毗陵

pí líng [ pi ling]
注音 ㄆ一ˊ ㄌ一ㄥˊ

词语释义

毗陵 Pílíng

(1) 今江苏省常州市

PiLing, Chang prefecture in Jiang Su Province

词语解释

  1. 亦作“毘陵”。古地名。本 春秋 时 吴 季札 封地 延陵邑 。

    西汉 置县,治所在今 江苏省 常州市 。 三国 吴 时,为 毗陵 典农校尉治所。 晋 太康 二年始置郡,治所移 丹徒 。历代废置无常,后世多称今 江苏 常州 一带为 毗陵 。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十:“今人谓 贝州 为 甘州 , 吉州 为 庐陵 , 常州 为 毗陵 。” 明 高濂 《玉簪记·下第》:“ 毘陵 城下水悠悠,不洗古今愁。” 清 朱之瑜 《阳九述略·致虏之由》:“其时 南徐 、 毗陵 、 吴兴 、 金閶 ,设能多出奇兵,掎角此虏,其有隻轮北济乎!”

  2. 指 明 代学者、藏书家 唐顺之 。因其为 武进 人,故称。

    清 吴伟业 《汲古阁歌》:“ 嘉 隆 以后藏书家,天下 毗陵 与 琅邪 。”参阅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江南七·常州府》。

引证解释

⒈ 亦作“毘陵”。

⒉ 古地名。本春秋时吴季札封地延陵邑。西汉置县,治所在今江苏省常州市。三国吴时,为毗陵典农校尉治所。 晋太康二年始置郡,治所移丹徒。历代废置无常,后世多称今江苏常州一带为毗陵。

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十:“今人谓贝州为甘州,吉州为庐陵,常州为毗陵。”
明高濂《玉簪记·下第》:“毘陵城下水悠悠,不洗古今愁。”
清朱之瑜《阳九述略·致虏之由》:“其时南徐、毗陵、吴兴、金閶,设能多出奇兵,掎角此虏,其有隻轮北济乎!”

⒊ 指明代学者、藏书家唐顺之。因其为武进人,故称。参阅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江南七·常州府》。

清吴伟业《汲古阁歌》:“嘉隆以后藏书家,天下毗陵与琅邪。”

毗陵的国语词典

县名。汉置,晋改为晋陵。在今江苏省武进县。

毗陵的网络释义

毗陵

  • 毗陵,是常州及附近地区的古称。
  • 由宋代咸淳四年常州知州史能之主纂的《咸淳毗陵志》(三十卷),距今已有七百三十余年历史。是为今人所能见到的现存最早的常州地方志书,亦是全国仅存的十余种宋修府志书之一。它主要记载了自春秋吴季子采邑延陵至南宋咸淳年间常州地区(辖晋陵、武进、江阴、宜兴)的地理、经济、政治、文化、宗教、军事、人口、风土、物产、人物、古迹等发展演变的大量史事,是一部能够为今人及后人系统了解和研究春秋至宋时常州历史的重要史书。其史料价值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一是保存了现有最早的常州版图,对我们了解宋时常州的行政区划、历史沿革具有重要帮助。二是保存了诸多至今已是唯一可据查考的原始史料。三是记载了很多历代有关常州的历史文献,其中有些佚文尤显其重要历史价值。四是其采用纲目式和图、表、文字并用记述的编纂体例和方法,成为后世修志的范本,并对至今修志仍有其深远影响。清郡人赵怀玉在重修时称其为“体例赅备,可称良志。”因此,该书是一部具有重要学术研究价值的方志史书的重要资料。
  • 毗陵造句

    赛家金碧店毗陵昆明市市中心的金马碧鸡坊。
    毗陵是清代历史上文化繁盛的地区之一,庄氏、左氏皆出于此。
    本卷里多次提到昆陵,不知是不是错误,江淮一带并无此地,沈法兴的根据地是在毗陵郡。
    现已修复香山寺,桃花涧、圣清池、毗陵井等景点已得到有效保护。
    毗陵诗派是由清代常州诗人群体组成的地域性诗歌流派。
    其中桃花涧、采香径、烽火台、毗陵井均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藏军洞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春,王畿赴会,至毗陵,与唐顺之、万表、陈九川、吕光洵、戚贤、罗洪先等相聚论学《王龙溪先生全集》卷二十《南玄戚君墓志铭》。
    春秋时吴封季札于延陵为其食邑,三国时东吴设毗陵农校尉屯田开发,东晋、南北朝时,中原士族南迁,使用牛耕步犁。
    常州市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常州方言属北部吴语太湖片毗陵小片。

    汉字详情

    [pi]
    部首: 402
    笔画: 9
    五笔: LXXN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WPP
    四角: 62010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田,比声。本义:人脐)

    (2) 人的肚脐 ?

