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力

wǔ lì [ wu li]
注音 ㄨˇ ㄌ一ˋ
词性 名词

词语释义

武力 wǔlì

(1) 使用暴力

violent force

(2) 指军队的战斗力及人员多少

military force;armed might;force of arms

词语解释

  1. 武卒。

    《战国策·魏策一》:“今窃闻大王之卒,武力二十餘万,苍头二千万,奋击二十万,廝徒十万,车六百乘,骑五千疋。”《史记·苏秦列传》引作“武士”。参见“ 武卒 ”。

  2. 军事力量。

    《史记·伍子胥列传》:“今王自行,悉国中武力以伐 齐 。”《后汉书·光武帝纪上》:“参分天下而有其二,跨州据土,带甲百万。言武力则莫之敢抗,论文德则无所与辞。” 南朝 梁 江淹 《恨赋》:“雄图既溢,武力未毕。” 邹韬奋 《经历》三二:“武力虽非抗敌救亡的唯一工具,但无疑地是最重要的一种工具。” 巴金 《死去的太阳》四:“前三排坐位中一个穿马褂的三角脸的青年半立起身子说:‘我看用武力占领租界是不合条约。’”

  3. 勇力。

    《孔子家语·本姓》:“今其人身长十尺,武力絶伦。”《北史·李元护传》:“﹝ 李元护 ﹞身长八尺,美鬚髯,少有武力。” 宋 苏轼 《猎会》诗序:“﹝ 雷胜 ﹞武力絶人,骑射敏妙。”

  4. 强暴的力量。

    鲁迅 《准风月谈·野兽训练法》:“用武力拳头去对付,就是所谓‘霸道’。”

引证解释

⒈ 武卒。《史记·苏秦列传》引作“武士”。参见“武卒”。

《战国策·魏策一》:“今窃闻大王之卒,武力二十餘万,苍头二千万,奋击二十万,廝徒十万,车六百乘,骑五千疋。”

⒉ 军事力量。

《史记·伍子胥列传》:“今王自行,悉国中武力以伐齐。”
《后汉书·光武帝纪上》:“参分天下而有其二,跨州据土,带甲百万。言武力则莫之敢抗,论文德则无所与辞。”
南朝梁江淹《恨赋》:“雄图既溢,武力未毕。”
邹韬奋《经历》三二:“武力虽非抗敌救亡的唯一工具,但无疑地是最重要的一种工具。”
巴金《死去的太阳》四:“前三排坐位中一个穿马褂的三角脸的青年半立起身子说:‘我看用武力占领租界是不合条约。’”

⒊ 勇力。

《孔子家语·本姓》:“今其人身长十尺,武力絶伦。”
《北史·李元护传》:“﹝李元护﹞身长八尺,美鬚髯,少有武力。”
宋苏轼《猎会》诗序:“﹝雷胜﹞武力絶人,骑射敏妙。”

⒋ 强暴的力量。

鲁迅《准风月谈·野兽训练法》:“用武力拳头去对付,就是所谓‘霸道’。”

武力的国语词典

兵力。

武力的网络释义

武力 (汉语词语)

