楮帛

chǔ bó [ chu bo]
注音 ㄔㄨˇ ㄅㄛˊ

词语释义

旧俗祭祀时焚化的纸钱。

词语解释

  1. 旧俗祭祀时焚化的纸钱。

    《水浒传》第一二○回:“ 济州 奉敕,於 梁山泊 起造庙宇,但见……纸炉巧匠砌楼臺,四季焚烧楮帛。”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元旦》:“士民之家,新衣冠,肃珮带,祀神祀祖;焚楮帛毕,昧爽闔家团拜。”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堂子》:“祭日悬黄幡,繫采绳,缀五色繒百缕,楮帛二十有七,备陈香鐙。”

引证解释

⒈ 旧俗祭祀时焚化的纸钱。

《水浒传》第一二〇回:“济州奉敕,於梁山泊起造庙宇,但见……纸炉巧匠砌楼臺,四季焚烧楮帛。”
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元旦》:“士民之家,新衣冠,肃珮带,祀神祀祖;焚楮帛毕,昧爽闔家团拜。”
清昭槤《啸亭杂录·堂子》:“祭日悬黄幡,繫采绳,缀五色繒百缕,楮帛二十有七,备陈香鐙。”

楮帛的网络释义

楮帛

  • 楮帛,汉语词语,基本意思为旧俗祭祀时焚化的纸钱。
  • 汉字详情

    chǔ [chu]
    部首: 420
    笔画: 12
    五笔: SFTJ
    五行:
    仓颉: DJKA
    四角: 44960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木,者声。本义:楮树,叶似桑,皮可以造纸)

    (2) 同本义 。可制纸

    (3) 又如:楮叶(楮树的叶);楮鸡(楮树上所寄生的木耳)

    (4) 纸的代称

    即连楮为巨幅,广二丈,大书一“屈”字。——高启《书博鸡者事》

    (5) 又如:楮知白(纸的别名);楮先生(纸的别名);楮墨(纸与墨。也是诗文和书画的代称);楮生(纸的别名)

    (6) 纸钱 。宋、金、元时发行的纸币,多用楮皮纸制成,故名。如:楮帛(纸钱锡箔等焚化物);楮券(纸币,钞票)

    英文翻译

    mulberry; paper

    方言集汇

    ◎ 粤语:cyu2 cyu5
    ◎ 客家话:[客英字典] du3 [宝安腔] cu3 du3 [梅县腔] chu3 shu3 [台湾四县腔] du3 [海陆丰腔] du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八語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丑吕上聲開口三等thriox/thivvţʰĭo
    [bo]
    部首: 318
    笔画: 8
    五笔: RMHJ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多用男性
    仓颉: HALB
    四角: 26227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巾,白声。甲骨文字形,上面是“白”字,下面是“巾”字。本义:丝织品的总称)

    (2) 同本义

    王所赐金帛,归尽藏之。——汉· 刘向《列女传》

    大帛之冠。——《左传·闵公二年》

    执玉帛者万国。 ——《淮南子·原道》

    孤执皮帛。——《周礼·大宗伯》

    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论语·阳货》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史记·陈涉世家》

    瓦缝参差,如周身之帛缕。——杜牧《阿房宫赋》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左传·庄公十年》

    (3) 又如:布帛(棉织品和丝织品的总称);玉帛;财帛;帛召(写在帛上的诏书);帛画(画在丝织物上的图画)

    (4) 指帛书

    简蠹帛裂,三写易字。——《文心雕龙》

    英文翻译

    silks, fabrics; wealth, property

    方言集汇

    ◎ 粤语:baak6
    ◎ 客家话:[客英字典] pet8 [海陆丰腔] pet8 [梅县腔] pet8 pet7 tet7 det7 het7 [陆丰腔] pet7 [客语拼音字汇] ped6 [东莞腔] pak8 [沙头角腔] piet7 [台湾四县腔] pet8 [宝安腔] pet8
    ◎ 潮州话:bêh8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二十陌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傍陌陌二開入聲開口二等bʰɐkbrak/bea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