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枝杖
词语释义
桃枝竹制成的拐杖。为杖中佳品。
词语解释
桃枝竹制成的拐杖。为杖中佳品。
《梁书·萧琛传》:“时 俭 宴於 乐游苑 , 琛 乃著虎皮靴,策桃枝杖,直造 俭 坐, 俭 与语,大悦。” 唐 韩翃 《送道士侄归池阳》诗:“银角桃枝杖,东门赠别初。”
引证解释
⒈ 桃枝竹制成的拐杖。为杖中佳品。
引《梁书·萧琛传》:“时俭宴於乐游苑,琛乃著虎皮靴,策桃枝杖,直造俭坐, 俭与语,大悦。”
唐韩翃《送道士侄归池阳》诗:“银角桃枝杖,东门赠别初。”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木,兆声。本义:果木名)
(2) 桃树
桃,桃果也。——《说文》
桃之夭夭。——《诗·周南·桃夭》
园有桃。——《诗·魏风·园有桃》
(3) 木名。蔷薇科,落叶小乔木。春季开花,花淡红、粉红或白色。果实略呈球形,表面有茸毛。如:桃 茢(桃枝编的扫帚。迷信以为鬼畏桃木,用以扫除不祥);桃三李四(桃树三年结实,李树四年结实);桃弓苇矢(桃竹制的弓,荻苇做的箭。旧俗用以辟邪);桃印(用桃木刻成的辟邪饰物);桃林(指《桃花源记》中的桃源)
(4) 桃子
投我以桃。——《诗·大雅·抑》
简桃核修狭者。——明· 魏学洢《核舟记》
(5) 又如:桃来李答(相互馈赠);桃李之馈(送礼,贿赂)
(6) 指桃树开的花
华如桃李。——《诗·召南·何彼禯矣》
(7) 又如:桃花烧卖(面食之一,开口处呈桃花之状,类似开口的小笼包子);桃夭之子(比喻像盛开桃花一样的才女);桃笺(桃花纸。过去的一种纸名);桃花(还形容女子容貌);桃片(桃花瓣儿)。又指像桃花一样的颜色 ——多用来形容女子的颜面。如:桃夭(红颜娇女);桃花人面(形容女子和花都很美);桃夭柳媚(形容女子年轻貌美);桃夭新妇(年少貌美的新婚女子);桃花妆(古代女子盛妆之一。用胭脂淡抹两腮);桃花面(女子美如桃花的面容);桃腮(桃腮粉脸。形容女子粉红色的脸颊)
(8) 指形状像桃的其他果实 。如∶棉桃
(9) 桃花开放的时令 。如:桃夭李艳(桃李盛开时节。泛指春日美景);桃汛(桃花盛开时节出现的汛情)
(10) 地名。春秋鲁邑 。故址在今山东省汶上县北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东莞腔] tau2 [台湾四县腔] to2 tau2 [客语拼音字汇] tau2 to2 [宝安腔] tau2 [客英字典] tau2 to2 [海陆丰腔] to2 tau2 [梅县腔] tau2 [沙头角腔] tau2 [陆丰腔] to3
◎ 潮州话:to5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陶 | 徒刀 | 定 | 豪 | 平聲 | 豪 | 開口一等 | 效 | 豪 | dʰɑu | dau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木,支声。本义:主干上分出的茎条)
(2) 同本义
枝,木别生条也。——《说文》
草荄之枝。——《素问·移精变气论》
千朵万朵压枝低。——唐·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不蔓不枝。——宋· 周敦颐《爱莲说》
明月别枝惊鹊。——宋· 辛弃疾《西江月》
正用一枝鸣。——宋· 洪迈《容斋续笔》
(3) 又如:枝任(树叶多的树枝);枝末(树枝的梢头);枝主(枝条和主干);枝杪(树木枝条的梢头);枝柯(枝条);枝干(树枝和树干)
(4) 古代指嫡长子以外的宗族子孙
《诗》云:“本枝百世。”——《左传·庄公六年》
(5) 又如:枝庶(嫡长子以外的支系);枝嗣(旁支的子孙);枝萼(枝上的花萼。喻宗族旁支)
(6) 通“肢”。人的手足与鸟兽翼足的总称
四枝坚固。——《管子·内业》
若生四枝。——《荀子·儒效》
人之有形体四枝。——《吕氏春秋·圜道》
量词
(1) 通常是细长的从树主干或大枝上长出的细茎或者由植物芽苞长出的嫩茎或部分
竹外桃花三两枝。——宋· 苏轼《惠崇》
春江晚景
(2) 又如:一枝苹果花
(3) 小的由植物芽苞长出的嫩茎或部分 。如:一枝月桂;一枝欧芹
