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吞

qì tūn [ qi tun]
繁体 氣吞
注音 ㄑ一ˋ ㄊㄨㄣ

词语释义

谓一口气吞下。形容气势很大。

词语解释

  1. 谓一口气吞下。形容气势很大。

    宋 陆游 《雨三日歌》:“兴来尚能气吞酒,诗成不觉泪渍笔。” 宋 辛弃疾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清 恽敬 《刑部尚书金公墓志铭》:“我公得之,大水破沙,力刷其阻,气吞其涯。”

引证解释

⒈ 谓一口气吞下。形容气势很大。

宋陆游《雨三日歌》:“兴来尚能气吞酒,诗成不觉泪渍笔。”
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清恽敬《刑部尚书金公墓志铭》:“我公得之,大水破沙,力刷其阻,气吞其涯。”

气吞的网络释义

气吞

  • 气吞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qì tūn,是指气势很大。
  • 气吞造句

    正迎上前来的剑气,尸雾一个变换,成一旋涡形把剑气吞了个干净。
    全身一抖,冷御风像一头发怒的豹子,连人带剑,化作一道流光,以气吞河山之势,一眨眼间就冲到侯仁杰的面前。
    每当宁不凡想说自己已经吃饱实在出吃不下了,杨宗尧总会微不可查地瞪着自己,眼神深处蕴含着深深的杀气,这种杀气让宁不凡只得忍气吞声再来一次。
    办理完女儿丧事,廖秋就感到自己病了,老提不起神,老是觉得腹胀肋痛嗳气吞酸。
    中国人有六大特点:1非常聪明,但非常相信谣言。2凡事喜欢抢,从出生抢床位到临终抢坟地,从生抢到死。3大事能忍气吞声,小事却斤斤计较。4能通过关系办的事,绝不通过正当途径解决。5计较的不是公平,而是自己不是受益者。6动辄批判外界,却很少反思自己。
    对你发脾气你却忍气吞声,对你诉不幸你泪流满面,对你索取你仍无怨无悔,母亲,谢谢你,你的爱是如此伟大,你的心是如此宽广,孩子愿你幸福快乐每一天。
    心里一种被戏耍感觉的陆展昭看着眼前的张月辰真想上去扇她一巴掌,可是小命在她的手里,英雄落难也只有饮气吞声。
    眼北望,那扑天盖地滚滚而来的分明是千万条张牙舞爪的黄鳞巨龙,它们咆哮着,翻腾着,以气吞山河之势一泻千里。
    旧社会许多妇女都过着忍气吞声的日子。
    风飞云双手轮动无敌禅杖,身上气势越来越盛,如要气吞斗牛。
    你是聪明人,我就不多说了。当然了,让你好好过,也不是让你事事忍气吞声。谁要是欺负上门了,真要把你女人怎么怎么地了。你该打残他就打残他,该杀了他就杀了他!谁让你是男人!谁让你长了根巴!孔二狗。
    朝廷一纸,将士百战;男儿一怒,气吞河山。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新月才看一线明,气吞碧落便横行,初三自诩清光满,十五何来皓魄盈?仓央嘉措。
    当今神皇志在天下,气吞万里,是以才令右护法欧阳落督造这东都神迹。
    瞧着安绮韵说得斩钉截铁,字字铿锵有力,老三宝福皱眉难声道“二少奶奶,少爷的神魂若被魔气吞噬,那便不是你的丈夫了!你若再护着他,岂不与魔为伍!”。
    一腔热血去参军,二分明月照你心,三番四次立功章,五湖四海结军友,六亲挂念在心中,气吞山河立壮志,八方有难齐支援,九死一生报祖国,十分可爱就是你。
    脱“光”是件光荣伟大的事业,要有忍气吞声的优良品质,忍辱负重的朝代精神,作茧自缚的惊人气魄,自娱自乐的阿精神。光棍节,愿你早脱“光”。
    壮丽的山河,苍茫的大地,一切都在眼中,让人心怀舒畅,志存高远,天地万物,一草一木,尽收心底,让人不由自主生起一股气吞山河的壮志豪情。
    少年志比天高,气吞云汉,一路前行,纵使多猛撞无知,胡生笑料趣谈,徒增累累情债,愤积白骨成堆,也未曾停下一步。

    汉字详情

    [qi]
    部首: 426
    笔画: 4
    五笔: RNB
    吉凶:
    姓名学: 多用男性
    仓颉: OMN
    四角: 80017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小篆字形。象云气蒸腾上升的样子。“气”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云气)

    (2) 同本义

    气,云气也。——《说文》。按,云者,地面之气,湿热之气升而为雨,其色白,干热之气,散而为风,其色黑。”

    天气下降,地气上腾。——《礼记·月令》

    地有气。——《考工记·总目》

    望其气。——《史记·项羽本纪》

    此天子气也。

    窗以达气。——清· 方苞《狱中杂记》

    (3) 又如:气朔(指显示吉凶的云气和每月的朔日);气祲(古代泛指据以占卜吉凶的云气);气纬(指云气星象);气晕(日、月四周所生的晕气)

    (4) 气体的通称 。既没有独立的形态又没有固定的体积而趋向无限膨胀的流体。如:气蚀。又指天然气。如:气田

    (5) 空气

    气谓嘘吸出入者。——《礼记·祭义》注

    (6) 又如:气球(一种供游戏用的足球,用皮革制成,内充空气)

    (7) 气象

    故在天为气。——《素问·天元纪大论》。注:“谓风热温燥寒。”

