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唐·韩愈《原道》:“人之好怪也,不求其端,不讯其末,惟怪之欲闻。”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说文》以“求”为“裘”之古文。省衣,象形。金文与战国古文作“求”。本是“裘衣”的“裘”。古人皮衣一般毛朝外,所以甲骨文在“衣”字外加毛。表示裘衣。本义:皮衣)
(2) “裘”的古字。皮衣
乐正求。——《汉书》
(3) 姓
动词
(1) 请求;干请;乞助
求,乞也。——《增韵》
因留怀王以求割地。——《史记·屈原列传》
求救于齐。——《战国策·赵策》
有求于我也。——《战国策·齐策》
求其能千里也。
求救于孙将军。——《资治通鉴》
(2) 又如:求浼(请求;央求);求神福(祈求神灵保佑;祝福);求张良,拜韩信(到处求人;求托有用的人);求化(乞求人施舍财物)
(3) 追求,谋求;寻求;寻找
求,索也。——《玉篇》
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孟子·告子上》
入水求之。——《吕氏春秋·察今》
求剑若此。
求人可使报秦者。——《史记·廉颇蔺相列传》
不求闻达。——诸葛亮《出师表》
求利以污其行。——《后汉书·列女传》
求钱之民。——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
以求钱也。
以求重价。
求太监后。——明· 崔铣《洹词·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4) 又如:求代(迷信指吊死鬼诱人当“替死鬼”,以求投胎托生);力求(极力追求;尽力谋求);求友(寻求朋友);求正(寻求正道);求合(寻求志同道合者);求采(搜求选取);求觅(寻找);求访(寻觅探访)
(5) 索取
我之求也,此何罪?请杀我乎!——《左传·桓公十六年》
以城求璧。——《史记·廉颇蔺相列传》
空言求璧。
就吾求寒衣。——《资治通鉴·唐纪》
忽啼求之。——宋· 王安石《伤仲永》
(6) 探索
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孟子·公孙丑上》
求思之深。——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求古仁人之心。——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7) 责备,责求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
(8) 选择 。如:求牛(择牛以供祭祀);求偶(择求配偶)
(9) 招来
求善良。——《礼记·学记》
(10) 贪求;贪婪
不忮不求。——《诗·邶风·雄雉》
(11) 通“逑”。聚合
彼交匪敖,万福来求。——《诗·小雅·桑扈》
(12) 通“赇”。贿赂
阜其财求。——《国语·周语上》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kiu2 [宝安腔] kiu2 [客英字典] kiu2 [台湾四县腔] kiu2 [东莞腔] kiu2 [陆丰腔] kiu3 [梅县腔] kiu2 [沙头角腔] kieu2 [海陆丰腔] kiu2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
详细解释形容词 (1) (形声。从立,耑( )声。本义:站得直)(2) 同本义 端,直也。——《说文》。按:“立容直也。” 端,正也。——《广雅·释诂一》 以端其位。——《礼记·祭义》 端行颐霤如矢。——《礼记·王藻》 振书端书于君前。——《礼记·曲礼》 (3) 又如:端行(端正身躯而快步行走);端拱(端正身子拱手);端伟(笔直壮大);端端(端正;不倾斜);端身(摆正身体) (4) 端正。引申为正直 水至平,端不倾。——《荀子·成相》 选天下之端士。——汉· 贾谊《治安策》 (5) 又如:不端(不正派);好端端的(好好儿的);端一(端庄娴静);端士(端人;正直的人);正派;端楷(字写得工整);端悫(端正笃实。悫:诚笃) 名词 (1) 事物的一头或一方面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东坡右手执卷端。