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

gé lǜ [ ge lv]
注音 ㄍㄜˊ ㄌㄩˋ

词语释义

格律 gélǜ

(1) 诗、赋、词、曲等关于字数、句数、对偶、平仄、押韵等方面的格式和规则,外国诗歌也有自己的格律

poetic metre

(2) 规矩;准则

rule;standard

词语解释

基本解释

诗、赋、词、曲等关于字数、句数、对偶、平仄、押韵等方面的格式和规则。

词语来源

该词语来源于人们的生产生活。

引用解释

1.法律条令。 唐 刘肃 《大唐新语·孝行》:“復讎礼法所许,杀人亦格律具存,孝子之心,义不顾命,国家设法,焉得容此,杀人成復讎之志,赦之亏格律之道。”《旧五代史·唐书·明宗纪三》:“自兵兴以来,法制不一,诸道州县常行枷杖,多不依格律,请以旧制晓諭,改而正之。” 宋 王栐 《燕翼诒谋录》卷三:“郡国断大辟,録案朱书格律断词、收禁月日、官典姓名以闻,取旨行之。”

词语造句

1、换句话说,弗罗斯特知道怎么使用格律。
2、在这种格律中,我们也能感受到弗罗斯特的现代性。
3、该作品被认为词汇贫瘠,格律杂乱,所涉及的主题杂琐,从剧院火灾到英国帝国之战甚至女子选举权。
4、意象派诗歌是英语诗歌中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诗”,但是只是对格律体英语诗歌作了并不极端的文体改良。
5、现代自由诗是在对古典格律诗的突破与继承中发展起来的,但两者表现为不同的建构模式,分属不同的情趣范畴。
6、二者同属于音乐文学,亦同为古典格律诗体的长短句形式,因而词与曲自元代以来在文体上出现混淆的现象。
7、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是诗的三种基本体裁。
8、闻一多是第一个倡导诗的形式美的诗人,他创建的新格律诗,在感性形式方面,探索节奏、韵脚、语调、重复、对偶等诗体建构;
9、英语格律诗是英诗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受到中外读者的喜爱,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10、汉语诗歌,尤其是古典的格律诗体,是非常重视意境营造的,这一点与西方诗歌体裁的文字有着极大的不同。
11、现代格律诗与自由诗共同创造了百年现代汉诗的辉煌。
12、中国传统的格律文学倾倒了古今中外的无数读者。
13、唯其中有一重要内在因素被忽略,即「初唐定型之近体诗格律简易可行」。
14、但他散曲创作中出现的弊病如词藻浓艳、格律不协、意脉阻滞,也多为人所垢病。
15、新诗在打破一切语言和格律的束缚之后,翻译和创作均呈现出非诗化、散文化的倾向。
16、青春是一首诗,它蕴藏着起伏跌宕的世间变化,有着平仄、对仗格律、令人捉摸不透的韵律;
17、近些年来,随着诗歌渐入低谷,人们关注的目光逐渐转向了现代格律诗。
18、在我国,中诗英译的流派主要可以分为三大派:格律诗体派、自由诗体派以及仿译派。
19、格律诗体派的核心主张是以诗译诗。
20、如今我们所认为好文笔几百年前不一定会为人所赏识,那时人们摆着巨大的枷锁以格律节奏修辞俏丽雕琢文字。
21、他要遵循什么格律?
22、您能谈谈您的诗歌中的格律和节奏吗?
23、我怀疑罗伯特。弗罗斯特对这首诗的格律、暗喻和音韵作何评价!
24、现代的戏曲多与新体曲相异,而一些歌词还具有与新体曲相近的格律特征。
25、本文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三个方面论述了闻一多对新诗格律的民族化建构。
26、中国现代格律诗派关于新诗形式理论的构建,缘起于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隶属于新古典主义思潮,其间构成逻辑的因果关系。
27、八病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关于诗歌声律的术语,是经常与“四声”并提的一种五言古诗格律规则之一。
28、旧体或变体白话诗同新格律诗一起,构成白话格律诗的两个格局。
29、论述了新诗的危机能从形式建设,特别是现代格律诗中找到出路。
30、第二部分论述了何其芳的诗学理论建构,以及他们建构的现代格律诗的美学意义;

引证解释

⒈ 法律条令。

唐刘肃《大唐新语·孝行》:“復讎礼法所许,杀人亦格律具存,孝子之心,义不顾命,国家设法,焉得容此,杀人成復讎之志,赦之亏格律之道。”
《旧五代史·唐书·明宗纪三》:“自兵兴以来,法制不一,诸道州县常行枷杖,多不依格律,请以旧制晓諭,改而正之。”
宋王栐《燕翼诒谋录》卷三:“郡国断大辟,録案朱书格律断词、收禁月日、官典姓名以闻,取旨行之。”

