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求之不得
(1) 怎样寻求都求不到。形容要求很迫切或机会很难得
(2) ;亦指愿望终得实现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诗经 周南 关雎》:“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成语辨析
求之不得和“难偿所愿”均可表示“愿望没实现”;但求之不得多用于形容对意外地实现愿望的惊讶;而“难所愿”不用此义。
成语用法
求之不得补充式;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迫切希望的。
引证解释
⒈ 追求或寻找不到。本谓不遂所欲。
引《诗·周南·关雎》:“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后多用于意外地遂愿。 《醒世恒言·陈多寿生死夫妻》:“喜得男家愿退,许了一万个利市,求之不得。”
沙汀《困兽记》二八:“丈夫的冷淡,她反认为是她求之不得的自由。”
求之不得的国语词典
追求之却无法得到。语出《诗经.周南.关雎》:「求之不得,寤寐思服。」后用以表示想求都求不到,却意外的得到。有极愿得到的含意。《醒世恒言.卷九.陈多寿生死夫妻》:「喜得男家愿退,许了一万个利市,求之不得。」《文明小史.第五四回》:「这是卑职求之不得的,宪台如肯见委,将来无论什么事,无有不竭力的。」
求之不得的网络释义
求之不得 (词语释义)
求之不得的翻译
反义词
求之不得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说文》以“求”为“裘”之古文。省衣,象形。金文与战国古文作“求”。本是“裘衣”的“裘”。古人皮衣一般毛朝外,所以甲骨文在“衣”字外加毛。表示裘衣。本义:皮衣)
(2) “裘”的古字。皮衣
乐正求。——《汉书》
(3) 姓
动词
(1) 请求;干请;乞助
求,乞也。——《增韵》
因留怀王以求割地。——《史记·屈原列传》
求救于齐。——《战国策·赵策》
有求于我也。——《战国策·齐策》
求其能千里也。
求救于孙将军。——《资治通鉴》
(2) 又如:求浼(请求;央求);求神福(祈求神灵保佑;祝福);求张良,拜韩信(到处求人;求托有用的人);求化(乞求人施舍财物)
(3) 追求,谋求;寻求;寻找
求,索也。——《玉篇》
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孟子·告子上》
入水求之。——《吕氏春秋·察今》
求剑若此。
求人可使报秦者。——《史记·廉颇蔺相列传》
不求闻达。——诸葛亮《出师表》
求利以污其行。——《后汉书·列女传》
求钱之民。——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
以求钱也。
以求重价。
求太监后。——明· 崔铣《洹词·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4) 又如:求代(迷信指吊死鬼诱人当“替死鬼”,以求投胎托生);力求(极力追求;尽力谋求);求友(寻求朋友);求正(寻求正道);求合(寻求志同道合者);求采(搜求选取);求觅(寻找);求访(寻觅探访)
(5) 索取
我之求也,此何罪?请杀我乎!——《左传·桓公十六年》
以城求璧。——《史记·廉颇蔺相列传》
空言求璧。
就吾求寒衣。——《资治通鉴·唐纪》
忽啼求之。——宋· 王安石《伤仲永》
(6) 探索
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孟子·公孙丑上》
求思之深。——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求古仁人之心。——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7) 责备,责求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
(8) 选择 。如:求牛(择牛以供祭祀);求偶(择求配偶)
(9) 招来
求善良。——《礼记·学记》
(10) 贪求;贪婪
不忮不求。——《诗·邶风·雄雉》
(11) 通“逑”。聚合
彼交匪敖,万福来求。——《诗·小雅·桑扈》
(12) 通“赇”。贿赂
阜其财求。——《国语·周语上》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kiu2 [宝安腔] kiu2 [客英字典] kiu2 [台湾四县腔] kiu2 [东莞腔] kiu2 [陆丰腔] kiu3 [梅县腔] kiu2 [沙头角腔] kieu2 [海陆丰腔] kiu2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
详细解释动词 (1)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 同本义 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说文》 如语焉而未之然。——《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 (3) 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之,适也。——《广雅》 自伯之东。——《诗·卫风·伯兮》 之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 之虚所卖之。(“虚”同“墟”)——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佯狂不知所之者。