—— 明· 魏学洢《核舟记》 (2) 又如:两端,末端;笔端;尖端;大端(重要方面);极端;顶端;扁担的两端 (3) 首;顶端 常视松端日,每稽潭上烟。——宋· 梅尧臣《昭亭别施度支》 (4) 开头 。如:发端;开端 (5) 征兆 。如:端兆(端倪;迹象) (6) 头绪 多端寡要(要领),好谋无决。——《三国志·郭嘉传》 (7) 又如:端序(头绪;条理) (8) 边际 。如:端涯(边际) (9) 思绪;心绪 。如:端忧(闲愁;深忧) (10) 事由;原委 祸集非无端。——西晋· 陆机《君子行》 (11) 又如:端原(原委;根由);端本澄源(犹言正本清源);争端;衅端 (12) 借口 。为了掩盖真正意图或情况而声称的目的、动机或装出来的外表。如:借端;无端闹事 (13) 项目;种类 。如:举其一端;变化多端 (14) 周代礼服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章甫:古代礼帽),愿为小相焉。——《论语·先进》 其齐服,有玄端素端。——《周礼》 (15) 又如:端衣(古代一种礼服。多用于丧祭场合);端衰(古丧服上衣);端冕(玄衣和大冠。古代帝王和贵族的礼服) (16) 办法 今有难,无他端,而欲赴秦军,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史记·魏公子列传》 动词 (1) 详审 。如:端箭(射箭前,以一眼瞄准目标) (2) 手平举拿物 。如:端饭上菜;端茶送出(官员会客时,不愿地位低于自己的来客久坐,谈话告一段落,端茶略饮,仆人就高喊“送客”,来客就立刻告辞);端简(正笏。谓两手平举捧着手板);端盒(托盘,多木制);端菜;端碗;端盆倒水 (3) 流露 。如:有什么想法都端出来 副词 (1) 确实;果真 。如:端端的的(清楚,真实);端切(确实;详细) (2) 究竟;到底 这话原不须提了,总来该是夫妻,颠来倒去,自然凑着,不该是夫妻,便说合了,端只要分张。——《醉醒石》 英文翻译end, extreme; head; beginning
方言集汇◎ 粤语:dyun1
◎ 客家话:[海陆丰腔] don1 [客英字典] don1 [沙头角腔] don1 [梅县腔] don1 [台湾四县腔] don1 [客语拼音字汇] don1 [陆丰腔] don1 [东莞腔] don1 [宝安腔] don1 宋本广韵廣韻目次:上平二十六桓
详细解释动词 (1) 同本义 讯,问也。——《说文》。按,字亦作询。汉宣帝名询。 讯之占梦。——《诗·小雅·正月》。传:“问也。” 多其讯。——《礼记·学记》。注:“或为訾,按,訾犹咨也。” 执讯而与之书。——《左传·文公十二年》。注:“通问之官。” 君尝讯臣矣。——《公羊传·僖公十年》。注:“上问下曰讯。” 以讯首或告。——《礼记·王制》 讯鞫论报。——《汉书·张汤传》。注:“考问也。” 卒从吏讯。——《汉书·邹阳传》。注:“谓鞠问也。” 乃讯申胥。——《国语·吴语》 昼夜搒讯。——清· 张廷玉《明史》 木讯者三人。——清· 方苞《狱中杂记》 (2) 又如:讯定(审问判决);讯治(审问,处罚);讯责(审问罪状而加谴责) (3) 询问;请教 广问讯。——《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咸来问讯。——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泛讯之。——清· 方苞《狱中杂记》 你如今也讯听着,不管他根基富贵,只要模样儿配的上,就来告诉我。——《红楼梦》 (4) 又如:讯听(打听) (5) 责问,诘问 歌以讯之。——《诗·陈风·墓门》 讯予不顾。 诏大臣至西宁卫讯理,按例赔偿。—— 清· 俞正燮《癸已类稿》 (6) 又如:讯语(责问的言词);讯理(责问处理);讯让(又言词责告);讯语(责问) (7) 问候 绸缪结风徽,烟温吐芳讯。——《文选·谢瞻文》 (8) 又如:讯牍(问候的书信);讯尺(问候的尺牍);讯记(问候的书信) (9) 施以讯杖 使坊市恶少年罗告富室,诬以罪恶,捕系地牢,讯掠取服。——《资治通鉴·唐太宗大历四年》 (10) 又如:讯掠(拷打审问);讯疮(刑讯的创伤);讯考(拷问;刑讯) 名词 (1) 消息;音信 有客山中至,言传故人讯。——储光羲《田家即事答崔二东皋作》 (2) 又如:通讯;电讯;死讯;音讯;闻讯;简讯;零讯;喜讯 (3) 信 行远疾速,而不可托讯者与?——《荀子》 (4) 又如:讯函(信函);讯报(文书信函);讯缄(信函) (5) 警报 。如:消防队闻讯赶来 英文翻译inquire; ask; examine; reproach