⒉ 诗、词、曲、赋等关于字数、句数、对仗、平仄、押韵等方面的格式和规律。

唐白居易《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诗:“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
宋许顗《彦周诗话》:“李邯郸公作《诗格》,句自三字至九字、十一字,有五句成篇者,尽古今诗之格律,足以资详博,不可不知也。”
清沉复《浮生六记·闺房记乐》:“格律谨严,词旨老当,诚杜所独擅。”

⒊ 指格律诗。

宋梅尧臣《依韵答吴安勗太祝》:“当时巨公特推许,便将格律追西京。”
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丹铅新录五·东山李白》:“时太白齿方少,英气溢发,诸为诗文甚多……今邑人所藏百篇,大抵皆格律也。”

⒋ 指曲谱。

《清平山堂话本·刎颈鸳鸯会》:“未知此女几时得偶素愿,因成《商调·醋葫芦》小令十篇……奉劳歌伴,先听格律,后听芜词。”

⒌ 法度、规格。

唐窦冀《怀素上人草书歌》:“狂僧挥翰狂且逸,独任天机摧格律。”
宋陈善《扪虱新话·作文须题外之意》:“文章须要於题外立意,不可以寻常格律自窘束。”
元刘祁《归潜志》卷十:“盖其文虽格律稍疎,然词藻庄严絶俗,因擢为第一人,擢麻知几为策论魁。”
赵树理《套不住的手》:“他一边做一边讲,往往要重复讲十几遍,然后才让大家动手,他跟着看。因为格律太多,徒弟们记着这样忘了那样。”

⒍ 格调、气韵。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钱国养》:“钱国养,开元中善写貌,海内推服。

竇云:衣裳凡鄙,未离贱工;格律自高,足为出众。”
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纪艺上》:“郭乾暉将军, 北海人,工画鷙鸟,杂禽、疎篁、槁木,格律老劲,功变锋出,旷古未见其比。”

格律的国语词典

法律条令。

格律的网络释义

格律

  • 格律,指一系列中国古代诗歌独有的,在创作时的格式、音律等方面所应遵守的准则。中国古代近体诗、词在格律上要求严格,其他如古体诗、现代诗歌、欧化诗歌等没有确定的、严格的格律要求。
  • 格律的翻译

    英语: forms of versification, conventions regarding set number of words and lines, choice of tonal patterns and rhyme schemes for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al Chinese poetic composition, metrical verse
    德语: Takt (S)​, Takterzeugung (S)​, Taktfrequenz (S)​, Taktgeber (S)​, metrisch (Adj)​
    法语: formes de versification, conventions concernant le nombre de mots et de lignes, le choix des dispositions tonales et les plans de rime pour différents types de compositions poétiques chinoises classique, vers métriques

    格律造句

    音节的不同形式也属于格律理论。
    关于仄声韵格律诗的平仄格式,学界迄今很少有人专题论及。
    他绝不能使自己的脑子受累于纠缠不清的格律和韵律。
    它与格律严整的七律情趣迥异,其最重要的特征是用“仄韵”和“反对仗”。
    臧克家对新诗的新格律体诗、半格律体诗和自由体诗的押韵进行了探索,有些诗具有一定的格律美,节奏分明,声韵和谐。
    双句包括两个相连的诗行的一种诗的单位,通常压韵并具有同样的格律,经常组成一个完整的意思和句法单位。
    约翰逊说你误会了,西方有格律诗、联韵诗、回旋诗、双韵短诗、韵脚交换诗、对叠句诗,只是译成中文,韵律都没了。
    一是对仗作为文体的一种格律要求运用;二是字数由骈偶句喜用偶数向奇数转化,最后定格为五、七言;三是对仗精确而工稳,声律对仗已成熟。
    李冶娴熟于诗歌的创作艺术,在诗歌创作中表现出了多样的艺术手法,主要表现为巧于用典、精于描摹、工于格律三个方面。
    外,其余入声字均可并到仄声中用,因为在格律诗中,入声都。
    我国的格律诗对于声律有严格要求。
    如今我们所认为好文笔几百年前不一定会为人所赏识,那时人们摆着巨大的枷锁以格律节奏修辞俏丽雕琢文字。
    但格律诗的作者们由于审美惯性的作用,明知平水韵已不谐音律,仍通用不已;让他们用新韵,是困难的。
    加强学习以明德;注重修身以立德;厉行节约以养德;乐于助人以施德;严格律己以守德;弘扬正气以重德;锻造品格以增德;臻于至善以厚德!
    朱净之同志提出古体诗的传承和创新问题是有益的,但“非格律古风”的提法未敢苟同。
    格律耶尔干酪气孔多是由于通风所致。
    对诗的形式技巧更加注意推敲,除了在诗式上更多样化,什么对话体,打夯歌、豆腐干式;既有叙事,也有抒情,他也醉心于诗的音节与格律。
    哈萨克诗歌格律的基础是音步,音步以音节的数目来划分,有三音、四音、五音三种。
    律诗格律极严,篇有定句。
    在幻想和感伤的作品中,格律在写作中只是偶然的。

