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薮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山林与泽薮。
《管子·立政》:“修火宪,敬山泽,林藪积草,天财之所出,以时禁发焉。” 晋 左思 《魏都赋》:“隰壤瀸漏而沮洳,林藪石留而芜秽。” 唐 李白 《大猎赋》:“穷遐荒,荡林藪,扼士狛,殪天狗。” 明 郑若庸 《玉玦记·赏花》:“或密或疎的林藪,葳葳蕤蕤。” 清 方文 《送薪行·答胡公峤》:“侵晨持斧出,刈薪向林藪。”
指山野隐居的地方。
汉 蔡邕 《荐皇甫规表》:“藏器林藪之中,以辞徵召之宠。” 晋 葛洪 《抱朴子·释滞》:“ 周党麟 跱于林藪,而无损 孝文 之刑厝也。” 唐 钱起 《送褚人落第东归》诗:“ 汉 家侧席明扬久,岂意遗贤在林藪。” 清 金农 《蒲州刘高士隐居不仕时时断炊作诗慰之》之一:“林藪惟知味道腴,长贫何用计华枯。”
比喻事物聚集的处所。
汉 班固 《典引》:“是时圣上……屡访群儒,諭咨故老,与之斟酌道德之渊源,肴覈仁谊之林藪。”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赏誉》:“ 裴僕射 ,时人谓为言谈之林藪。”《历代名画记·论鉴识收藏购求阅玩》“购求至宝,归之如云,故内府图书谓之大备”注:“国初左僕射 萧瑀 及 许善心 、 杨素 、 褚安福 家并进图画,兼 隋 代所有,乃成林藪。”
引证解释
⒈ 山林与泽薮。
引《管子·立政》:“修火宪,敬山泽,林藪积草,天财之所出,以时禁发焉。”
晋左思《魏都赋》:“隰壤瀸漏而沮洳,林藪石留而芜秽。”
唐李白《大猎赋》:“穷遐荒,荡林藪,扼士狛,殪天狗。”
明郑若庸《玉玦记·赏花》:“或密或疎的林藪,葳葳蕤蕤。”
清方文《送薪行·答胡公峤》:“侵晨持斧出,刈薪向林藪。”
⒉ 指山野隐居的地方。
引汉蔡邕《荐皇甫规表》:“藏器林藪之中,以辞徵召之宠。”
晋葛洪《抱朴子·释滞》:“周党麟跱于林藪,而无损孝文之刑厝也。”
唐钱起《送褚人落第东归》诗:“汉家侧席明扬久,岂意遗贤在林藪。”
清金农《蒲州刘高士隐居不仕时时断炊作诗慰之》之一:“林藪惟知味道腴,长贫何用计华枯。”
⒊ 比喻事物聚集的处所。
引汉班固《典引》:“是时圣上……屡访群儒,諭咨故老,与之斟酌道德之渊源,肴覈仁谊之林藪。”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裴僕射,时人谓为言谈之林藪。”
《历代名画记·论鉴识收藏购求阅玩》“购求至宝,归之如云,故内府图书谓之大备”注:“国初左僕射萧瑀及许善心、杨素、褚安福家并进图画,兼隋代所有,乃成林藪。”
林薮的国语词典
草木茂盛的地方。
林薮的网络释义
林薮
林薮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二木。表示树木丛生。本义:丛聚的树木或竹子)
(2) 同本义
林,平土有丛木曰林。——《说文》
野外谓之林。——《尔雅·释地》
有鹤在林。——《诗·小雅·白华》
每大林麓。——《周礼·地官·序官·林衡》。注:“竹木生平地曰林。”
山中丛木曰林。林,森也。——《释名》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晋· 陶潜《桃花源记》
蔽林间窥之。——《黔之驴》
(3) 又如:竹木林;山林(有山有树林的地方);深山老林;防护林;林落(树林,丛林);林浪(林琅、琳琅、林郎。丛林);林麓(森林与山脚);林泉(林木与泉石);林错(林中树木交错,形容众多)
(4) 指野外或退隐的地方
富贵还乡国,光辉满旧林。——张说《和魏仆射还乡》
(5) 又如:林木(指山林田野退隐之处);林下人(退隐之人。林,指退隐之地);林丘(指隐居的地方)
(6) 泛指人或事物的会聚,汇集处
士有此五者,然后可以托于世,而列于君子之林矣。——司马迁《报任安书》
(7) 又如:林府(事物众多之处);林薮(比喻事物聚集的处所)
(8) 郊外,野外 。如:林坰(郊野。野外称林,林外称垌)
(9) 林业 。如:农林牧副渔各行各业
(10) 姓
形容词
(1) 众多的样子
林者,众也。万物成熟,种类众多也。——《白虎通》
惟人之初,总总而生,林林而群。——柳宗元《贞符》
(2) 又如:林戈(如林之多。极言其多);林立(如同树林一样密密麻麻地竖立着,形容数量很多)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东莞腔] lim2 [台湾四县腔] lim2 [梅县腔] lim2 [宝安腔] lim2 [客英字典] lim2 [沙头角腔] lim2 [客语拼音字汇] lim2 [陆丰腔] lim3 [海陆丰腔] lim2
◎ 潮州话:lim5(lîm) [澄海]ning5(nîng)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林 | 力尋 | 來 | 侵A | 平聲 | 侵 | 開口三等 | 深 | 侵A | lĭĕm | lim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艸,数声。沼泽地带多长草,故从艸。本义:湖泽的通称。也指水少而草木茂盛的湖泽)
(2) 同本义
薮,大泽也。——《说文》
十薮。——《尔雅·释地》。李注:“薮,泽之别名也。”
薮,物之归也。——《国语·周语下》
度山林,鸠薮泽。——《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3) 人或物聚集的地方
为天下逋逃主,萃渊薮。——《书·武成》
山薮藏疾。——《左传·宣公十五年》。注:“薮是草木积聚之处,近山近泽皆得称薮。”
密迩奸薮。——郭璞《奏请平刑书》
叔在薮,火烈具举。——《诗·郑风·大叔于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