——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欲之南海,何如?—— 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4) 又如:之如(前往);之往(去;到);之官(上任;前往任所);之国(前往封地);之适(前往) 代词 (1) 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宣王说之。(之:指南郭处士来吹竽。)——《韩非子·内储说上》 虎因喜,计之曰。(之:这,指上文所说驴生了气只能踢的情况。)——唐· 柳宗元《三戒》 当分明记之。(之:指共读情景。)——清· 袁枚《祭妹文》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之:代词,指天下事。)——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2) 又如:较之中学时代;因之,他将自己的整个心血都放了进去 (3) 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郑商人弦高将市于 周,遇之。——《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4) 又 蹇叔哭之。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之”是指示代词,指代“巫医乐师百工”。)——唐· 韩愈《师说》 (5) 又如:取而代之;战而胜之;为之感叹;使之顺利发展;与之见面 (6) 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他的”、“其他的” 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武王伐纣平话》 助词 (1) 的 (2) 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关系或一般的修饰关系 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开火者,军中发枪之号也。 (3) 又如:钟鼓之声;一家之长;原因之一;夫子之文章 (4) 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吾见师之出。——《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5) 用于实词与介词之间 口之于味,有同耆也。——《孟子》 形容词 具有字母S的形状的,“之”字形 。如:之江(江流曲折如“之”字者);之字路(曲折如“之”字形的路) 英文翻译marks preceding phrase as modifier of following phrase; it, him her, them; go to
方言集汇◎ 粤语:zi1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zi1 [梅县腔] tje1 [陆丰腔] zih1 [客英字典] zhi1 zih1 [东莞腔] zu1 [海陆丰腔] zih1 zhi1 [宝安腔] zu1 [沙头角腔] zi1 zu1 [台湾四县腔] zih1 ◎ 潮州话:ze1 (tsur)【潮阳】zu1 宋本广韵廣韻目次:上平七之
详细解释副词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 )韡。”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韩非子·喻老》 老妇不闻也。——《战国策·赵策》 被驱不异犬与鸡。——唐·杜甫《兵车行》 后遂不复至。——明·魏禧《大铁椎传》 (3) 又如:不会;不大;不一定;不古(不古朴。意指社会风气衰落、败坏);不勾(不消;不够;不到);不才(没有才能。自称的谦词;不成才);不才之事(不好的事情)(4)两者中既非这个也非那个 。如:不男不女;不明不白;不知不觉 (5) 无须前面的先决条件而出现后面的行为和状态 。如:不问而知;不寒而栗;不翼而飞 (6) 作为虚词,表示缺乏或忽视某种行动 。如: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7) 用在叠用的相同的词之间,前面常加“什么”,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 。如:道理不道理,他一点都不往心里去 (8) 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不以累臣衅鼓。——《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9) 又如:不客气,不客气;不谢,不谢 (10) 用在动词后,表示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结果或目的 。如:我呆不下去了;吃不了;办不到 (11) 单用,表示否定对方的话或提问 。如:他知道吧?不,他不知道;别提那件事。不,我要提 (12) 用在句末,构成问句 。如:不知小何在家不?;奶奶说的对不? 古词 同“否”(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唐·韩愈《师说》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与不?——《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助词 (1) 用来加强语气。如:好不吓人;不几(岂不是)(2) 用来调整音节 徒御不惊,大庖不盈。——《诗·小雅》。毛传:“不惊,惊也;不盈,盈也。” 形容词 (1) 通“丕”( )。大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诗·周颂·清庙》 不有而丑天地,非天子之事也。——《管子·侈靡》 道其本,至也。至不至无。——《管子·心术》 (2) 注意:“不”字在第四声(去声)字前念第二声(阳平),如“不必”( );“不是”( )。本词典为方便起见,条目中的“不”字,都注第四声英文翻译no, not; un-; negative prefix
