san5 | san3 [客英字典] san3 san5 [沙头角腔] san5 san3 [东莞腔] san5 [台湾四县腔] san5 san3 [梅县腔] san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二十三旱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蘇旱上聲開口一等sɑnsanx/sa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