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都

chái dōu [ chai dou]
注音 ㄔㄞˊ ㄉㄡ

词语释义

传说中的古泉名。

词语解释

  1. 传说中的古泉名。

    《太平御览》卷十四引《玄中记》:“东方有 柴都 焉,在 齐国 。有山,山有泉水,如井状,深不测。至春夏时,雹从井中出,常败五穀。人常以柴塞之,不柴塞则出也,故号为‘ 柴都 ’。”

引证解释

⒈ 传说中的古泉名。

《太平御览》卷十四引《玄中记》:“东方有柴都焉,在齐国。有山,山有泉水,如井状,深不测。至春夏时,雹从井中出,常败五穀。人常以柴塞之,不柴塞则出也,故号为‘ 柴都 ’。”

柴都的网络释义

柴都

  • 柴都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chái dōu,是指传说中的古泉名。
  • 汉字详情

    chái [chai]
    部首: 420
    笔画: 10
    五笔: HXSU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YPD
    四角: 22904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木,此声。本义:捆束的细木小柴)

    (2) 同本义

    大者可析谓之薪,小者合束谓之柴。——《礼记·月令》注

    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荻枯柴。——《资治通鉴》

    (3) 泛指木柴,小木散材,也指作燃料的木柴

    柴,小木散材也。——《说文》

    树枳棘与薪柴。——《楚辞·愍命》。注:“枯枝为柴。”

    是时东郡烧草,以故薪柴少。——《汉书·沟洫志》

    (4) 又如:柴荆(乡里用木板、荆条编制而成的门);柴禾(木柴;柴草);木柴;劈柴;柴水(打柴汲水);柴市(木柴交易处);柴山(生长矮小灌木杂草的山)

    (5) 枯枝,老木 。如:柴立(有如枯木的站立。也用来形容人清瘦的样子)

    (6) 姓

    动词

    (1) 烧柴祭天。后又写作“祡”

    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书·舜典》

    柴望秩于山川。——《书·舜典》

    柴于上帝。——《礼记·大传》

    柴而望祀山川。——《礼记·王制》

    (2) 注:“柴,祭天告至也。”

    形容词

    〈方〉∶ 干瘦,皮包骨 。如:柴毁(身体衰瘦如枯柴);柴瘠(骨瘦如柴)

    英文翻译

    firewood, faggots, fuel

    方言集汇

    ◎ 粤语:caai4
    ◎ 客家话:[东莞腔] cai2 [沙头角腔] cai2 [客英字典] cai2 ciau2 [海陆丰腔] cai2 ciau2 [梅县腔] cai2 [陆丰腔] ciau3 [客语拼音字汇] cai2 [宝安腔] cai2 [台湾四县腔] cai2 ceu2 ciau2
    ◎ 潮州话:ca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十三佳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士佳佳開平聲開口二等zre/draedʒʰai
    dū,dōu [du,dou]
    部首: 212
    笔画: 10
    五笔: FTJB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JANL
    四角: 47627

    详细解释

    dōu

    副词

    (1) 全部

    (2) 表示全部包括在内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姜夔《扬州慢》

    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清· 林觉民《与妻书》

    (3) 又如:你的话并不都对;都子(乞丐);都把势(总头目)

    (4) 跟“是”字合用,说明理由。如:都是你老磨蹭,害得我们来晚了

    (5) 用来加强语气,表示某事物极端的、异常的或不大可能有的情况或事例 。如:今天天气真怪,中午比早晨都冷

    (6) 表示已经 。如:茶都凉了,赶快喝吧!

    (7) 另见

    名词

    (1) (形声。从邑,者声。从“邑”,表示与城市有关。本义:建有宗庙的城邑)

    (2) 同本义 ,周时各国把国都叫国,把有宗庙或先君神主的城叫都,没有的叫邑

    都,有先君之旧宗庙曰都。——《说文》

    距闰王百里为都。——《周礼》

    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左传·庄公二十八年》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左传·隐公元年》

    田畴秽,都邑露。——《荀子·富国》

    (3) 又如:都鄙(旧时天子宗亲及公卿大夫的采邑);都家(周王朝分封给子弟及公卿大夫的采邑);都亭(都邑中的传舍);都甸(都邑郊外之地)

    (4) 邦国的都城,国都

    国都曰都,都者,国君所居,人所都会也。——《释名》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诸葛亮《出师表》

