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岫

chǔ xiù [ chu xiu]
注音 ㄔㄨˇ ㄒ一ㄡˋ

词语释义

楚地山峦。 指巫山。泛指男女欢会处。

词语解释

  1. 楚 地山峦。

    唐 韦迢 《早发湘潭寄杜员外院长》诗:“ 楚 岫千峰翠, 湘 潭一叶黄。” 唐 朱庆馀 《送人下第归》诗:“岸阔湖波溢,程遥 楚 岫微。” 元 张可久 《折桂令·湖上即事》曲:“俊友 吴 鉤,清秋 楚 岫,退叟 齐 丘。”

  2. 指 巫山 。泛指男女欢会处。

    唐 皇甫枚 《三水小牍·步飞烟》:“所恨 洛川 波隔, 贾午 墻高,连云不及於 秦 臺,荐梦尚遥於 楚 岫。” 明 顾大典 《青衫记·访兴不遇》:“自怜迁客去 长沙 ,迷 楚 岫隔京华,匆匆不尽离情话。” 柴萼 《梵天庐丛录·妙判三十则》:“启北门钥而荡乃春心,神迷 楚 岫;踰东家墙而搂其处子,梦绕 阳臺 。”

引证解释

⒈ 楚地山峦。

唐韦迢《早发湘潭寄杜员外院长》诗:“楚岫千峰翠, 湘潭一叶黄。”
唐朱庆馀《送人下第归》诗:“岸阔湖波溢,程遥楚岫微。”
元张可久《折桂令·湖上即事》曲:“俊友吴鉤,清秋楚岫,退叟齐丘。”

⒉ 指巫山。泛指男女欢会处。

唐皇甫枚《三水小牍·步飞烟》:“所恨洛川波隔, 贾午墻高,连云不及於秦臺,荐梦尚遥於楚岫。”
明顾大典《青衫记·访兴不遇》:“自怜迁客去长沙,迷楚岫隔京华,匆匆不尽离情话。”
柴萼《梵天庐丛录·妙判三十则》:“启北门钥而荡乃春心,神迷楚岫;踰东家墙而搂其处子,梦绕阳臺。”

楚岫的网络释义

楚岫

  • 楚岫是汉语词汇,解释为楚地山峦。
  • 汉字详情

    chǔ [chu]
    部首: 420
    笔画: 13
    五笔: SSNH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DDNYO
    四角: 44801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林,疋( shū)声。本义:灌木名。又名荆,牡荆)

    (2) 同本义 。落叶灌木,开青色或紫色的穗状小花,鲜叶可入药,或小乔木,枝干坚韧,可做杖

    楚,丛木也。一名荆。——《说文》

    言刈其楚。——《诗·周南·汉广》

    不流束楚。——《诗·王风·扬之水》

    夏楚二物。——《礼记·学记》

    楚扑长如笴。——《仪礼·乡射礼》

    民无箠楚之忧。——《汉书·汉延寿传》

    (3) 又如:楚棘(荆棘);楚焞(古时占卜用以灼龟的木棒。以荆木制成);楚藿(用荆条做的捕鱼笼);楚楚(丛生的样子;鲜明的样子);楚木(丛生之木);楚林(丛林)

    (4) 周朝时国名

    (5) 周代诸侯国,战国时七雄之一。熊绎受封于周成王,立国于荆山一带,都丹阳(今湖北秭归东南)。周人称为荆蛮。后建都于郢(今湖北江陵西北纪王城)。春秋战国时国势强盛,疆域由湖北、湖南扩展到今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和四川。战国末,屡败于秦,公元前223年为秦所灭

    (6) 秦楚之际,陈胜在陈县(今河南淮阳)建立张楚政权,自号楚王;汉元年,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都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汉六年,国除

    (7) 五代十国之一。马殷据今湖南,都长沙,称楚王。后为南唐所灭

    (8) 姓

    形容词

    (1) 酸辛痛苦

    慷慨含辛楚。——陆机诗

    妇始楚而谢,终泣而对曰…——李朝威《柳毅传》

    (2) 又如:楚辱(苦痛与耻辱);楚痛(痛苦);楚酷(痛楚)

    (3) 齐整;清晰

    笾豆有楚。——《诗·小雅·宾之初筵》

    (4) 又如:一清二楚;楚洁(整洁);楚楚可爱(形容陈设整齐,令人喜爱)

    (5) 鲜艳,华丽

    不韦使楚服而见。——《战国策·秦策》

    衣裳楚楚。——《诗·曹风·蜉蝣》

    (6) 又如:楚服(美盛的服饰);楚丽(华美绚丽)

    (7) 伧俗,粗俗 。如:楚鞋(粗糙的鞋,草鞋);楚剌(粗莽乖戾)

    动词

    (1) 拷打

    入狱楚掠。——《新唐书·严郢传》

    (2) 又如:楚挞(笞打,拷打);楚拷(拷打)

    英文翻译

    name of feudal state; clear

    方言集汇

    ◎ 粤语:co2
    ◎ 客家话:[海陆丰腔] cu3 co3 [客英字典] cih3 [台湾四县腔] cu3 co3 [梅县腔] ze3 co3 chui3 [陆丰腔] cih3 [东莞腔] co3 [宝安腔] co3 [客语拼音字汇] co3 cu3 [沙头角腔] co3
    ◎ 潮州话:co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八語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創舉上聲開口三等chriox/chvvʧʰĭo
    xiù [xiu]
    部首: 325
    笔画: 8
    五笔: MMG
    五行:
    仓颉: ULW
    四角: 25760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山,由声。本义:山穴)

    (2) 同本义

    岫,山穴也。——《说文》

    山有穴曰岫。——《尔雅》

    王鲔岫居。—— 左思《吴都赋》

    崖深岫险,云生岭上。——《西游记》

    山上朝来云出岫,随风一去未曾回。——辛弃疾《添字浣溪沙》

    (3) 又如:岫居(居于山穴);岫幌(山洞居室的窗户)

    (4) 峰峦,山或山脉的峰顶

    薄云断绝西风紧,鹤鸣远岫霜林锦。——《西游记》

    采薇山阿,散发岩岫。——嵇康《忧愤诗》

    (5) 又如:岫壑(山谷)

    英文翻译

    mountain peak; cave, cavern

    方言集汇

    ◎ 粤语:zau6
    ◎ 客家话:[客英字典] ciu5 [台湾四县腔] ciu5 [梅县腔] ciu5 [客语拼音字汇] qiu4 [海陆丰腔] ciu6 [宝安腔] ciu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四十九宥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似祐去聲開口三等zĭəuzsiuh/szi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