樽俎
词语释义
古代盛酒食的器皿。樽以盛酒,俎以盛肉。
指宴席。
词语解释
古代盛酒食的器皿。樽以盛酒,俎以盛肉。
《庄子·逍遥游》:“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晋 葛洪 《抱朴子·畅玄》:“越樽俎以代无知之庖,舍绳墨而助伤手之工。”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六:“辞了 法聪 ,别了夫人,把樽俎收拾起。”
指宴席。
汉 刘向 《新序·杂事一》:“ 仲尼 闻之曰:‘夫不出於樽俎之间,而知千里之外,其 晏子 之谓也,可谓折衝矣。’” 宋 王安石 《寄郎侍郎》诗:“久愿作公樽俎客,恨无三亩斲蓬蒿!” 陈毅 《满江红·送周总理赴日内瓦》词:“看我公樽俎折强权,期赢获。”
引证解释
⒈ 古代盛酒食的器皿。樽以盛酒,俎以盛肉。
引《庄子·逍遥游》:“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晋葛洪《抱朴子·畅玄》:“越樽俎以代无知之庖,舍绳墨而助伤手之工。”
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六:“辞了法聪,别了夫人,把樽俎收拾起。”
⒉ 指宴席。
引汉刘向《新序·杂事一》:“仲尼闻之曰:‘夫不出於樽俎之间,而知千里之外,其晏子之谓也,可谓折衝矣。’”
宋王安石《寄郎侍郎》诗:“久愿作公樽俎客,恨无三亩斲蓬蒿!”
陈毅《满江红·送周总理赴日内瓦》词:“看我公樽俎折强权,期赢获。”
樽俎的国语词典
盛酒食的器具。
樽俎的网络释义
樽俎
樽俎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木,尊声。本作“尊”。本义:盛酒器。中国古代的盛酒器具) 同本义
有酒盈樽。——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金樽清酒斗十千。——唐· 李白《行路难》
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全图绣像三国演义》
(2) 又如:樽杓(指饮酒之器);樽桂(杯中的桂花酒);樽酌(指饮酒之器);樽酒(杯酒)
动词
(1) 往酒器里倒酒
少倾,摆出酒席,四位樽酒论文。——《儒林外史》
(2) 通“撙”。抑止
樽流遁之观。——《淮南子·要略》。杨树达云:“樽,经传通作撙。”
(3) 又如:樽约(谓节约,樽,同“撙”);樽节(节省。樽,通“撙”)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英字典] zun1 [台湾四县腔] zun1 [梅县腔] zun1 [陆丰腔] zun1 [客语拼音字汇] zun1 [宝安腔] zun1 [海陆丰腔] zun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尊 | 祖昆 | 精 | 魂 | 平聲 | 元 | 合口一等 | 臻 | 魂 | tsuən | cuon/zuon |
详细解释
名词
(1) (指事兼形声。小篆字形。《说文》“从半肉在且上。”且,祭祀所用的礼器。本义:供祭祀或宴会时用的四脚方形青铜盘或木漆盘,常陈设牛羊肉)
(2) 同本义
为俎孔硕。——《诗·小雅·楚茨》
鸟兽之肉,不登于俎。——《左传·隐公五年》
祭操俎。——《山海经·海外西经》
俎豆之事。——《论语·卫灵公》
庖人虽不治疱,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庄子·逍遥游》
(3) 又如:俎几(俎形如几,故称。古代祭祀、燕飨时所用的礼器);俎拒(俎足中央的横木);俎味(祭祀用食品)
(4) 古代割肉用的砧板。多木制,也有青铜铸的,大方形,两端有足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俎,切肉的砧板。)——《史记·项羽本纪》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zu3 [宝安腔] zu3 [客英字典] zih3 cih1 [海陆丰腔] zu3 cu3 [台湾四县腔] zu3 cu3
◎ 潮州话:zo2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阻 | 側吕 | 莊 | 魚 | 上聲 | 語 | 開口三等 | 魚 | 遇 | criox/trv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