方言集汇◎ 粤语:seon3
宋本广韵 |
详细解释
名词
(1) (指事。金文字形。“木”上加一点,指明树木末梢所在处。本义:树梢)
(2) 同本义
末,木上曰末。——《说文》
不揣其本,而齐其末。——《孟子》
末有十日,其华照下地。——《淮南子·地形》
末大必折。——《左传·哀公十一年》
(3) 又如:末大(树木枝端粗大。喻部属势力强大);末大必折(树木枝端粗大,必折其干。喻下属权重,危及上级);末杪(末尾);末梢(末尾;最后)
(4) 泛指物的末端、末尾
元首末要。——《周书·武顺》
风淫末疾。——《左传·昭公元年》。注:“四肢也。”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孟子·梁惠王上》
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非特其末见而已。
强弩之末。——《资治通鉴》
左手执卷末。——明· 魏学洢《核舟记》
(5) 又如:末大不掉(犹尾大不掉。比喻部属势力强大,难以驾驭);末岁(岁末);末冬(冬末);末秋(秋末);末春(春末)
(6) 古代称农为本,反本为末,即工商业
末技游食之民。——汉· 贾谊《论积贮疏》。注:(末伎。古指工商业不值得重视的技能,游食,不劳而食)
(7) 又如:末民(古称从事工商业的人);末产(手工业、商业);末作(古代指工商业);末利(古代指工商业);末生(末业。指工商业)
(8) 传统戏曲角色名。主要扮演中年男子
杂剧有正末、副末之名。——焦循《剧说》
(9) 末期;晚年
武王末受命。——《礼记·中庸》
申末酉初。——《广东军务记》
崇祯末。—— 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10) 又如:末尾三梢(收场,结局);物有本末,事有终始;他三月末回来;末限(最后期限);末垂(最后的时日)
(11) 细的粉末
丝末。——《荀子·礼论》
(12) 又如:茶叶末;粉笔末;面色末;药末
(13) 蓋在车轼上遮蔽风尘的帷席
寝兕、持虎、蛟韅、丝末、弥龙,所以养威也。——《荀子·礼论》
(14) 姓
形容词
(1) 卑微
志末也。——《后汉书·象上传》
(2) 又如:末志(卑微的志向);末臣(地位低贱之臣);末官(卑小的官);末陋(卑微鄙陋);末位(卑微的职位);末皂(卑贱的隶役);末品(卑官)
(3) 低级
末流。——《后汉书·班彪传》。注:“犹下流也。”
(4) 又如:末弁(低级武官);末列(犹下位。多用作谦词);末底(最底下);末俗(末世的习俗,低下的习俗)
(5) 微不足道
末之卜也。——《礼记·檀弓》。注:“微也。”
(6) 又如:末事(微不足道的小事);末行(微不足道的行为);末用(无足轻重之物);末务(小事,无关紧要的事);末务(小事,无关紧要的事)
(7) 细,小
浅智之所争,则末矣。——《吕氏春秋·精喻》
(8) 又如:末务(小事,无关紧要的事);末操(小节);末派(水的支流或下游)
(9) 肤浅
末学肤受。——张衡《东京赋》
(10) 又如:末学(浅薄的学者;肤浅无本之学);末议(谦称自己的议论或意见);末说(肤浅无本之说)
(11) 非根本,次要 。如:末务(非根本的事。世俗琐事);末法(不能治本的法术)
动词
通“瀎”。抹拭
三数叔鱼之恶,不为末减。——《左传·昭公十四年》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mat8 [海陆丰腔] mat8 [客英字典] mat8 [台湾四县腔] mat8 [东莞腔] mat7 [宝安腔] mat8 [客语拼音字汇] mad6 [沙头角腔] mat8 [陆丰腔] mat8
◎ 潮州话:muag8(miâk) [潮州]muêg8(muêk) , bhuah8(buâh)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末 | 莫撥 | 明 | 末 | 入聲 | 曷 | 合口一等 | 山 | 桓 | muɑt | mua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