毳袍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引用解释
1.毛制的长衣。 宋 江休复 《江邻几杂志》:“妇人不服宽袴与襜,製旋裙必前后开胯,以便乘驴。其风闻於都下妓女,而士人家反慕傚之,曾不知耻辱如此,又凉以褐紬为之,以代毳袍。” 元 汤式 《一枝花·题白梅深处》套曲:“指顾间自吟啸,但则觉花气氤氲袭毳袍。”
引证解释
⒈ 毛制的长衣。
引宋江休复《江邻几杂志》:“妇人不服宽袴与襜,製旋裙必前后开胯,以便乘驴。其风闻於都下妓女,而士人家反慕傚之,曾不知耻辱如此,又凉以褐紬为之,以代毳袍。”
元汤式《一枝花·题白梅深处》套曲:“指顾间自吟啸,但则觉花气氤氲袭毳袍。”
⒉ 毛制的僧袍。
引《全唐诗话》卷六引五代齐己诗:“岂知物外金僊子,甘露天香滴毳袍。”
⒊ 借指僧人。参见“毳衲”、“毳客”。
引五代齐己《喜得自牧上人书》诗:“吴都使者泛惊涛, 灵一传书慰毳袍。”
毳袍的网络释义
毳袍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三毛。本义:鸟兽的细毛)
(2) 同本义
毳,兽细毛也。——《说文》
毳,细羊毛也。——《字林》
共其毳为毡。——《周礼·掌皮》
羊冷毛而毳。——《礼记·内则》
(3) 又如:毳褐(毛织的僧衣);毳帘(毛织的帘子);毳羽(羽毛)
(4) 指兽毛皮 。如:毳裘(毛皮衣服);毳冕(毳衣和冕);毳衣(皮裘;又指古代天子、大夫的礼服之一。用毛布制成)
(5) 鸟兽毛经过加工而制成的毛制品
(6) 又如:毳殿,毳帐(游牧民族居住的毡帐);毳幔(毳帐);毳锦(一种精美的毛织物)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英字典] cui5 [台湾四县腔] cui5 [客语拼音字汇] cui4 [海陆丰腔] cui5 [梅县腔] cui5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毳 | 此芮 | 清 | 祭A合 | 去聲 | 霽 | 合口三等 | 蟹 | 祭A | tsʰĭwɛi | chyed/cvey |
详细解释
名词
(1) 有夹层、中着棉絮的长衣
衣敝縕袍。——《论语》。按,衣有箸者,今之绵衣,或曰箸以乱麻曰袍。
纩为茧,縕为袍。——《礼记·玉藻》
(2) 又如:袍子
(3) 中式长衣的通称。其形制不分上衣下裳。本为闲居之服,汉以后用作朝服 。如:长袍;旗袍;袍带(锦袍腰带。古代君王和贵官的常服);袍褂(袍服和外褂。清代官服的主要组成部分)
(4) 外衣
袍者,表衣之通称。——《正字通》
(5) 战袍 。如:袍铠(战袍与护身铁甲);袍甲(战袍和铠甲);袍仗(战袍和兵器。借指军容);袍袴(战袍,袴靴。军戎之服。亦指穿着军服的人);袍袄(袍和袄。古代军戎服饰。指比铠甲轻便的战袍和战袄)
(6) 衣的前襟 。如:袍襟(衣襟)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沙头角腔] pau2 [梅县腔] pau2 [台湾四县腔] pau2 po2 [陆丰腔] pau3 [海陆丰腔] pau2 po2 [客英字典] pau2 [宝安腔] pau2 [东莞腔] pau2 [客语拼音字汇] pau2 po2
◎ 潮州话:pau5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袍 | 薄襃 | 並 | 豪 | 平聲 | 豪 | 開口一等 | 效 | 豪 | bʰɑu | ba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