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忍不仁

cán rěn bù rén [can ren bu ren]
注音 ㄘㄢˊ ㄖㄣˇ ㄅㄨˋ ㄖㄣˊ
词性 成语

词语释义

为富不仁 wéifù-bùrén[be rich and cruel;be heartless rich;muck and money go together 谚 ] 蓄积财产,不施仁德。指为了致富,不择手段,不讲仁义 一生做事强梁,只是倚官托势;须知为富不仁,自来见利忘义。——明· 邵璨《香囊记·媾媒》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晋·陈寿《三国志·魏志·董卓传》:“卓性残忍不仁,遂以严刑胁众。”

成语用法

残忍不仁作谓语、定语;用于为人。

汉字详情

cán [can]
部首: 406
笔画: 9
五笔: GQGT
五行:
仓颉: MNIJ
四角: 13250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歹( è),戋( jiān)声。从“歹”表示与死亡有关。本义:伤害)

(2) 同本义

残,伤也。——《苍颉篇》

昔智伯瑶残 范中行。——《战国策·秦策》。注:“灭也。”

废为残贼。——《诗·大雅·民劳》

则汝残矣。——《战国策·齐策》。注:“坏也。”

凡二十七县残。——《史记·樊郦滕灌传》。集解:“谓多所杀伤也。”

张仪之残, 樗里疾也。——《战国策·秦策》。注:“害也。”

放轼其君则残之。——《周礼·夏官》

残名以逞。——《左传·宣公二年》

(3) 又如:摧残(使蒙受严重损失);残心(残害人的心);残贼(杀害);残灭(残杀毁灭);残夷(残杀)

(4) 毁坏;破坏

家室立残,亲戚不免于刑戮。——《荀子·荣辱》

(5) 又如:残略(摧毁掠夺);残坏(破败;毁坏)

(6) 凋谢

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

(7) 又如:残花;残芳;残英(凋零的花。即落花)

形容词

(1) 凶恶;狠毒

故不疑为吏,严而不残。——《汉书·隽不疑传》

(2) 又如:残烈(残酷剧烈);残横(残暴专横)

(3) 残缺,残废

顾自以为身残处秽,动而见忧。——司马迁《报任安书》

(4) 又如:残而不废;残卷(书籍的残存部分;亦指书中未读完的部分);残脱(残缺脱漏);残替(残缺废弃);残帙(残卷);残梦(零乱不全的梦)

(5) 剩余;残余,残存

故纯朴不残,孰为牺尊?——《庄子·马蹄》

今日之事,何不使我得早处囊中,以苟延残喘乎?——明· 马中锡《中山狼传》

(6) 又如:残香(余香);残客(剩下未走的客人);残雪(剩余而未融尽的雪);残羹冷炙(剩下的酒食菜肴)

(7) 最后的,最末的 。如:残年(年末;余年。指人的晚年);残照(夕阳);残冬(冬季将尽之时);残山(山将尽处)

名词

也指凶暴的人,暴虐无道的人

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资治通鉴》

是天下之大残也。——汉· 贾谊《论积贮疏》

英文翻译

injure, spoil; oppress; broken

方言集汇

◎ 粤语:caan1 caan4

宋本广韵

rěn [ren]
部首: 440
笔画: 7
五笔: VYNU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多用男性
仓颉: SIP
四角: 17332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心, 刃声。本义: 忍耐、 容忍)

(2) 同本义

忍,能也。——《说文》

忍,耐也。——《广雅》

是可忍也。——《论语·八脩》。皇疏:“忍,犹容耐也。”

强力忍垢,吾不知其他也。——《庄子·让王》

吾子忍之。——《左传·成公二年》

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卫灵公》

忍所私以行大义。——《吕氏春秋·去私》

故遂忍悲为汝言之。——清· 林觉民《与妻书》

(3) 又如:忍事(以忍耐态度面对各种事情);忍容(容忍);忍顺(忍耐顺受;忍耐顺从);忍从(忍受顺从);忍羞(忍受羞辱);忍气(忍受别人的欺侮);忍垢(忍受污垢);忍丑(忍受耻辱);忍耻(忍受耻辱);忍痛(忍受痛苦)

