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成语用法
求过于供作谓语、定语;用于人或商品。
求过于供的国语词典
需求量多过供应量。
如:「由于求过于供,商人趁机哄抬物价。」
求过于供的网络释义
求过于供
求过于供的翻译
近义词
反义词
求过于供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说文》以“求”为“裘”之古文。省衣,象形。金文与战国古文作“求”。本是“裘衣”的“裘”。古人皮衣一般毛朝外,所以甲骨文在“衣”字外加毛。表示裘衣。本义:皮衣)
(2) “裘”的古字。皮衣
乐正求。——《汉书》
(3) 姓
动词
(1) 请求;干请;乞助
求,乞也。——《增韵》
因留怀王以求割地。——《史记·屈原列传》
求救于齐。——《战国策·赵策》
有求于我也。——《战国策·齐策》
求其能千里也。
求救于孙将军。——《资治通鉴》
(2) 又如:求浼(请求;央求);求神福(祈求神灵保佑;祝福);求张良,拜韩信(到处求人;求托有用的人);求化(乞求人施舍财物)
(3) 追求,谋求;寻求;寻找
求,索也。——《玉篇》
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孟子·告子上》
入水求之。——《吕氏春秋·察今》
求剑若此。
求人可使报秦者。——《史记·廉颇蔺相列传》
不求闻达。——诸葛亮《出师表》
求利以污其行。——《后汉书·列女传》
求钱之民。——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
以求钱也。
以求重价。
求太监后。——明· 崔铣《洹词·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4) 又如:求代(迷信指吊死鬼诱人当“替死鬼”,以求投胎托生);力求(极力追求;尽力谋求);求友(寻求朋友);求正(寻求正道);求合(寻求志同道合者);求采(搜求选取);求觅(寻找);求访(寻觅探访)
(5) 索取
我之求也,此何罪?请杀我乎!——《左传·桓公十六年》
以城求璧。——《史记·廉颇蔺相列传》
空言求璧。
就吾求寒衣。——《资治通鉴·唐纪》
忽啼求之。——宋· 王安石《伤仲永》
(6) 探索
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孟子·公孙丑上》
求思之深。——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求古仁人之心。——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7) 责备,责求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
(8) 选择 。如:求牛(择牛以供祭祀);求偶(择求配偶)
(9) 招来
求善良。——《礼记·学记》
(10) 贪求;贪婪
不忮不求。——《诗·邶风·雄雉》
(11) 通“逑”。聚合
彼交匪敖,万福来求。——《诗·小雅·桑扈》
(12) 通“赇”。贿赂
阜其财求。——《国语·周语上》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kiu2 [宝安腔] kiu2 [客英字典] kiu2 [台湾四县腔] kiu2 [东莞腔] kiu2 [陆丰腔] kiu3 [梅县腔] kiu2 [沙头角腔] kieu2 [海陆丰腔] kiu2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详细解释guō名词 (1) 古国名 ,在今山东省掖县稍西北近海处 处浇于 过,处 豷于 戈。——《左传·襄公四年》 (2) 姓,过国之后 (3) 另见 guò动词 (1) (形声。从辵( ),表示与行走有关,咼( )声。本义:走过,经过)(2) 同本义 过,度也。——《说文》 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孟子·滕文公上》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杜牧《阿房宫赋》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吕氏春秋·察今》 行过夷门,见侯生。——《史记·魏公子列传》 (3) 又如:过江;过马路;从这条街上过;从他门前过;路过(途中经过);过翼(经过的飞鸟);过宾(路过的宾客);过处(经过之处);过来过往(来往经过);过阴(到阴间走一趟) (4) 超出,胜过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史记·项羽本纪》 力能扛鼎,才气过人。 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左传·隐公元年》 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聊斋志异·促织》 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 (5) 又如:过如(超过;胜过);过了漕(过了漕运期限);过情(超过实际);过实(超过实际情况);过绝(超越;超过) (6) 过去(过后) 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过此已忘。——《聊斋志异·促织》 花过而采,则根色黯恶,此其效也。——宋· 沈括《梦溪笔谈》 (7) 又如:三伏已过;雨过天晴;过迹(过去的形迹);过景(过时;不应景);过逝(流逝。很快地过去);过郤(过去) (8) [婉词]:去世 陛下虽过世为神,岂假手于苻登而图臣,忘前征时言邪?——《晋书·苻登载记》 (9) 又如:过作(死);老太太是三天前过的;过辈(去世);过背(去世);过七(人死后每七天举行一次吊祭仪式。一般七次或五次而断七) (10) 给予;递给 邮人之过书,门者之传教也。——《论衡》 予亦谓之过。辰州人谓以物予人曰过。