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散

sōng sǎn,sōng san [song san,song san]
繁体 鬆散
注音 ㄙㄨㄥ ㄙㄢˇ
词性 形容词

词语释义

[ sōng sǎn ] :

①(事物结构)分散,不紧凑。②(纪律、制度等)执行不严格。


[ sōng san ] :

①(事物结构)分散,不紧凑。②(纪律、制度等)执行不严格。


词语解释

  1. 懈怠;放松。

    清 黄辅辰 《戴经堂日钞》:“都是鬆散,不肯上前。”《老残游记》第四回:“这里 于学礼 的媳妇,是城里 吴举人 的姑娘,想着他丈夫同他公公、大伯子都被捉去的,断不能鬆散。”

  2. 散开,不紧密。

    丁玲 《田家冲》:“爹将鞭向她们扬了一扬,又赶着牛艰难的走去了,在一些不平的土块中颠簸着,土便在他踩着的耙下松散了。” 曹禺 《雷雨》第一幕:“﹝ 周朴园 ﹞长衫的领扣松散着,露着颈上的肉。” 陈残云 《山谷风烟》第二章:“﹝ 黄为民 ﹞回头一看,发觉队伍松散了,便高声叫道:‘就地休息。’”

  3. 不集中;不紧凑。

    孙犁 《澹定集·读冉淮舟近作散文》:“ 淮舟 这次写的文章中,有些是太松散了。” 萧乾 《斯诺与中国新文艺运动》:“他往往感到 中国 作品写得松散。”

  4. 轻松;舒展。

    端木蕻良 《早春》:“妈妈说,春天来了,要我到外边松散松散。”

引证解释

⒈ 懈怠;放松。

清黄辅辰《戴经堂日钞》:“都是鬆散,不肯上前。”
《老残游记》第四回:“这里于学礼的媳妇,是城里吴举人的姑娘,想着他丈夫同他公公、大伯子都被捉去的,断不能鬆散。”

⒉ 散开,不紧密。

丁玲《田家冲》:“爹将鞭向她们扬了一扬,又赶着牛艰难的走去了,在一些不平的土块中颠簸着,土便在他踩着的耙下松散了。”
曹禺《雷雨》第一幕:“﹝周朴园﹞长衫的领扣松散着,露着颈上的肉。”
陈残云《山谷风烟》第二章:“﹝黄为民﹞回头一看,发觉队伍松散了,便高声叫道:‘就地休息。’”

⒊ 不集中;不紧凑。

孙犁《澹定集·读冉淮舟近作散文》:“淮舟这次写的文章中,有些是太松散了。”
萧乾《斯诺与中国新文艺运动》:“他往往感到中国作品写得松散。”

⒋ 轻松;舒展。

端木蕻良《早春》:“妈妈说,春天来了,要我到外边松散松散。”

松散的国语词典

事物的质地、结构松通疏散,或人的精神不集中。

如:「振作点吧!别老是松散,心不在焉的。」

松散的网络释义

松散

  • 松散,拼音sōng sǎn
  • 1. 懈怠;放松。2.散开,不紧密。3. 不集中;不紧凑。4. 轻松;舒展。
  • 松散造句

    这篇文章的结构有些松散,需要进行一定的修改。
    它们确实是松散和骄傲,他们不阻碍就沾沾自喜意见。
    刚洗完头,她那松散的长发还披在肩背。
    蜷缩在椅子下的它,浑身雪白,葡萄般大的眼睛溢出了一股灵气。懒懒的样子实在可爱至极。松散的眼神眨着。
    它的结构非常松散,各省之间绝对独立,他们只能在决定税收上取得一致,在其他方面,如果他们意见不统一,就不能做出任何决定。所以,它非常松散,有时可以把他们比做现在的欧盟。
    一块云朵的上半边遮没了太阳,云朵边沿漏出来的流苏似的光线迅速移动,表明太阳的位置。另外一些比较薄和比较小的云朵从西南方吹过来,分散在各处。它们中大多数的形状都是不固定的,风把它们吹成松散的网眼。
    凤仙花喜朝阳的阵势和松散肥沃的泥土,在较贫瘠的泥土中也可发展。
    严谨代替松散,行动代替愿望。
    她的浅红色的头发在头顶上编成一个发髻,两旁留成松散的大髻遮住耳朵。
    处事宜宽平,而不可有松散之弊;持身贵严厉,而不可有激切之形。
    一堆沙子是松散的,可是它和水泥、石子、水混杂后,比花岗岩还坚韧。
    小心石块的锐利边缘、松散、湿滑及凹凸不平的地面。
    剪口特性:套管截面用剪刀剪断后。剪口平整、不松散。
    沙子当然是松散的泥土,但如果没有经受水涝的话,它们还不会变成流沙。
    文中就松散颗粒介质的情况对反射系数进行了简化,得出了前人用唯象理论所获得的结果。
    即使周四勉强过关,普罗迪松散的的中左联盟,在未来的议会表决中仍可能再遭遇滑铁轮。
    例如,管道和筛选风格允许在链的组件间实现方便的可组合性和松散偶合。
    如果你碰巧没割包皮,在戴上避孕套前,你要把龟头前的松散皱皮理顺。
    尽管偶尔团结成联邦,达契亚人通常处在松散的部落集团状态下。
    他们在推选的首领的领导下,组成了松散的互助联盟。