(4) 抑制; 克制

志忍私,然后能公。——《荀子·儒效》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

(5) 又如:忍性(克制性情);忍口(抑制食欲);忍情(抑制感情);忍志(犹屈意);忍恶(忍住脾气);忍泪(忍住眼泪, 不使流出来); 忍笑(忍住不笑)

(6) 愿意; 舍得

不忍为之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7) 又如:忍屑(愿意关心)

(8) 通“认”。认识,识别

夫国之疑,二三子莫忍老臣。——《管子·大匡》

(9) 姓

形容词

(1) 坚韧

(2) 残忍;忍心;狠心

维其忍之。——《诗·小雅·小弁》

君王为人不忍。——《史记·项羽本纪》

(3) 又如:忍苛(残忍苛刻);忍人(残忍的人);忍忮(刻毒忌恨);忍毒(残忍狠毒);忍虐(残忍暴虐);忍悖(残忍狂悖);忍害(杀害);忍酷(残忍暴虐);忍鸷(残忍凶狠);忍暴(残忍暴虐)

怎;岂

干惟画肉不画骨,忍使骅骝气凋丧!—— 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英文翻译

endure, bear, suffer; forbear

方言集汇

◎ 粤语:jan2 jan5
◎ 客家话:[客英字典] ngiun1 [台湾四县腔] ngiun1 ngiun3 [梅县腔] niun1 [海陆丰腔] ngiun1 ngiun3 [客语拼音字汇] ngiun1 [宝安腔] ngiun1 [沙头角腔] ngiun1 [东莞腔] ngiun1 [陆丰腔] gniun1
◎ 潮州话:rim2(jím) [澄海、潮阳]ring2(jíng) [揭阳]rêng2(jéng)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十六軫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而軫眞A上聲開口三等眞Anʑĭĕnnjinx/riin
[bu]
部首: 105
笔画: 4
五笔: GII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MF
四角: 10900

详细解释

副词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韡。”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韩非子·喻老》

老妇不闻也。——《战国策·赵策》

被驱不异犬与鸡。——唐·杜甫《兵车行》

后遂不复至。——明·魏禧《大铁椎传》

(3) 又如:不会;不大;不一定;不古(不古朴。意指社会风气衰落、败坏);不勾(不消;不够;不到);不才(没有才能。自称的谦词;不成才);不才之事(不好的事情)(4)两者中既非这个也非那个 。如:不男不女;不明不白;不知不觉

(5) 无须前面的先决条件而出现后面的行为和状态 。如:不问而知;不寒而栗;不翼而飞

(6) 作为虚词,表示缺乏或忽视某种行动 。如: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7) 用在叠用的相同的词之间,前面常加“什么”,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 。如:道理不道理,他一点都不往心里去

(8) 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不以累臣衅鼓。——《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9) 又如:不客气,不客气;不谢,不谢

(10) 用在动词后,表示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结果或目的 。如:我呆不下去了;吃不了;办不到

(11) 单用,表示否定对方的话或提问 。如:他知道吧?不,他不知道;别提那件事。不,我要提

(12) 用在句末,构成问句 。如:不知小何在家不?;奶奶说的对不?

古词

同“否”(fǒu)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唐·韩愈《师说》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与不?——《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助词

(1) 用来加强语气。如:好不吓人;不几(岂不是)(2) 用来调整音节

徒御不惊,大庖不盈。——《诗·小雅》。毛传:“不惊,惊也;不盈,盈也。”