——《通雅》 (11) 又如:过度 (12) 渡过 野市分獐闹,官帆过渡迟。——宋· 苏轼《荆州》 (13) 又如:过索(渡河之绳索);过江(渡过长江) (14) 转移;过渡 买的房子已付款,只是过户手续还未办理好 过录底稿 (15) 又如:过龙(经手递送贿赂);过处(词的上下片过渡之处。亦称“过片”) (16) 〈方〉∶ 传染 。如:过病(传染疾病) (17) 度过;过活 吾家后日当甚贫,贫无所苦,清静过日而已。——清· 林觉民《与妻书》 (18) 又如:过阴天儿(休息);过老(度晚年);过日(度日;生活);过遣(打发日子,消磨时光) (19) 来访;前往拜访;探望 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战国策·齐策四》 自迎嬴于众人广坐之中,不谊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史记·魏公子列传》 (20) 又如:过临(光临;惠临);过款(过访);过晤(前往会见) (21) 交往,相处 稍喜过从近,扶筇不驾车。——宋· 黄庭坚《次韵德孺五丈新居病起》 过从甚密 (22) 又如:过逢;过从(互相交往);过会(农家亲朋每年定期聚会的日子,或公社每年举行庙会的节日) (23) 交谈 。如:过谈(往访交谈) (24) 错,犯错误 微二人,寡人几过。——《吕氏春秋·审应览·具备》 人恒过,然后能改。——《孟子·告子下》 (赵太后)曰:“君过矣,不若长安石之甚。”——《战国策·赵策》 (25) 失去 。如:过序(失去正常规律顺序) (26) 怪罪,责难 孔子曰:“ 求,无乃尔是过与?(这恐怕应该责备你吧!)”——《论语·季氏》 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得去,已至军矣。——《史记·项羽本纪》 (27) 又如:不过(不怪罪);过谪(责备;怪罪);过適(怪罪,责难) (28) 继入、赘入或嫁人 孩儿也,他如今只待过门,喜事匆匆的,教我怎生回得他去。——元· 关汉卿《窦娥冤》 (29) 又如:过嗣(过继);过给(过继) (30) 方言。指母猪生小猪 。如:过下来的小猪(生下来的小猪) (31) 传递 他这个人喜欢过嘴,你说话可要注意 (32) 又如:过盏(敬酒);过嘴(传话);过语(传话);过书(传递书信);过气(传送气息以交配);过状(递交文状、诉状) (33) 帮助咽下;和着吃 。如:过过(过口,改口味);过口(吃食物下酒);过酒(下酒;送酒) (34) 冲刷;漂洗 。如:过水(用水漂洗) (35) 用在动词加“不”或“得”的后面,表示胜过或通过的意思。如:过不去(有阻碍,通不过);讲不过礼去(于礼仪上行不通);比得过(能胜过他人);我说不过你 (36) 用在动词后,表示完毕。如:吃过(吃完);起过(已经起床完毕) (37) 用在动词后,表示某种行为或变化曾经发生,但并未继续到现在。如:读过书(曾经读书,现己不读书);当过官(过去做过官,现己不为官) 我去过北京 饭吃过了 名词 (1) 无意的犯法或作恶行为;错误 过,罪愆也。——《说文》 出入禁闼,补过拾遗。——《史记·汲黯列传》 过则无惮改。——《论语·学而》 夫过有厚薄,则刑有轻重。——《商君书·开塞》 刑过不避大夫,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战国策·齐策》 然而累汝至此者,未尝非予之过也。——清· 袁枚《祭妹文》 (2) 又如:过愆(过失;罪咎);过恶(过错);勇于改过;知过必改;过行(过失行为);过计(估计错误) (3) 〈方〉∶缘故 。如:离家远的过(离家远的缘故);夏天的过(因为夏天的缘故) (4) 通“祸”( )。灾殃八曰诛以驭其过。——《周礼·天官·大宰》 (5) 又如:大过(大灾大祸) 形容词 (1) 过分;过于;太甚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母;拟之如天,诚不过也。——清· 黄宗羲《原君》 (2) 又如:过爱(过分的爱);过余(过分);过头话(过分的大话) 量词 (1) 遍,次 。如:过儿(次;遍);一过(一遍);过子(次数;遍) (2) 另见 guo暂无详细释义 英文翻译pass, pass through, go across
方言集汇◎ 粤语:gwo3
◎ 潮州话:guò/哥锅3(髻) guō/哥窝1(歌)姓,guê3(kùe) <姓>go1(ko) 宋本广韵 |
详细解释
动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表示气出受阻而仍越过。本义:超过)
(2) 往;去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周南·桃夭》。毛传:“于,往也。”
予惟以尔庶邦于伐殷,逋播臣。——《书·大诰》
(3) 取
昼尔于茅,宵尔索陶。——《诗·豳风·七月》
(4) 如;好像
《易》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介如石焉,宁用终日,断可识矣。——《易·系辞下》
(5) 又如:于何(如何)
介词
(1) 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意义相当于“在”、“到”或“在…方面(上、中)”
捐金于野。——《后汉书·列女传》
(2) 又
成于机杼。
射于家圃。——宋· 欧阳修《归田录》
(3) 又
葫芦置于地。
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于:介词,到。)—— 清· 姚鼐《登泰山记》
(4) 又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于1914年;于以(在何处);于兹(在此);于时(在此)
(5) 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相当于“向”、“对”、“对于”
告之于帝。——《列子·汤问》
何有于我。——《论语》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唐· 韩愈《师说》