    汉字详情

    [ge]
    部首: 420
    笔画: 10
    五笔: STKG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多用男性
    仓颉: DHER
    四角: 47964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木,各声。本义:树木的长枝条)

    (2) 同本义

    格,木长貌。——《说文》。徐锴系传:“亦谓树高长枝为格。”

    夭娇枝格,偃蹇杪颠。——司马相如《上林赋》

    角者,言万物皆有枝格如角也。——《史记·律书》

    草树混淆,枝格相交。——北周· 庾信《小园赋》

    (3) 引申为格子

    格,椸架也。——《一切经音义》引苍颉

    共其牛牲之互。——《周礼·地官·牛人》。注:“互,若今屠家县肉格。”

    窗格上有火燃处。——《梦溪笔谈·活板》

    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4) 又如:五格的书架;格眼(格子和窟窿);格子眼(窗孔);格目(项目);格的(箭靶)

    (5) 栅栏

    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杜甫《潼关吏》

    (6) 又如:战格(作战时防御的栅栏)

    (7) 法式;标准;规格

    言有物而行有格也。——《礼记·缁衣》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清· 龚自珍《己亥杂诗》

    武德二年,颁新格(特指法律条文)五十三条。——《旧唐书·刑法志》

    (8) 又如:格范(典范;标准);格尺(标准);格令(法令);格法(成法,法度);格条(法令条文);格样(标准式样;模样)

    (9) 条例;制度 。如:格目(表册);格制(格局体制);格例(规则条例)

    (10) 品格;格调 。如:人格(人的道德品质);别具一格(另有一种风格);格量(品格气量);格韵(格调气韵);格业(品格功业)

    (11) 箭靶子

    夫射,仪度不得,则格的不中。——《淮南子·兵略》

    (12) 又如:格的(箭靶中心)

    (13) 博戏名 。如: 格五(古代博戏名。棋类)

    (14) 表明某词在一定上下文中与其它词之间意义关系的屈折变化形式(如主格、 宾格、 所有格)

    (15) 通“茖”。茖葱。山葱

    桂荏、凫葵,格韮菹于。——《后汉书·马融传》

    (16) 通“落”( luò)。村落

    置伯格长,以牧司奸盗贼。——《史记·酷吏王温舒传》

    动词

    (1) 阻止;搁置

    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附《孙膑传》

    (2) 又如:格沮(阻止,阻挡);格格不入(相互抵触);格阂(阻隔,隔阂);格塞(阻塞,不通顺);格碍(阻碍,障碍);格笔(笔架;搁笔,停止写作)

    (3) 纠正,匡正

    人不足与適(同“谪”)也,政不足闲(非议)也;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孟子·离娄上》

    (4) 又如:格非(匡正邪辟谬误的心);格心(匡正思想;归正之心);格正(匡正时弊;纠正)

    (5) 推究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礼记·大学》

    (6) 又如:格术(格物之术);格量(推度;衡量);格物致知(谓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格候(谓推算季候节气)

    (7) 量度;衡量 。如:格知(度知,量度);格量(衡量;推究);格评(测量评定)

    (8) 击打;格斗

    格者不舍。——《荀子·议兵》

    穷寇不格。——《周书·武称》

    皆可格杀。——《后汉书·刘盆子传》

    乃解衣就(接受)格。——《后汉书·钟离意传》

    男儿宁当格斗死,何能怫郁筑长城。——《玉台新咏·饮马长城窟行》

    (9) 又如:格击(格斗);格拒(抵抗;格斗);格战(格斗,搏斗)

    (10) 击杀;搏杀

    郢人等告 定国, 定国使谒者以他法劾捕格杀 郢人以灭口。——《史记·荆燕世家》

    (11) 又如:格化(斩杀);格敌(杀敌);格斩(击杀)