形容词

(1) 通“丕”()。大

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诗·周颂·清庙》

不有而丑天地,非天子之事也。——《管子·侈靡》

道其本,至也。至不至无。——《管子·心术》

(2) 注意:“不”字在第四声(去声)字前念第二声(阳平),如“不必”(bú bì);“不是”(bú shì)。本词典为方便起见,条目中的“不”字,都注第四声

英文翻译

no, not; un-; negative prefix

方言集汇

◎ 粤语:bat1 fau2
◎ 客家话:[宝安腔] but7 [梅县腔] but7 [东莞腔] but7 [客英字典] but7 [陆丰腔] but7 [沙头角腔] but7 [台湾四县腔] but7 [海陆丰腔] but7 [客语拼音字汇] bud5
◎ 潮州话:bug4 (puk 旧时:put) houn2(hóuⁿ)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八尤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甫鳩平聲開口三等pĭəupiu/piou
rén [ren]
部首: 221
笔画: 4
五笔: WFG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OMM
四角: 21210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人,从二。右边的二是重文。本义:博爱,人与人相互亲爱)

(2) 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观念。其核心指人与人相互亲爱。孔子以之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

仁,亲也。——《说文》

仁者,情志好生爱人,故立字二人为仁。——《春初·元命苞》

上下相亲谓之仁。——《礼记·经解》

温良者,仁之本也。——《礼记·儒行》

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韩非子·解老》

仁者,可以观其爱焉。——《礼记·丧服四制》

岂无居人?不如叔也,洵美且仁。——《诗·郑风·叔于田》

(3) 又如:仁人(有仁德的人);仁术(施行仁道、仁政的方法);仁宇(在仁德的覆蔽之下);仁瑞(仁德的瑞兆);仁朴(仁爱朴实);仁笃(仁爱笃厚);仁诲(仁爱的教诲);仁鄙(仁爱与鄙薄)

(4) 有德者之称

(5) 旧指有仁德的人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6) 又如:仁人网(传说商汤曾让猎人网开三面。指给予一条生路);仁者(有德行的人);仁里(仁者住地);仁士(仁人。有德行的人)

(7) 指事物中有恩于万物生育者,古代常与五行等相配

养之,长之,假之,仁也。——《礼记》

(8) 完美的道德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9) 仁政

以德行仁者王。——《孟子》

(10) 恩惠

则民与子仁。——《论语》。皇疏:“恩也。”

厚泽深仁,遂有天下。——鲁迅《伪自由书》

(11) 同情, 怜悯

呼而怨,欲望其哀且仁者,愈大谬矣。——柳宗元《天说》

(12) 种子外皮内的部分——常指可以食用的种子和坚果、核果及类似果实的内果皮里边的部分。字本作“人”,明代后改作“仁” 。如:核桃仁

(13) 类似果仁的东西 。如:瓜子仁

(14) 人

仁者,人也。——《礼记·中庸》。注:“人也,读如相人偶之人。”

仁者,人也。——《孟子·尽心下》

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论语·雍也》

(15) 古县名

又并蒲、 衍、 首、 垣,以临 仁、 平丘。——《史记·春申君列传》

(16) 水名

乌江,府东七十里;源出水西蛮界,绕府南与 湘、 洪、 仁三江合。——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

(17) 等于8尺(一说7尺,也有说5.6尺或4尺的)的中国古代长度单位。通“仞”

九成之台,作于羸土,百仁之高,台(始)于足下。——《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本》

(18) 姓

形容词

(1) 有感觉能力——与“不”连用,作否定式 。如:两手不仁;皮肤不仁

(2) 温润

汉水重安而宜竹, 江水肥仁而宜稻。——《淮南子》

(3) 敬辞。旧时常用于书信中 。如:仁台;仁兄

动词

(1) 亲爱

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史记·魏公子列传》

有仁民爱物之意。——王安石《上时政书》

(2) 同情;怜悯

将大其声,疾呼而望其仁之也。——韩愈《后十九日复上书》

(3) 思念

郊社之义,所以仁鬼神也;…食飨之礼,所以仁宾客也。——《礼记·仲尼燕居》

英文翻译

humaneness, benevolence, kindness

方言集汇

◎ 粤语:jan4
◎ 客家话:[梅县腔] jin2 [台湾四县腔] jin2 (ngin2) [客英字典] jin2 [客语拼音字汇] yin2 [海陆丰腔] rin2 [宝安腔] jin2 [陆丰腔] jin3 [东莞腔] jin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十七眞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罗马字
如鄰眞A平聲開口三等眞Anjin/r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