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册礼

chái cè lǐ [ chai ce li]
繁体 柴冊禮
注音 ㄔㄞˊ ㄘㄜˋ ㄌ一ˇ

词语释义

古时礼仪。积薪为坛,皇帝受群臣所上玉册,然后燔柴祀天,谓之柴册。

词语解释

  1. 古时礼仪。积薪为坛,皇帝受群臣所上玉册,然后燔柴祀天,谓之柴册。

    《续资治通鉴·宋仁宗景祐二年》:“乙酉,行柴册礼於 白岭 ,大赦。”《辽史·世宗纪》:“丁卯,行柴册礼,羣臣上尊号曰 天授皇帝 。”

引证解释

⒈ 古时礼仪。积薪为坛,皇帝受群臣所上玉册,然后燔柴祀天,谓之柴册。

《续资治通鉴·宋仁宗景祐二年》:“乙酉,行柴册礼於白岭,大赦。”
《辽史·世宗纪》:“丁卯,行柴册礼,羣臣上尊号曰天授皇帝。”

柴册礼的网络释义

柴册礼

  • 柴册礼是汉语词汇,读音是cháicèlǐ,指古时辽国礼仪。
  • 汉字详情

    chái [chai]
    部首: 420
    笔画: 10
    五笔: HXSU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YPD
    四角: 22904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木,此声。本义:捆束的细木小柴)

    (2) 同本义

    大者可析谓之薪,小者合束谓之柴。——《礼记·月令》注

    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荻枯柴。——《资治通鉴》

    (3) 泛指木柴,小木散材,也指作燃料的木柴

    柴,小木散材也。——《说文》

    树枳棘与薪柴。——《楚辞·愍命》。注:“枯枝为柴。”

    是时东郡烧草,以故薪柴少。——《汉书·沟洫志》

    (4) 又如:柴荆(乡里用木板、荆条编制而成的门);柴禾(木柴;柴草);木柴;劈柴;柴水(打柴汲水);柴市(木柴交易处);柴山(生长矮小灌木杂草的山)

    (5) 枯枝,老木 。如:柴立(有如枯木的站立。也用来形容人清瘦的样子)

    (6) 姓

    动词

    (1) 烧柴祭天。后又写作“祡”

    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书·舜典》

    柴望秩于山川。——《书·舜典》

    柴于上帝。——《礼记·大传》

    柴而望祀山川。——《礼记·王制》

    (2) 注:“柴,祭天告至也。”

    形容词

    〈方〉∶ 干瘦,皮包骨 。如:柴毁(身体衰瘦如枯柴);柴瘠(骨瘦如柴)

    英文翻译

    firewood, faggots, fuel

    方言集汇

    ◎ 粤语:caai4
    ◎ 客家话:[东莞腔] cai2 [沙头角腔] cai2 [客英字典] cai2 ciau2 [海陆丰腔] cai2 ciau2 [梅县腔] cai2 [陆丰腔] ciau3 [客语拼音字汇] cai2 [宝安腔] cai2 [台湾四县腔] cai2 ceu2 ciau2
    ◎ 潮州话:ca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十三佳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士佳佳開平聲開口二等zre/draedʒʰai
    [ce]
    部首: 103
    笔画: 5
    五笔: MMGD
    五行:
    吉凶:
    仓颉: BBM
    四角: 77440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金文、小篆字形与甲骨文相似,象简册形。本义:书简。古代文书用竹简。编简名为册,后凡簿籍均可称“册”)

    (2) 同本义

    册,符命也。诸侯进受于王者。象其札,一长一短,中有二编之形。古文又从竹。——《说文》

    (3) 经传多以策为之,字俗作筴

    史乃册祝。——《书·金滕》

    公归,乃纳册于金滕之匮中。

    王命作册。——《书·洛诰》

    有册有典。——《书·多士》

    (4) 又如:名册;画册;纪念册;册书(史籍,史书)

    (5) 古时称编串好的许多竹简,现在指装订好的纸本子 。如:册籍(名册);册历(亦作“历册”。账本)

    (6) 特指皇帝的诏书

    祝册自京师至。——韩愈《南海神庙碑》

    (7) 又如:册文(古代帝王祭祀时告天地神袛的文书);册书(古时君王施于臣下的文书。有祝册、玉册、立册、封册、哀册、赠册、谥册、赠谥册、祭册、赐册、免册等十一种)