    汉字详情

    sōng [song]
    部首: 420
    笔画: 8
    五笔: SWCY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DCI
    四角: 48932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木,公声。本义:松科植物的总称) 同本义

    松,松木也。——《说文》

    山有乔松。——《诗·郑风·山有扶苏》

    如松茂矣。——《诗·小雅·斯干》

    出户望南山,松生石上,剑在其背。——《搜神记·干将莫邪》

    (2) 一般为常绿乔木,很少为灌木,树皮多为鳞片状,叶子针形,花单性,雌雄同株,结球果,卵圆形或圆锥形,有木质的鳞片,木材和树脂都可利用。又如:松塔;松涛;松针;松脂;松亭(旁边有松树的亭子);松活(以松柏的枝叶扎成人、鹤、鹿、亭等形状,作为冥器,叫做松活);松肪(松脂);松扇(用柔嫩松皮制成的一种古扇);松钗(松树的枝叶);松腴(松脂);松花绿(亦作“松花”、“松绿”。偏黑的深绿色,墨绿);松篁(松树与竹子)

    形容词

    (1) 发乱;乱发貌

    首蓬松以半散,支棘瘠而枯踈。——唐· 陆龟蒙《自怜赋》

    (2) 不紧

    蜂须蝉翅薄松松,浮动搔头似有风。——唐· 王建《宫词》

    (3) 又如:松宽(亦作宽松。使行动有较大的自由,放松);松松爽爽(轻松爽快);松怠怠(赖散的样子);松通(宽松,放宽)

    (4) 不坚实 。如:松脆;这点心松脆可口

    (5) 经济宽裕 。如:“手头松”;松通(舒散,流通,宽裕)

    (6) 不中用

    有这等一个松驸马。——明· 汤显祖《南柯记》

    (7) 慢 。围棋术语

    松,慢也。棋家取其玲珑透空,疏而不漏之谓也。——宋· 徐铉《围棋义例》

    名词

    瘦肉做成的绒状或碎末状的食品 。如:肉松;鱼松;鸡松

    动词

    使松弛 。如:松松螺丝;松帆

    英文翻译

    pine tree; fir tree

    方言集汇

    ◎ 粤语:cung4
    ◎ 客家话:[东莞腔] cung2 sung1 [陆丰腔] ciung3 [梅县腔] ciung2 [宝安腔] ciung2 cung2 [客英字典] sung1 [海陆丰腔] ciung2 [客语拼音字汇] cung2 qiung2 [沙头角腔] ciung2 [台湾四县腔] ciung2
    ◎ 潮州话:song5(sông) [潮阳]siong5(siông), sêng5(sêng) ,song1(song)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三鍾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祥容平聲開口三等zsyung/szivngzĭwoŋ
    sàn,sǎn [san]
    部首: 425
    笔画: 12
    五笔: AETY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TBOK
    四角: 48240

    详细解释

    sǎn

    形容词

    (1) 逍遥,懒散

    庸众驽散。——《荀子·脩身》。注:“散,不拘检者也。”

    (2) 又如:懒散;散人(闲散无用或不为世用的人。后多指隐士);散袒(假日;消闲);散旦(散弹,散诞。舒散;不受拘束);散适(闲适);散闲(消遥自在,无拘无束);散宕(放逸);散懒(精神松散,行动散漫)