  • 武力,汉语词汇。
  • 拼音:wǔ lì
  • 释义:1、武卒。2、军事力量。3、勇力。4、强暴的力量
  • 武力的翻译

    英语: military force
    德语: Gewalt, Waffengewalt (S)​
    法语: force militaire

    武力造句

    只有通过武力,才能夺取属于自己的领地。
    呵呵,不听话的女生我见多了,也没见几个男人敢动手打啊。武力不是解决双方矛盾的方式,有很多男人是不会对女人动手的。
    霸权主义者顾盼自雄,自以为用武力能镇压得住殖民地人民的反抗,结果被打得焦头烂额。
    我并不是轻蔑权力或武力。不,其实我是在害怕。一旦权力或武力到了手,几乎会使所有的人都变得丑恶,这种例子我知道的太多了。而我也没有自信自己绝不会改变。
    经过了一系列麻烦后,警察学会了不用武力对付手无寸铁的人群。
    和欧洲其他地方一样,一开始,荷兰城市的主人是那些贵族们,因为城市是总是建立某个贵族的领地之上。贵族们建立起小型的军队,名义上是为城市提供保护,实际上是依靠武力取得税收。
    遇矛盾,告老师,不要武力来比拼。
    邻国之间历史遗留下来的边界争端,应协商解决,不应诉诸武力。
    许多学校已经开始有解决冲突的计划,以缓和如火山蕴酿爆发般的紧张情绪,以免最终诉之于武力。
    我的助手中有很多人都说杜库不会出现,他的目的就是把我们引诱到这儿一网打尽,而后武力占领空间站。
    他说政府应当听取人民对油价上涨的意见而不使用武力镇压。
    父母间的“武力战争”有时会持续很久,包括推推搡搡,摔东西或者打击之类的。
    ——竭尽腕力、暴力、武力、死力之极限,筑起尸骸高塔之汝等,就向我展示你们能以具有知性之生物自称的证明吧。
    陪审团裁决,这名警察使用了过分的不合理的武力,目前可能被控告过失杀人。
    以后,我们这一脉会多与童师一脉接触,没有告绝的武力,怕是震不住。
    当然,如果协商得不到解决,为避免由此引发的武力冲突,只有诉诸于国际法院或国际仲裁机构判裁。
    双方同意国际纷争应在不使用武力的情况下解决,同时我们准备在双方的相互关系中使用这个原则。
    外交部发言人洪磊称:“中国向来对整个南海及南海诸岛拥有主权并将捍卫我们的权益,但是中国不会动用武力来解决南海争端或阻碍海洋探测活动。”。
    精灵族生性胆小,不善武力,只求在夹缝中苟且偷安。
    战争是群体与群体的武力行为,战争与打猎有本质区别。战争有攻有防,战争的双方都武装到牙齿。而打猎,人完全处于主动,绝大部分动物都处于被猎杀的地位。

    汉字详情

    [wu]
    部首: 447
    笔画: 8
    五笔: GAHD
    五行:
    仓颉: MPYLM
    四角: 13140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会意。从止,从戈。据甲骨文,人持戈行进,表示要动武。本义:勇猛;猛烈) 同本义

    楚庄王曰,夫文止戈为武。又曰,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财者也。——《左氏春秋·宣公十二年》

    武大为于大君。——《易·履》

    孔武有力。——《诗·郑风·羔裘》

    诚既勇兮又以武。——《楚辞·九歌·国殇》

    (2) 又如:英武(英俊威武);威武(武力;权势;力量强大);武色(凶猛的神色);武车(威猛的兵车);武健(勇武刚健);武断乡曲(以威势主断曲直)

    名词

    (1) 指干戈军旅之事

    德不厚而行武。——《韩非子·五蠹》

    用武之国。——《三国志·诸葛亮传》

    无用武之地。——《资治通鉴》

    神武雄才。

    (2) 又如:武弁(武夫;武官);武不善作(出力的事不能文绉绉地去做);武训(军事训练);武略(军事谋略);武教(军事教育);武运(武事的气运);武德(武道)

    (3) 士,兵,卒

    勇武一人,为三军雄。——《淮南子》

    文既有之,武亦宜然。——刘勰《文心雕龙》

    (4) 古以六尺为步,半步为武

    夫目之察度也,不过步武尺寸之间。——《国语·周语下》

    (5) 舞蹈。通“舞”

    溺者,非不笑也;罪人,非不歌也;狂者,非不武也。——《吕氏春秋》

    (6) 足迹

    昭兹来许,绳其祖武。——《诗·大雅·生民》

    (7) 古州名 。南朝梁置,治所在武陵(今湖南省常德市)

    (8) 金属打击乐器

    始奏以文,复乱以武。——《礼记》

    (9) 姓

    动词

    继承

    下武维周,世有哲王。——《诗·大雅·下武》

    量词

    半步。古代六尺为步,半步为武

    夫目之祭度也,不过步武尺寸之间。——《国语》

    英文翻译

    military; martial, warlike

    方言集汇

    ◎ 粤语:mou5
    ◎ 客家话:[梅县腔] wu1 [台湾四县腔] wu3 [东莞腔] wu1 [陆丰腔] wu3 [客语拼音字汇] vu1 [沙头角腔] wu1 [海陆丰腔] wu3 [客英字典] vu3 [宝安腔] wu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九麌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文甫上聲合口三等myox/miuumĭu
    [li]
    部首: 217
    笔画: 2
    五笔: LTN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KS
    四角: 40027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耒形,有柄有尖,用以翻地。用耒表示执耒耕作需要花费力气。“力”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体力,力气)