    (3) 春秋时鲁国城邑名

    五年,春,城毗。——《春秋》

    动词

    (1) 通“弼”。辅助,从旁协助

    辅毗安顺。——《太尉刘宽碑》

    为国毗辅。——《绥民校尉熊君碑》

    (2) 又如:毗助(毗佐、毗奉、毗辅、毗翼。辅助);毗益(辅助;助益);毗赞(辅佐;襄助)

    (3) 邻连,与…相邻 。如:毗联(毗连)

    (4) 附和

    天之方懠,无所夸毗。——《诗·大雅》。朱熹集传:“夸,大也;毗,附也。”

    (5) 通“裨”。增益

    轧言及政事,多所毗补。——《后汉书·明德马皇后纪》

    英文翻译

    help, assist; connect, adjoin

    方言集汇

    ◎ 粤语:pei4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pi2 [梅县腔] pi2 [宝安腔] pi2 [客英字典] pi2 [海陆丰腔] pi2 [客语拼音字汇] pi2
    ◎ 潮州话:bi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六脂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líng [ling]
    部首: 212
    笔画: 10
    五笔: BFWT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多用男性
    仓颉: NLGCE
    四角: 74247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阜( ),表示与地形地势的高低上下有关。夌( líng)声。本义:大土山)

    (2) 同本义

    陵,大阜也。——《说文》

    如山如阜,如冈如陵。——《诗·小雅·天保》

    殽有二陵焉。——《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陵阜陆墐。——《国语·齐语》

    鸿渐于陵。——《易·渐卦》

    古陵蔚起。——《聊斋志异·促织》

    (3) 又

    循陵而走。

    (4) 又如:陵谷(山岭和深谷);陵谷变迁(高山深谷变换位置。比喻世事变化);陵丘(后高前低平的大丘);陵居(居住在高陵地区);陵隰(山陵和低湿之地);陵阿(山陵);陵衍(高而广的丘陵地)

    (5) 引申指帝王陵墓

    乐游原上望昭陵。——杜牧《将赴吴兴登乐游原》

    乃强起扶杖,执图诣寺后,有古陵蔚起。——《聊斋志异·促织》

    举一滴可包陵谷。——唐· 李朝威《柳毅传》

    (6) 又如:其南陵,其北陵;陵屋(帝王墓地的建筑);陵田(陵墓旁的田地);陵表(墓碑;墓表);陵户(看守帝王陵墓的人);陵寝;陵庙

    (7) 山,山头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孙子·军争》

    山无陵,江水为竭。——《乐府诗集·鼓吹曲辞一》

    (8) 姓。如:陵尹(复姓)

    动词

    (1) 升,登

    陵重巘。——张衡《西京赋》

    (2) 又如:陵云(升上云霄。比喻超尘绝俗或神仙的境界);陵霄(升上云霄。比喻志气高远。通凌云)

    (3) 超越,逾越

    陵水经地。——《史记·秦始皇本纪》

    (4) 又如:陵忽(超越;欺侮);陵架(超越其上);陵越(超越。也作凌越);凌迈(超越)

    (5) 欺侮;欺压

    在上位,不陵下。——《礼记》

    为巡缴所陵。——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见陵之耻。——《战国策·燕策》

    修成子仲骄恣陵折,吏民皆患苦之。——《加急记·外戚世家》

    (6) 又如:陵折(欺压,折辱);陵虐(欺侮虐待。也作凌虐);陵侮(欺侮)

    (7) 日渐衰微

    帝王之道,日以陵夷。——《汉书·成帝纪》

    (8) 又如:陵夷(渐次衰颓。同陵迟);陵弛(渐次衰颓、废弛)

    (9) 凌驾

    (宁成)好气,为人小吏,必陵其长吏。——《史记·酷吏列传》

    (10) 又如:凌架(凌驾);陵跨(跨越;凌驾)

    英文翻译

    hill, mound; mausoleum

    方言集汇

    ◎ 粤语:ling4
    ◎ 客家话:[海陆丰腔] lin2 [台湾四县腔] lin2 [沙头角腔] lin2 [宝安腔] lin2 [客英字典] lin2 [陆丰腔] lin3 [东莞腔] lin2 [梅县腔] lin2 [客语拼音字汇] lin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六蒸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力膺平聲開口三等lĭəŋling/liong

    毗陵的同拼音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