    (3) 潇洒;洒脱

    王夫人神情散朗,故有林下风气。——《世说新语》

    (4) 又如:散朗(飘逸爽朗)

    (5) 挂名职务,没有或很少有工作却可以领工资

    初,晋世散骑常持选望甚重,与侍中不异,其后职任闲散,用人渐轻。——《宋书·孔觊传》

    (6) 又如:散位(闲散的职位);散外(闲散而无一定职守的官职);散地(闲散之地。多指闲散的官职);散男(无职守或封邑的男爵);散役(没有固定职事的差役);散官(有官名而无固定职事之官)

    (7) 杂乱;错杂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唐·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8) 又如:散迹(行踪不定);散散的(无定向,杂乱);散紊(散乱);散殊(各不相同);散生日(散寿。通常的小生日,区别于逢五、逢十的整生日);散东家(百戏杂耍艺人);散名(散杂的名称)

    (9) 特指文章不受韵律约束 。如:散句(不押韵或不对偶的诗文句);散行(散体文);散隶(以散笔作的隶书);散体(即散文体。不要求词句齐整对偶的文体)

    (10) 零碎;不集中的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11) 又如:散盐(粉末盐);散钱(零散的钱币);散滞(遗留下来的零碎物品);散碎(零碎);散处(分散居住);散犯(单独或零散监禁的囚犯);散茶(未压制成块、成片的茶);散户(零星小户)

    (12) 粗疏 。如:散衣(平常穿的衣服);散民(普通百姓);散木(无材用之木。后比喻无用之人)

    名词

    (1) 药粉

    与散两钱服之。——《后汉书·华佗传》

    (2) 又如:平胃散;麻沸散;散子(药面儿)

    (3) 姓

    (4) 另见 sàn

    sàn

    动词

    (1) (本义:分散)

    (2) 同本义

    散,杂肉也。——《说文》

    漆叶青黏散。谓药,石为屑杂和也。——《后汉书·华陀传》

    散木也。——《庄子·人间世》。注:“不在可用之数曰散木。”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汉· 贾谊《过秦论》

    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宋· 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3) 又如:乌云散了;四散(向四面分散);散盘(散伙);散走(四散奔逃);散佚(散失);散没(分散隐没);散众(不专门跟随某一主人或专门负责某事的杂役);散亡(分散逃亡);散叛(离散背叛);散流(流体四散而流);散涣(形容水四散而流)

    (4) 散发,使分散

    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清· 黄宗羲《原君》

    (5) 又如:散福(分食祭祀后的食品,布福);散子(撒种);散灰扃户(在地上撒灰,将门户关锁);散花(使花朵飘散);散金(散发钱财);散传(分支传播);散振(为救济人而分发财物);散配(分发);散财(分发财物);散赡(散发财务以接济别人);散积(散发所积存的财务);散赐(分赐)

    (6) 敞开

    欲写,先散怀抱,任情恣情,然后书之。——蔡邕《笔论》

    (7) 又如:散衣襟

    (8) 排遣

    虫篆散忧乐。——鲍照《蜀四贤》

    (9) 又如:散散儿(散散心);散愁;散荡(散心,解闷);散适(走动散心);散想(舒散心怀);散虑(排遣忧愁)

    (10) 逃,逃走

    壮者散而之四方。——《孟子·梁惠王下》

    (11) 放,放牧

    马散之华山之阳。——《礼记·乐记》

    (12) 抒发 。如:散怀(抒发情怀);散意(表白心意)

    (13) 结束 。如:会还没散,我有事先走了;散班(下班);散更(夜间的最后一次打更);散坐(宴会结束,宾客离席)

    (14) 丧失,失去 。如:散灭(散失净尽);散阙(散失不全);散朴(失去质朴)

    形容词

    (1) 杂乱,纷乱

    不与物散,粹之至也。——《淮南子·原道》

    (2) 另见 sǎn;san

    英文翻译

    scatter, disperse, break up

    方言集汇

    ◎ 粤语:saan2 saan3
    ◎ 客家话:[梅县腔] san3 san5 sang1 [海陆丰腔] san5 san3 [陆丰腔] san3 san5 [客语拼音字汇] san3 san4 [宝安腔] san5 | san3 [客英字典] san3 san5 [沙头角腔] san5 san3 [东莞腔] san5 [台湾四县腔] san5 san3 [梅县腔] san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二十三旱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蘇旱上聲開口一等sɑnsanx/saan