    (12) 抗拒;抗御

    尝从行,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史记·李将军列传》

    (13) 又如:格拒(抗拒格斗);格迕(抵触,不合)

    (14) 古书借“格”为“佫”。来到,到达

    光被四表,格于上下。——《书·舜典》

    格尔众庶,悉听朕言。——《书·汤誓》

    天迪格保。——《书·召诰》

    惟先格王。——《书·高宗肜日》

    祖考来格。——《书·益稷》

    格于皇天。——《书·君诰》

    (15) 又如:格思(来,到。思,语助词)

    形容词

    (1) 拘执 。如:格虏(傲慢的奴仆);格孽(方言。意谓争吵、吵闹);格仆(强悍的奴仆)

    (2) 被限制,受局限 。如:格限(指规定的资格);格于成例(被条例所限制,不能通融办理)

    (3) 圣的 。如:格人(至道之人;有识之人);格王(至道之王;圣王)

    (4) 吉祥 。如:格命(犹大命,福命);格保(降临保佑)

    (5) 正确 。如:格论(精当的言论;至理名言);格训(正确而至当的训示);格尚(方正高尚)

    (6) 通“嘏”( )。大

    孝友时格,永乃保之。——《仪礼·士冠礼》

    以格于主人。——《仪礼·少牢馈食礼》

    (7) 又如:格命(皇命)

    代词

    (1) 〈方〉∶这;那 。如:格个(这个);格号(这种);格注(这笔;这注);格格(这个)

    (2) 语助词。的 。如:格来(方言。着哩);格呢(方言。的呢);格落(方言。的了)

    英文翻译

    pattern, standard, form; style

    方言集汇

    ◎ 粤语:gaak3
    ◎ 客家话:[东莞腔] gak7 [沙头角腔] gak7 [梅县腔] gak7 get7 [台湾四县腔] gak7 giet7 [客英字典] get7 gak7 giet7 [陆丰腔] gak7 [客语拼音字汇] gag5 ged5 giad5 [宝安腔] gak7 [海陆丰腔] gak7 giet7
    ◎ 潮州话:gêh4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十九鐸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古落鐸開入聲開口一等kakkɑk
    [lv]
    部首: 303
    笔画: 9
    五笔: tvfh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彳( chì),聿( )声。本义:法律;法令)

    (2) 同本义 (多指具体的规则、条文)

    律,均布也。——《说文》

    出以律。——《易师》

    律,法也。——《尔雅·释诂》

    天下既定,令萧何次律令。——《汉书·高帝纪》

    兵大律在谨,论敌察众,则胜负可知也。——《商君书·战法》

    以律非故杀。——清· 方苞《狱中杂记》

    (3) 又如:律则(律条);律贯(法律系统);律科(法令条文);律度(规矩,法度);律纪(纪律);律贯(指法律系统);律斩(依法斩决)

    (4) 律管,古代用来校正乐音标准的管状仪器。以管的长短来确定音阶。从低音算起,成奇数的六个管叫律,成偶数的六个管叫吕。统称十二律

    截竹为管谓之律。——蔡邕《月令章句》

    (5) 又如:律本(指黄钟。黄钟为十二律的开始,其他各律均由此推衍而相生,所以称为律本);律管(律琯。用竹管或金属管制成的定音器具)

    (6) 音律,乐律。古人按乐音的高低分为六律和六吕,合称十二律

    五声六律十二管。——《礼记·礼运》

    (7) 又如:律尺(古代用以制定乐律的度尺);律吕(乐律的通称);律均(古乐的十二律与五韵);律历(指乐律和历法)

    (8) 律诗的简称 。如:律切(切合格律);律手(掌握格律的能手)

    (9) 佛教的戒律 。如:律藏(佛教经典中关于戒律的著作的总称);律仪(僧侣遵守的戒律和立身的仪则);律爷(小道士对师父的敬称)

    (10) 古代爵位的等第

    有功德于民者,加地进律。——《礼记·王制》

    (11) 指季节和气候

    大地回春律,山川扫积阴。——陆游《春望》

    动词

    (1) 约束

    五伯兼并,而以桓律人。——《韩非子·难四》

    抱持多反倒,威怒不可律。——李商隐《娇儿诗》

    (2) 又如:律人(约束他人);律身(律己)

    (3) 遵循

    劳知而不律先王。——《荀子·非十二子》

    (4) 击

    闇漠感突,上击下律。——枚乘《七发》

    形容词

    (1) 高

    南山律律。——《诗·小雅·蓼莪》

    (2) 又如:律律(山高峻的样子);律魁(高大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