(4) 用于指杆状的东西,与“支”通。现常用“支”。如:一枝步枪;一枝笔;一枝蜡烛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东莞腔] zi1 [陆丰腔] zhi1 gi1 [梅县腔] gi1 tje1 [宝安腔] zi1 | ki1 [客语拼音字汇] gi1 zi1 [沙头角腔] zi1 [台湾四县腔] gi1 zih1 [客英字典] zhi1 [海陆丰腔] gi1 zhi1
◎ 潮州话:gi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支 | 章移 | 章 | 支A開 | 平聲 | 支 | 開口三等 | 止 | 支A | tɕĭe | cje/tje |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木,丈声。本义:执;持)
(2) 同本义
杖,持也。——《说文》
王左杖黄钺。——《书·牧誓》
杖剑从之。——《汉书·韩信传》
杖斧。——《汉书·武帝纪》
(3) 又如:杖斧(持斧以为威权);杖楫(持杖);杖斧之臣(掌握兵权的武臣);杖策(执马鞭);杖节(执持旌节)
(4) 通“仗”。凭倚;依靠
杖信以待晋,不亦可乎?——《左传·襄公八年》
近臣已下足杖矣。——《汉书·李寻传》
仗父兄之烈。——《资治通鉴》
仗舟楫。
仗汝扶持。——清· 袁枚《祭妹文》
(5) 又如:杖力(依靠武力);杖仁(依仗仁德);杖任(依靠,信任);杖威(凭恃权威);杖信(凭靠信义)
(6) 用棍子打;拷打 。自隋开皇新律始定为五刑(笞、杖、徒、流、死)之一。用大荆条、大竹板或棍棒抽击人的背、臀或腿部
尝受守杖。——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杖汝。
杖之百。——《明史》
予之杖。
宰严限追比,旬余,杖至百,两股间脓血流离。——《聊斋志异·促织》
杖其背。——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杖杀其父
(7) 又如:杖楚(以棍棒拷打);自杖三十;杖牛(打春牛);杖徒(五刑之。用大竹板、棍棒、荆条抽打犯人背部);杖钱(给施杖刑衙役的贿赂钱);杖刑(古代刑罚之一。用荆条拷打犯人);杖治(以杖刑治罪)
(8) 拄着
必操几杖以从之。——《礼记·曲礼上》
杖名齐其心。——《仪礼·丧服》
杖汉节牧羊。——《汉书·苏武传》
遥望老子杖藜而来。——《中山狼传》
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礼记·王制》
名词
(1) 手杖(走路时手里拄着的棍子,俗称“拐杖”)
必操几杖以从之。——《礼记·曲礼》
植其杖而芸。——《论语·微子》
扶杖望朱砂庵。——《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落吾杖底
(2) 又如:锡杖(佛教的杖形法器,头部装有锡环);魔杖(魔术师所用的棍儿);杖者(指老年人);杖几(拐杖与几案);杖父(拄杖老人)
(3) 泛指棍棒或棒状物
球惊杖奋合且离,红牛缨绂黄金羁。——韩愈《汴泗交流赠张仆射》
(4) 又如:杖棒(棍棒)
(5) 指居丧时所执的丧棒 。如:杖期(旧时一种服丧礼制。杖,是居丧时拿的棒);杖周(居丧持杖周年)
(6) 刑具。施杖刑所用的棍棒 。如:杖式(古代刑杖的规格、样式);杖制(对刑杖的大小、长短的规定);杖限(刑法规定的杖击数目);杖架(度量刑杖和长短的器具)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chong3 [沙头角腔] cong3 [客语拼音字汇] cong4 [台湾四县腔] cong5 cong3 [东莞腔] cong3 [海陆丰腔] chong6 chong3 [客英字典] chong3 [陆丰腔] chong6 [宝安腔] cong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丈 | 直兩 | 澄 | 陽開 | 上聲 | 養 | 開口三等 | 陽 | 宕 | driangx/diank | ɖʰĭa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