言于李愬。——《资治通鉴·唐纪》
语于富者。——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6) 又如:他做的事于人民有益
(7) 表示动作、行为的所从,意义相当于“从”或“自”、“由” 。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8) 在被动句中,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相当于“被”
不拘于时。——唐· 韩愈《师说》
苦于多疾。——宋· 苏轼《教战守》
伤于缚者。——清· 方苞《狱中杂记》
择于自然。——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9) 又如:我限于水平,未能对这篇文章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
(10) 引进比较对象,意思相当于“比”
甚于妇人。——《战国策·赵策》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同于真。——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11) 又
同于幻。
近于自然。——蔡元培《图画》
(12) 又如: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13) 表示把动作、行为加给对方,相当于“给” 。如:荣誉归于教练
(14) 表示相对的位置 。如:垂直于肋板的脊柱
(15) 姓
(16) 词缀。嵌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不必译出
以至于寸。——《后汉书·列女传》
越于诸侯。——《国语·晋语》
(17) 又
以免于难。
可以免于难。
(18) “於”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ri1 wu1 [台湾四县腔] ji1 wu1 [梅县腔] j1 [宝安腔] ji1 [客英字典] ji1 [东莞腔] ji1 [客语拼音字汇] yi1 [陆丰腔] ji3 ji1
◎ 潮州话:i1 [澄海]e1(ur) [潮阳]u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于 | 羽俱 | 云 | 虞 | 平聲 | 虞 | 合口三等 | 虞 | 遇 | yo/hiu | ĭu |
详细解释
gōng
动词
(1) (形声。从人,共声。本义:供给,供应)
(2) 同本义
供,供给。——《说文》
凡与之所以大用者,外供甲兵而内给淫奢也。——《韩非子·解老》
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孟子·梁惠王上》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一人之食供十人已不足,何况供百人乎?——清· 洪亮吉《治平篇》
(3) 又如:供亿(供应所需,也指供应的东西);供膳(供给膳食);供饷(供给差粮);供祀(供给祭祀)
(4) 提供某种条件 。如:仅供参考;专供研究生用的阅览室;供顿(设宴待客);供断(供尽。极言提供之多)
形容词
(1) 通“恭”。恭敬。有礼貌
行而供冀。——《荀子·脩身》
(2) 又如:供翼(恭敬小心。供:通恭)
(3) 另见
gòng
动词
(1) (形声。从人,共声。本义:摆设;陈设)
(2) 同本义
供,设也。——《说文》
供帐。——《后汉书·班彪传》
曩胡公按部,令所过毋供张。——《明史·海瑞传》
士大夫出其境率不得供顿,由是怨颇兴。——《明史·海瑞传》
(3) 又如:供帐(陈设帷帐等用具。作为宴会、旅行之用);供顿(备酒宴客;供应);供馔(陈设祭祀食品);供享(摆供品以祭祀);供佛
(4) 供奉,供献
张羽旗,设供具,以礼神君。——《史记·封禅书》
休唱贞元供奉曲,当时朝士已无多。—— 唐· 刘禹锡《听旧宫中乐人穆氏唱歌》
(5) 又如:供具(供奉鬼神的器具。后也指供佛的器具);供奉曲(宫廷内演奏的曲子);供进(进献宫廷);供御(进奉于帝王)
(6) 祭祀,奉祀。把香烛等放在神佛或祖先的像(或牌位)前面表示敬奉 。如:上供;供礼(祭品,供品);供床(神像前放置祭品的几案)
(7) 伺奉;伺候 。如:供过(侍奉,伺候;当差);供应(伺候);供侍(侍奉);供直(侍奉帝王);供承(侍奉,执役);供命(听从差遣);供享(使享用)
(8) 从事,担任 。如:供事;供役(服役,执役)
(9) 受审者陈述案情
吏辈责供,多不足凭。——宋· 陈襄《州县提纲·面审所供》
(10) 又如:招供(供出犯罪事实);吐供(招供);供招(招供。供出犯罪事实);供攀(攀供。在供词中牵连他人)
名词
(1) 供词,口供,受审者所说的案情
张文定公在真宗时,戚里有争分财不均者,更相诉讼,……即命各供状结实。—— 宋· 赵自鐐《狱讼》
(2) 又如:翻供;供款(供词)
(3) 供品,祭品,祭祀时奉献的物品 。如:供养(供品);供尖(供品的顶端部分)
(4)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giung1 giung5 [陆丰腔] giung1 [宝安腔] giung1 [客英字典] giung1 giung5 [台湾四县腔] giung5 giung1 [客语拼音字汇] giung1 giung4 [海陆丰腔] giung5 giung1 [东莞腔] kiung1 giung1 [梅县腔] giung5
◎ 潮州话:gêng1 gong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恭 | 九容 | 見 | 鍾 | 平聲 | 冬 | 開口三等 | 通 | 鍾 | kĭwoŋ | kyung/kiv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