    (2) 同本义

    力,筋也。像人筋之形。——《说文》。筋下曰:肉之力也。二篆为转注。筋者其体,力者其用也。

    其行之以货力。——《礼记·礼运》。注:“筋骸强者也。”

    力农数耘。——《汉书·食货志》。注:“谓勤作之也。”

    有力如虎,执辔如组。——《诗·邶风》

    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以缚背刃,力上下,得绝。——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孟子·梁惠王上》

    (3) 又如:四肢无力;力人(力气很大的人);力尽神危(力气精神都疲惫到极点);力软筋麻(力尽筋疲。筋疲力尽);力屈(力竭);力尽(力气用尽);力竭(力气用尽)

    (4) 力量

    战疾力。——《汉书·灌婴传》。注:“强力也。”

    愿将军量力而处之。——《资治通鉴》

    朽蠹不胜刀锯力,匠人虽巧欲何如?——韩愈《题木居士》

    盛夏力作。——宋· 苏轼《教战守》

    (5) 又如:力劣(力量薄弱);力薄(力量薄弱)

    (6) 能力

    欲为陛下所为者甚众,顾力不能耳。——《史记·淮阴侯列传》

    (7) 又如:理解力;才力(才能;能力);脑力(人的记忆、理解、想像等的能力);力用(能力和作用);力怯(力小胆怯)

    (8) 威力;权势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孟子》

    (9) 又如:权力(政治上的强制力量);暴力(强制力;武力);力征(以武力征伐);力正(以武力征伐);力制(以权力统御、控制);力攻(以武力攻伐);力役(以武力征伐);力政(以武力为政,暴政)

    (10) 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凡能使物体获得加速度或者发生形变的作用都称为力 。如:摩擦力;斥力;引力;合力;冲力;压力;阻力;推力;拉力

    (11) 劳役;仆役

    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论语》

    (12) 又如:力役(劳役);力征(力役之征)

    (13) 本指制法成治之功,后泛指功劳

    事功曰劳,治功曰力。——《周礼》

    拥佑太子,颇有力焉。——《汉书》

    (14) 兵士

    率见力决战。——《宋书·谢诲传》

    (15) 姓

    动词

    (1) 勤;致力,努力;从事于

    古训是式,威仪是力。——《诗·大雅·烝民》

    力周公正先天下。——《汉书·王莽传》。注:“勉力也。”

    郡中莫不耕稼力田。——《汉书·召信臣传》

    (2) 又如:力农(从事于农业);力田(致力耕种);力耕(努力耕作);力碌碌(匆忙的样子)

    (3) 役使

    视贱躯之可力,倾尽而为。——宋· 叶适《湖南运判到任谢表》

    (4) 又如:力役(强制老百姓从事的一种无偿劳动,是徭役的一种;服役;干体力活);力伐(力攻顽敌;力攻智取);极力指摘、驳斥

    副词

    (1) 尽力,竭力

    楼船力攻烧敌。——《汉书·南粤王传》

    游子常贫苦,力子天所富。——《后汉书·樊晔传》

    力请客。——明· 魏禧《大铁椎传》

    力主变法。——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力摧豪强。——清· 张廷玉《明史》

    力叮不释。——《聊斋志异·促织》

    (2) 又如:力正(尽力匡正);力子(勤勉力行的人);力田(致力农耕);力疾(尽力支撑着病体);力战(全力作战);力邓(勉强,奋力);力力碌碌(勤敏的样子)

    英文翻译

    power, capability, influence

    方言集汇

    ◎ 粤语:lik6
    ◎ 客家话:[陆丰腔] lit8 [梅县腔] lit8 [海陆丰腔] lit8 [客英字典] lit8 [台湾四县腔] lit8 [客语拼音字汇] lid6 [东莞腔] lit8 [沙头角腔] lit8 [宝安腔] lit8
    ◎ 潮州话:lag8 (lâk 旧时:lât)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二十四職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林直職開入聲開口三等ləklik/li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