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变

mín biàn [ min bian]
繁体 民變
注音 ㄇ一ㄣˊ ㄅ一ㄢˋ

词语释义

旧指民众暴动。

词语解释

  1. 旧指民众暴动。

    《东周列国志》第一回:“﹝ 周厉王 ﹞暴虐无道,为国人所杀,此乃千年民变之始。” 明 唐顺之 《条陈海防经略事疏》:“﹝ 苏城 人﹞游冶子弟,怀毒蓄机,日伺 倭 来,里外合应,幸早发之,犹尚烧官寺,劫狱囚,鬨然一逞,则民变之渐矣。”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然则立宪可不以兵刃得之耶?既知 英 、 奥 、 德 、 意 诸国,数经民变,始得自由议政之权。” 魏钢焰 《宝地--宝人--宝事》:“团总老爷害怕我们游击队和民变武装,一到黄昏就爬上山去,钻在 桃花寨 里。”

引证解释

⒈ 旧指民众暴动。

《东周列国志》第一回:“﹝周厉王﹞暴虐无道,为国人所杀,此乃千年民变之始。”
明唐顺之《条陈海防经略事疏》:“﹝苏城人﹞游冶子弟,怀毒蓄机,日伺倭来,里外合应,幸早发之,犹尚烧官寺,劫狱囚,鬨然一逞,则民变之渐矣。”
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然则立宪可不以兵刃得之耶?既知英、奥、德、意诸国,数经民变,始得自由议政之权。”
魏钢焰《宝地--宝人--宝事》:“团总老爷害怕我们游击队和民变武装,一到黄昏就爬上山去,钻在桃花寨里。”

民变的国语词典

人民对统治者的反抗运动。

民变的网络释义

民变 (汉语词汇)

  • “民变”最初指下层群众(主要是农民)进行的具有某种正义性、以暴力聚众反抗朝廷的行为,历史上最早民变是西周时的“国人暴动”,“九传厉王,暴虐无道,为国人所杀,此千古民变之始”。《晚明民变》一书作者李文治认为民变是以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如李自成起义)为主,同时包括兵变、“匪寇”活动及少数民族的斗争,包括饥民军卒土贼流寇及回贼等。吴雁南认为民变是“以农民为主体的各阶层劳动群众的反抗斗争”。
  • 民变造句

    我们要为这票货物投保罢工、暴动和民变险。
    对清末民变的研究在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开始,但迄今尚未形成专门的研究领域。
    关于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民变(尤其是乡村民变)问题的研究,学界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但从总体上看还存在一些不足和空白。
    在持续不绝的晚清“民变”风潮中,绅民冲突呈现出日趋频繁和激烈的走向。
    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民变风起云涌,成为当时最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
    养士蓄士也与维护社会稳定,防止民变有直接关系。
    而政府赈灾济荒的措施不能达到安抚灾民的目的,又为民变爆发提供了某些偶然因素。
    特别是在广大的乡村社会,各种形式的民变此起彼伏,不仅发生区域广泛,而且次数频繁、斗争激烈。
    研究民变问题是透视清末社会恶性运行的重要视角。

    汉字详情

    mín [min]
    部首: 104
    笔画: 5
    五笔: NAV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RVP
    四角: 77747

    详细解释

    名词

    (1) (指事。从古文之象。古文从母,取蕃育意。古代指黎民百姓,平民。与君、官对称)

    (2) 同本义

    民,众萌也。从古文之象。——《说文》。按,古文从母。取蕃育也,上下众多意,指事。

    民,氓也。——《广雅》。按,土著者曰民,外来者曰氓。

    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谷梁传·成公元年》

    夫民神之主也。——《左传·桓公六年》

    无子曰兆民。诸侯曰万民。——《左传·闵公元年》

    黎民阻饥。——《书·舜典》

    民不适有居。——《书·盘庚上》

    哀我征夫,独为匪民。——《诗·小雅·何草不黄》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泰伯》

    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史记·项羽本纪》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

    (3) 又如:民夫(被官府征召服劳役的百姓);民户(民家);民居(百姓居住之所);民服(平民的衣服);民宅(民房);民望(民众的希望、心愿;在民众中的声望);民牧(民众的治理者。后指地方的长官);民情(民众的心情、意愿);民役(民众所承担的劳役);民利(民众的利益);民命(民众的意旨;民众的生命;人命);民和(民众和睦团结);汉民;回民;藏民;民壮(清朝州、县官的卫兵。即三班中的壮班);渔民;农民;牧民;民膏(比喻人民用血汗创造的财富);民经(人民的规范);民熙物阜(人民安乐,物产富饶。形容升平景象);民害(人民的祸害);民力(人民的财力和劳力);民脂(比喻人民的劳动果实);民财(人民的财物);民纪(人民行为的准则);民祗(人民所敬畏者)

    (4) 泛指人

    民受无地之中以生。——《左传·成公十三年》

    食者,民之本也。——《淮南子》

    石斧之民。——〔英〕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5) 又如:民性(人的天赋本性);民灵(人和神);民智(人的聪明才智)

    形容词

    (1) 民间的

    轻徭薄赋,以宽民力。——方勺《方腊起义》

    (2) 又如:民谣(民间流传的歌谣);民营(民间经营);民语(民间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言语);民狱(民间诉讼案件);民社(民间祭祀土神)

    英文翻译

    people, subjects, citizens

    方言集汇

    ◎ 粤语:man4
    ◎ 客家话:[梅县腔] min2 [宝安腔] min2 [东莞腔] min2 [台湾四县腔] min2 [客语拼音字汇] min2 [海陆丰腔] min2 [客英字典] min2 [沙头角腔] min2 [陆丰腔] min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十七眞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彌鄰眞A平聲開口三等眞Amĭĕnmjin/min
    biàn [bian]
    部首: 228
    笔画: 8
    五笔: YOCU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YCE
    四角: 00407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攴( ),孌( luán)声。本义:变化,改变)

    (2) 同本义

    变,更也。——《说文》

    变,易也。——《小尔雅》

    变者,非常也。——《白虎通》

    一阖一辟谓之变。——《易·系辞》

    病变而药不变。——《吕氏春秋·察今》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无下有变…百姓熟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三国志·诸葛亮传》

    不得已,变姓名。——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3) 又如:变文协韵(古文修辞术语。用变换文字或颠倒词序等手段使句子的音调和谐);天气突变;巨变(巨大的变化);变豹(即豹变,指人发迹而富贵);变宫(中国古代七音的一种。即宫的变声,比高宫低半音)

    (4) 变通

    善言而不知变,未可谓能说也。——汉· 桓宽《盐铁论》

    (5) 发动事变

    待吕氏变而共诛之。——《汉书·高后纪》

    (6) 又如:变谋(变乱的图谋);变震(变乱震惊)

    名词

    (1) 事变,有重大影响的突发事件

    变遂发。——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2) 又如:哗变(称军队突然叛变);变事(突然发生的重大事件)

    (3) 灾异,异常的自然现象

    灾异愈甚,天变成形。——《汉书·五行志》

    天变不足畏。——《宋史·王安石传》

    (4) 又如:变怪(灾变怪异)

    英文翻译

    change, transform, alter; rebel

    方言集汇

    ◎ 粤语:bin3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