    秋九月,权迁都建业。——《三国志·吴主传》

    都门帐饮无绪。——宋· 柳永《雨霖铃》

    (5) 又如:奠都;定都;故都;国都;京都(旧时称国都);旧都(故都);迁都;行都(旧时指临时的首都);都下(京都之下。即京城);都内(京城内的府库);都邑(首都);都辇(京师);都畿(京都及其附近的地区)

    (6) 引申为城市

    傅之其人,通邑大都。——王安石《报任安书》

    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7) 又如:都道(都城的街道);都阃(都市郭门。引申为守卫城市的统帅。阃:门坎);都庄(都城的大道)

    (8) 周代王室子弟及三公的封地、采地

    凡造都鄙。——《周礼·大司徒》。注:“都鄙,王子弟公卿大夫采地,其界曰都。鄙所居也。”

    邦都之赋。——《周礼·大宰》。注:“四郊去国百里,邦甸二百里,家削三百里,邦县四百里;邦都五百里。”

    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左传·隐公元年》

    (9) 又如:都鄙,都家(周公卿、大夫、王子弟的采邑,封地)

    (10) 国家或帝国的行政区域或行政分区。明、清时基层行政区划是图,图下分十庄,图有地保;图上设都,相当于区或乡

    族长严振先,乃城中十二都的乡约,平日最怕 严大老官。——《儒林外史》

    (11) 头目,首领 。如:都老(岭南少数民族的首领之称);都长(唐末帝王侍卫军的首长);都纂(总编纂);都鬼(迷信说法,阴间鬼的头领);都判官(迷信说法,阴间主管生死簿的官)

    (12) 唐、五代宋初军队编制单位,以百人或千人为都 。如:都伯(统领百人的军官);都排(百人长。都是军队编制名称,唐和五代,都为千人,宋时缩为百人);都司(绿旗兵中的营级武官,正四品);都尉(官名。系汉代辅助郡守掌管军事的官员)

    (13) 吏的俗称 。如:都护(官名);都监(官名);都府(中央所属各部、府的长官);都校(五代时武官名);都将(后魏铸钱官);都统制(官名。南宋建炎元年始置);都察院(明清时最高监察机构);都老爷(清朝对都察院的给事中,御史的口头称呼);都头(州县的捕盗头目;总头目);都知(客店或酒店的管事人员)

    动词

    (1) 建都

    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柳宗元《封建论》

    (2) 聚集

    都,凡也。——《广雅·释训》

    都部者,都统其众也。——《后汉书·齐武王縯传》注

    水泽所聚谓之都。——《水经注·水文注》

    顷择其遗文,都为一集。——《文选·与吴质书》

    (3) 又如:都居(水积聚的地方);都场(聚会的地方);都泽(水流汇聚的草泽地带)

    (4) 率领 。如:都督(统率,率领);都部(统率兵众)

    形容词

    (1) 美好的样子

    身长八尺,仪貌都雅。——《三国志·孙韶传》

    不见于子都。——《诗·郑风·山有扶苏》。传:“世之美好者也。”

    妻子衣服丽都。——《战国策·齐策》

    (2) 又如:都冶(美艳的样子);都雅(优美文雅的样子);都长(指人美貌而性情温厚);都鄙(文雅与卑陋)

    (3) 大

    军惊而怀都舍。——《吕氏春秋·察今》

    中有都柱,傍行八道。——《后汉书·张衡传》

    (4) 又如:都匠(大匠);都酿(大的酿造作坊);都坑(公共厕所);都灶(蒸炊用的大灶)

    副词

    (1) 统统,完全

    都,凡也。——《广雅·释训》

    (2) 又如:都齐(完全,统统);都数(总数);都领(总领,总管);都邮(古指邮驿总站);都来(统统;总共;总计);都凡(总共)

    (3) 另见 dōu

    英文翻译

    metropolis, capital; all, the whole; elegant, refined

    方言集汇

    ◎ 粤语:dou1
    ◎ 客家话:[梅县腔] du1 [台湾四县腔] du1 do1 [宝安腔] du1 [沙头角腔] du1 [客英字典] du1 [海陆丰腔] du1 do1 [梅县腔] du1 [客语拼音字汇] du1 [陆丰腔] du1 [东莞腔] du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十一模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當孤平聲開口一等tuto/t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