方言集汇◎ 粤语:bat1 fau2
◎ 客家话:[宝安腔] but7 [梅县腔] but7 [东莞腔] but7 [客英字典] but7 [陆丰腔] but7 [沙头角腔] but7 [台湾四县腔] but7 [海陆丰腔] but7 [客语拼音字汇] bud5 ◎ 潮州话:bug4 (puk 旧时:put) houn2(hóuⁿ) 宋本广韵廣韻目次:下平十八尤
详细解释dé动词 (1) (会意。金文字形,右边是“贝”(财货)加“手”,左边是“彳”,表示行有所得。手里拿着财货,自然是有所得。本义:得到,获得) (2) 同本义(本来没有而争取得来成为己有) 得,行有所得也。——《说文》 三人行必得我师焉。——《论语》。释文:“本或作必有。” 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孟子·梁惠王上》 佳婿难得。——《世说新语·假谲》 卖炭得钱何所营。——唐· 白居易《卖炭翁》 工之侨得良桐焉。—— 明· 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 (3) 又如:得人心;各得其所;得肆(得志,肆意);得闲儿(有空闲时间;得空);得胜回头(宋元说书人在开讲正书前先说一段小故事作引子,叫得胜回头);得职(获得官职);得情报;得钱;得奖 (4) 找到 知得而不知丧。——《易·文言》 虑而后后能得。——《礼记·大学》。注:“谓得事之宜也。” 至德不得。——《庄子·秋水》 既而得其尸于井。——《聊斋志异·促织》 (5) 得知 故无术者得于不用。——《韩非子》 礼得其报则乐。——《礼记·乐记》。注:“谓晓其义。” 武王得之矣。——《吕氏春秋·义赏》。注:“犹知也。” (6) 捕获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7) 亦指被捕获;被逮捕。又如:得俊(俘获敌方的勇猛将士) (8) 成功;完成 已经传人画图样去了。明日就得。——《红楼梦》 (9) 又如:得算(计谋成功);得策(谋略得当) (10) 适,合 傲啸东轩下,聊复得此生。——陶渊明《饮酒》 (11) 具备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荀子·劝学》 (12) 同“德”,恩惠,感恩 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孟子·告子上》 地广而不得者国危,兵强而凌敌者身亡。——《盐铁论·击之》 (13) 助动词。能,能够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避之,不得与之言。——《论语·微子》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进退不得,为之奈何?——《吴子·应变》 沛公军 霸上,未得与 项羽相见。——《史记·项羽本纪》 (14) 得意,满足 意气扬扬,甚自得也。——《史记·管晏列传》 常使两情皆得,彼此俱畅。——《世说新语·文学》 (15) 又如:洋洋得意 (16) 看到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名词 (1) 收获,心得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开郑有得,便欣然忘食。——《南史·陶潜传》 (2) 德,道德,有德之人 尚得推贤不失序。——《荀子》 副词 必须,应该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项羽本纪》 形容词 合适;正确 于彼计则得。——马中锡《中山狼传》 历古今之得失。——《汉书》 (1) 用在口语中表示同意或禁止 。如:得,就这么办;得了,别说了;得也么(算了吧;又作答应之词) (2) 用在口语中,瞧。在情况变坏时表示无可奈何 。如:得,又搞错了;得,全完了 (3) 另见 de助词 (1) 用在动词后面,表示能够或可以。如:我们可粗心不得;她能去我为什么去不得 (2) 用在动词和补语中间,表示可能。如:我拿得动;那办得到 (3) 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连接表示程度或结果的补语。如:冷得打哆嗦;笑得肚子痛 (4) 另见 děi动词 (1) 用在口语中表示必须有,一定 。如:这个工程得三个月才能完成 (2) 绝对必要或应当去做 犹得备晨炊。——唐· 杜甫《石壕吏》 (3) 又如:有错误就得批评;做得好就得表扬 (4) 表示推测的必然 。如:要不快走,我们就得迟到了 (5) 另见 英文翻译obtain, get, gain, acquire
方言集汇◎ 粤语:dak1
◎ 客家话:[东莞腔] det7 [客英字典] det7 [台湾四县腔] det7 [梅县腔] det7 [海陆丰腔] det7 [客语拼音字汇] ded5 diad5 [沙头角腔] diet7 [陆丰腔] det7 [宝安腔] det7 宋本广韵廣韻目次:入二十五德
意思相近分类信息词性分类字数分类含数字词语含十二生肖词语描写人物的词语描写颜色的词语描写月份的词语描写季节的词语描写二十四节气的词语拼音首字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