    天有六气…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左传·昭公元年》

    山气日夕佳。——晋· 陶渊明《饮酒》诗

    春气动。——清· 方苞《狱中杂记》

    (8) 节气;节候 。如:气序(节气;季气;气候);气和(气候调和);气劲(气候寒冽)

    (9) 气味

    香气环旋。——唐· 李朝威《柳毅传》

    恶气袭衣裙。——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与饮食之气相薄。——清· 方苞《狱中杂记》

    (10) 又如:气子(气味);气韵

    (11) 呼吸;气息

    武气绝半日复息。——《汉书·李广苏建传》

    缢即气绝。——清· 方苞《狱中杂记》

    启时气绝。——清· 袁枚《祭妹文》

    (12) 又如:气命(性命);气歇(缓一口气);气疾(呼吸系统疾病);气凑(呼吸急促)

    (13) 声气,语气 。如:气长(理直气壮);气拍(醒木;惊堂木);气竭声嘶(气力竭尽,声音嘶哑)

    (14) 景象;气氛

    以达秋气。——《礼记·月令》

    (15) 指社会风气和习俗 。如:气土(犹风土);气尚(风尚,气节);气俗(风气习俗);气脉(风气,习俗);气习(风气习俗)

    (16) 指人、物的属性或一地的天然特点 。如:气秀(气质优美);气昏(气昏混浊);气品(指万物);气习(气质,习性);气孱(气质虚弱)

    (17) 气运 。如:气脉(犹气运)

    (18) 指人的元气

    气者,体之充也。——《孟子》

    气母(元气的本原)

    (19) 指精神状态,情绪

    恢弘志气。——诸葛亮《出师表》

    敢以矜气。——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其气浩然。——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气叹(泄气);气不忿(不甘心;不服气);气不愤(气不忿);气合(意气相投);气志(指精神、意志)

    (20) 气派;气概 。如:气色(气势;气派);气性(气势;威风);气傲(气高;意气高傲)

    (21) 义气 。如:气谊(情谊;交情);气侠(义气豪侠);气义(义气;情谊)

    (22) 气焰;权势

    一鼓作气。——《左传·庄公十年》

    以厉其气。——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气吞万里如虎。——宋· 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豪民气尽。——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气沮(气势衰弱);气魄(气势)

    (23) 指作家的气质或作品的风格,气势 。如:气格(指诗文的气韵和风格);气习(诗文的风格)

    (24) 作风;习气 。如:气重(气性大);气信(意气)

    (25) 中医学术语。指脉气和营卫

    五气、五声、五色。——《周礼·疾医》。注:“肺气热,心气次之,肝气凉,脾气温,肾气寒。”

    气疫(谓染疫气而得病);气脉(血气与脉息)

    (26) 指效力,作用 。如:气业(功业)

    (27) 通“器”。用具,工具

    三者本于心,然后乐气从之。——《礼记·乐记》

    动词

    (1) 使生气;使气恼 。如:气人;他故意气她一下

    (2) 愤怒;气恼;生气 。如:气闹(气恼;恼怒);气蛊(气恼);气寒(气恼至极点);气不舍(生气不过);气虎虎(气愤);气狠狠(形容生气发狠的样子)

    (3) 通“乞”。向人求讨

    是若人气。——《墨子·非儒下》

    后缀

    (2) 用在形容词后,相当于“样子” 。如:秀气,俊气,美气

    英文翻译

    steam, vapor; KangXi radical 84

    方言集汇

    ◎ 粤语:hei3
    ◎ 客家话:[客英字典] hi5 [宝安腔] hi5 [台湾四县腔] hi5 ki5 [陆丰腔] hi5 [海陆丰腔] hi5 ki5
    ◎ 潮州话:ki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八未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去旣微開去聲開口三等khioih/qioykʰĭəi
    tūn [tun]
    部首: 319
    笔画: 7
    五笔: GDKF
    五行:
    仓颉: MKR
    四角: 10608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口,天声。本义:咽下)

    (2) 同本义

    吞,咽也。——《说文》

    吞舟大鱼也。——《后汉书·杜笃传》注

    吞长江。—— 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与风水相吞吐。——宋· 苏轼《石钟山记》

    气吞万里如虎。——宋·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 又如:吞炭(吞咽火炭毁嗓子);吞舌(闭口结舌不言);吞舟(吞航。吞舟之鱼,能吞舟的大鱼);吞刀刮肠(喻痛下决心,改过自新);吞牛(比喻少年气概豪迈);吞咀(吞食);吞下一条鳝鱼

    (4) 吞并,消灭掉

    吞,灭也。——《广雅》

    兼有吞周之意。——《战国策·西周策》

    而交吞揆之。——《楚辞·天问》

    吞二周。—— 汉· 贾谊《过秦论》

    (5) 又如:吞楼(侵吞);吞夺(侵吞掠夺);吞据(吞并,占据);吞声忍气(强忍气愤而不出声);吞声忍泪(形容强忍悲伤);吞声饮恨(抱恨无言);吞哀(隐忍悲伤)

    (6) 容纳

    吞若云梦者八九。——司马相如《子虚赋》

    (7) 忍受

    气断声吞。——《聊斋异·促织》

    (8) 又如:吞恨

    形容词

    痴呆

    灯窗苦吟,寒酸撒吞。——汤显祖《牡丹亭·腐叹》

    英文翻译

    swallow; absorb, annex, engulf

    方言集汇

    ◎ 粤语:tan1
    ◎ 客家话:[梅县腔] tun1 [宝安腔] tun1 [客语拼音字汇] tun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二十四痕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吐根平聲開口一等thontʰən

    气吞的同拼音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