    动词

    (1) 册封,封爵

    册太子则授玺绶。——《新唐书·百官至》

    (2) 又如:册立(古代帝王封立太子、皇后);册正(把妾扶为正室)

    量词

    (1) 计算书本数量的单位

    且携所著书及诗文辞稿本数册。——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2) 又如:人手一册;这套书共印十万册

    英文翻译

    book, volume, register, list

    方言集汇

    ◎ 粤语:caak3
    ◎ 客家话:[梅县腔] cak7 [海陆丰腔] cak7 [客英字典] cak7 [宝安腔] cak7 [台湾四县腔] cak7 [东莞腔] cak7
    ◎ 潮州话:cêh4 (chheh)

    宋本广韵

    [li]
    部首: 431
    笔画: 5
    五笔: PYNN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IFU
    四角: 32210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从示,从豊( )。“豊”是行礼之器,在字中也兼表字音。本义:举行仪礼,祭神求福)

    (2) 同本义

    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说文》

    脩五礼。——《虞书》。马注:“吉、凶、军、兵、嘉也。”

    脩六礼以节民性。六礼:冠、昏、丧、祭、乡、相见。——《礼记·王制》

    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冠、婚、朝、聘、丧、祭、宾主、乡饮酒、军旅此之谓九礼。——《大戴礼记·本命》

    邀见讲钧礼。——清· 周容《芋老人传》

    设九宾礼于廷。——《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3) 又如:礼神(祭神);礼祠(以礼祭祀);礼诵(礼佛诵经);礼佛(顶礼于佛;拜佛)

    (4) 表示敬意;尊敬

    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5) 又如:礼交(以礼相交接);礼待(以礼相待);礼陈(以礼陈说);礼新(礼待新来者)

    (6) 礼拜,顶礼膜拜

    暗与山僧别,低头礼白云。——李白《秋浦歌》

    (7) 又如:礼揖(行礼作揖)

    (8) 礼遇;厚待

    礼天下之奇才。——宋· 苏洵《六国论》

    信而礼之。——明· 顾炎武《复庵记》

    敬贤礼士。——《资治通鉴》

    (9) 又如:礼任(礼遇信任);礼异(特殊礼遇);礼案(掌管官妓乐籍的部门;亦作“乐案”。官妓乐籍档案)

    名词

    (1) 礼节

    礼节甚倨。(傲慢。)——《史记》

    (2) 又如:军礼(军人的礼节);回礼(回答别人的敬礼);礼闱(指会试。因由礼部主持,故称);礼宪(礼仪和法令);礼检(指合乎礼仪的品行);礼职(指有关礼仪之职务);礼门(谓君子循行的礼仪之道);礼度(犹礼法。礼仪法度)

    (3) 礼法;等级社会的典章制度,规定社会行为的规范、传统习惯

    导之以德,齐之以礼。——《论语·为政》

    (4) 又如:礼防(指礼法。谓礼之禁乱,犹防之止水);礼典(礼法);礼宗(指妇女守礼而可为人师法者);礼则(礼法,礼制)

    (5) 礼仪

    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史记》

    (6) 又如:丧礼;礼记(书名。西汉戴圣编,内容为先秦各家有关礼仪的论著);礼体(礼仪,体统);礼上(官员上任交替);礼装(礼衣;礼服)

    (7) 礼物

    及受礼,唯酒一斗、鹿肉一柈。——《晋书·陆纳传》

    (8) 又如:财礼(彩礼。定婚时男家送给女家的财物);礼券(用以代礼物之券)

    (9) 礼貌

    则是无礼。——《世说新语·方正》

    轻而无礼。——《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10) 又

    无礼则脱。

    秦则无礼。

    (11) 礼文;礼书

    儒以诗礼发冢。——《庄子·外物》

    礼者,礼经也。——《礼记》注

    (12) 又如:礼志(言礼之书);礼书(古代记礼法之书);礼传(指礼书);礼经(古代讲礼节的经典);礼学(礼经;礼书之家)

    (13) 通“体”( )。身体

    采葑采菲,无以下礼。——《韩诗外传·卷九》

    (14) 姓

    英文翻译

    social custom; manners; courtesy

    方言集汇

    ◎ 粤语:lai5
    ◎ 潮州话:loi2(lói) [揭阳、潮阳]li2(lí)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十一薺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盧啓齊開上聲開口四等lex/lejli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