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残骸
(1) 不完整的尸骨
(2) 借指残破只剩下骨架的车辆、机械、建筑物等
词语解释
残留的尸骨。
宋 苏轼 《到常州谢表》:“已分没身,寄残骸於魑魅;敢期择地,收暮景於桑榆。” 清 曾国藩 《湘乡昭忠祠记》:“残骸暴于荒原。”今亦常借指残破的建筑物及机械、车辆等。如:旷野里有一堆敌机的残骸。
谦词。意为老朽之躯。
宋 苏舜钦 《杜公让官表》:“故尝屡拜恳牘,乞收残骸。” 宋 王安石 《题永庆壁》诗:“残骸岂久人间世,故有情钟未可忘。”
引证解释
⒈ 残留的尸骨。今亦常借指残破的建筑物及机械、车辆等。
引宋苏轼《到常州谢表》:“已分没身,寄残骸於魑魅;敢期择地,收暮景於桑榆。”
清曾国藩《湘乡昭忠祠记》:“残骸暴于荒原。”
例如:旷野里有一堆敌机的残骸。
⒉ 谦词。意为老朽之躯。
引宋苏舜钦《杜公让官表》:“故尝屡拜恳牘,乞收残骸。”
宋王安石《题永庆壁》诗:“残骸岂久人间世,故有情钟未可忘。”
残骸的国语词典
人或动物残存的骨骸。
如:「飞机残骸」。
残骸的网络释义
残骸
残骸 (汉语词汇)
近义词
残骸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歹(
),戋( )声。从“歹”表示与死亡有关。本义:伤害)(2) 同本义
残,伤也。——《苍颉篇》
昔智伯瑶残 范中行。——《战国策·秦策》。注:“灭也。”
废为残贼。——《诗·大雅·民劳》
则汝残矣。——《战国策·齐策》。注:“坏也。”
凡二十七县残。——《史记·樊郦滕灌传》。集解:“谓多所杀伤也。”
张仪之残, 樗里疾也。——《战国策·秦策》。注:“害也。”
放轼其君则残之。——《周礼·夏官》
残名以逞。——《左传·宣公二年》
(3) 又如:摧残(使蒙受严重损失);残心(残害人的心);残贼(杀害);残灭(残杀毁灭);残夷(残杀)
(4) 毁坏;破坏
家室立残,亲戚不免于刑戮。——《荀子·荣辱》
(5) 又如:残略(摧毁掠夺);残坏(破败;毁坏)
(6) 凋谢
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
(7) 又如:残花;残芳;残英(凋零的花。即落花)
形容词
(1) 凶恶;狠毒
故不疑为吏,严而不残。——《汉书·隽不疑传》
(2) 又如:残烈(残酷剧烈);残横(残暴专横)
(3) 残缺,残废
顾自以为身残处秽,动而见忧。——司马迁《报任安书》
(4) 又如:残而不废;残卷(书籍的残存部分;亦指书中未读完的部分);残脱(残缺脱漏);残替(残缺废弃);残帙(残卷);残梦(零乱不全的梦)
(5) 剩余;残余,残存
故纯朴不残,孰为牺尊?——《庄子·马蹄》
今日之事,何不使我得早处囊中,以苟延残喘乎?——明· 马中锡《中山狼传》
(6) 又如:残香(余香);残客(剩下未走的客人);残雪(剩余而未融尽的雪);残羹冷炙(剩下的酒食菜肴)
(7) 最后的,最末的 。如:残年(年末;余年。指人的晚年);残照(夕阳);残冬(冬季将尽之时);残山(山将尽处)
名词
也指凶暴的人,暴虐无道的人
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资治通鉴》
是天下之大残也。——汉· 贾谊《论积贮疏》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骨,亥声。本义:胫骨,小腿骨)
(2) 同本义
骸,胫骨也。——《说文》。段玉裁注:“《骨空论》曰:‘膝解为骸关,侠膝之骨为连骸。’然则正谓胫骨为骸矣。”
骸下为辅,辅上为腘。——《素问》
析骸而炊之。——《公羊传·宣公十五年》
臂欲大而短,骸欲小而长。——《齐民要术》
(3) 骨,尸骨
即如忠烈遗骸。——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4) 又如:尸骸;骸炭(骨灰);骸筋(筋骨);骸骼(尸骨)
(5) 身体
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有趣者,谓之人。——《列子·黄帝》
(6) 又如:残骸;病骸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hai2 [客语拼音字汇] hai2 [客英字典] hai2 [台湾四县腔] hai2 [梅县腔] hai2 [宝安腔] hai2
◎ 潮州话:hai5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諧 | 戸皆 | 匣 | 皆開 | 平聲 | 佳 | 開口二等 | 皆 | 蟹 | ghrai/haei | ɣɐ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